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林村乡溯源

林村乡溯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56 更新时间:2024/1/18 12:47:29

上星期写了一篇《许愿树的前世今生》,反应热烈,已移居英国的村民DavidLam甚至为章提出一些订正,令笔者感动之,如履薄冰。有读者来信问林村乡既是客家聚居地,能否阐述其源流,以支持此一说法。

林村乡总共有二十六条村,要是每个村都溯源,真是“一匹布咁长”,亦可能“闷到抽筋”。笔者查阅了乡议局、乡公所及一些研究者提供的资料,尝试做一个简单回复。

从当地的保甲制及天后庙,可窥见开村成乡的历史。林村乡设有六堂,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是根据清朝保甲制度订立,“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头立一保长”。林村乡二十余村,当时分成六甲。至于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天后庙,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这是大埔区最具规模的天后庙,庙内悬挂着镌于1777年的洪钟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由于战后欧陆劳工短缺,林村乡民移居欧美者众,其中赴英伦就有三千多人,以一个乡村计可谓大规模。1983年元月,在陈锦昌、梁锡麟、钟世英等多位乡的倡议下,乡民假座曼彻斯特城莲香酒家成立“旅欧林村同乡会”。

所谓林村乡,其实主要是坑下莆、较寮下及南华莆这三条村姓林。林姓始至黄河流域中游的华北平原。春秋战国时期的林放,子孙延绵,一支系留在河南,另一支系辗转福建莆田,至十四世纪从漳州府继续南迁至香港大埔。二战时期日军占村,原住民为逃避兵乱,匿居牛牯岭之山野。坑下莆祠堂至今仍挂一副对联,“源远流长来福建,根深叶茂壮林村”,可资佐证。

客家村民多以字辈取名,次序为“永辉子上友文开,大发财源,奕世其昌,广达盛康”。看名字已知辈分高低。时移境迁,已有许多人不跟随了。年轻一辈按字辈取名也没像祖辈们那么严格了,取个英文名叫大卫山姆彼特托马士渐趋时尚。

乡内最早建立的锺屋村,村民姓锺,大约在700多年前立村,锺姓亦是林村乡最多人的姓氏,新村、坪朗、大菴山及寨乪等都是锺姓村落。其他主要姓氏还包括姓、黄姓及陈姓等。坪朗村的锺氏,源于福建汀州府,乃唐朝官族后裔。族人分支亦辗转散居于梅州、惠州、河源、龙川、清溪等地。

喜欢行山远足的市民都观赏过大埔的梧桐瀑布。该瀑布群位于梧桐寨。建村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前的名字叫“黄蜂寨”,原住民有丘、古、沈三姓。丘姓可溯源至周朝,至朝宝庆年间迁居在福建上杭时,始祖为丘继龙公,其后裔移至梅县松源羊角田。来香港后,族裔一分支定居梧桐寨,另有支系去了沙头角,还有支系栖居大埔锦山村、西贡南围村。

梧桐寨的古姓人家,原籍在五华县的华阳,后来迁居归善县蒲田岗(即现在的惠阳县浮连江村)。除了定居梧桐寨,还有族人迁居大埔锦山石古龙村、中山龙塘琪环村、澳门等地。

梧桐飞瀑山谷,有一道教庭苑叫万德苑。殿宇巍峨,气象庄严,香火鼎盛。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庭内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是行山客歇脚的好去处。

同乡的白牛石村,先祖梁氏松冈公原居梅州,儿子多达十一人,其后裔散居梅州的五华、兴宁,东莞及宝安的布吉、草莆。来到香港大埔的族人,除了居白牛石上村、下村,还有八乡的雷公田,横台山梁屋村等地。

大奙山的开村祖为宁玖公,于1687年从东莞青溪镇锺屋围迁徙至林村坪朗坝。在长逾三百年的繁衍过程中开枝散叶,其后裔除了居大庵山,还移居田寮吓、坪洲等地。田寮吓也分上村下村。下村源自紫金县铁炉坝。

林村乡位于香港最高峰大帽山及笔架山的林谷,层峦叠嶂,云蒸霞蔚。山川苍翠如海,溪涧纳流成林村河,奔涌至大埔吐露港汇入大海,且有林锦公路通新界东西,诚为风水上佳之地。当地俗语有云,“良田先祖种,福地后人耕”。沧海桑田,时移境迁,唯淳厚质朴民风未曾有变。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许愿树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林村许愿树,是香港市民在春节假期的打卡点,多年来人流畅旺,今年将无缘投宝牒许下新年神愿。至于善信可否在人流管制下参拜庙宇,现时暂未知安排。很多人不知道,林村并不只是一个村。全称林村乡,共有二十六个村庄组成。原住民绝大多数是从粤东、闽西迁徙而来的客家人。虽然地名「姓林」,但乡民并非以林姓为最多,而是锺

  • 客家从何处来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最近在《思考香港》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深山奔向大江大海」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源流。笔者随后收到一些海外乡亲来函追问,南迁的汉族民系有许多分支,「客家」的身份认同、称谓及相关研究何时确立?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众多海内外学者仍在考究的课题。笔者尝试通过所阅览过的一些资料作答,抛砖

  • 沉没在水底的三百年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万宜是香港最大的水库,储水量600亿加仑。东坝游人如织,笔者迎风伫立,却不胜慨叹。这里当年叫官门海峡,围堤筑坝之前,有十多个原始村落,包括烂泥湾村、沙咀村,如今沉埋水底。烂泥湾村有长逾三百年的历史,村内住有50多户人家,大约四百名客家人,以农业和渔业维生。1965年,香港政府计划在西贡官门水道兴建万

  • 圆墩古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一大早赶到荃湾青龙头,村长锺天养先生已在村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茶餐厅等候了。此次访谈也是一次实地考察,由邻村的傅天宋师傅作陪。早就听说青龙头有三个客家村,座落在荃湾最西端。笔者研究客家文化逾二十年,却是第一次上山寻访圆墩古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该村建于十八世纪,高峰时有300多位村民,祖祖辈辈靠

  • 加勒比海彼岸的客家部落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本客家字典的跨国故事”一文,提及客家辞典作者陈志明从广东移居南美的苏里南,再落户欧陆的荷兰。笔者收到海内外客家乡亲的大量反馈,其中有不少人惊叹客家人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叭叭走”的能力,并问笔者能否介绍客家人在加勒比海落地生根的情况。笔者为此与苏里南中华会馆会长、《中华日报》前社长李学雄

  • 一本客家辞典的跨国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说到辞典,很容易想到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牛津字典、英汉辞典,等等,但没有人会想到客家辞典。前几年一位荷兰华侨编撰的客家辞典,备受全球客家部落的欢迎,问世至今印了三版均告售罄。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圈看到现第四版正准备印刷中,第一时间询问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张挺宏会长,希望尽早订购以免向隅。其实,笔者是急人

  • 客家山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东教授给笔者寄来《客家山歌大典》,分上下卷,收集了粤、赣、闽、台、南洋及海外的客家山歌逾万首,内容翔实丰富。山歌是客家人文历史的写照。一本在手,对客家族群的文化源流、习俗与传统,已足以窥一斑见全豹。2017年王东教授为笔者拙着写序。王东博士虽不是客家人,却对《客家学导论》作者,发

  • 隐世客家村--蛤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这是一个隐世客家村,位于西贡船湾之东北山地,无马路无公共交通工具,但有水陆两路可达。走水路要在沙田马料水码头搭一个半小时渡轮,在荔枝窝下船之后翻越几个山坳;走陆路从大埔搭的士去乌蛟腾,再行两小时山路翻过吊灯笼,抵达蛤塘村。蛤塘在人丁最兴旺时期也不过百余名村民,每家都养猪养鸡、种稻和果树。但从上世纪七

  • 客家文化节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新界石门上周末有一个“客家文化节”,由1926年成立的乡议局举办。据说该活动由申请到开办超过一年,准备时间不可谓不充分,但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毕竟这是乡议局的首办。陈嘉敏校长是今次客家文化节的操盘手。她是青衣岛的客家原住民,从加拿大学成返港一直扎根社区,早在1988年已成为葵青区第一位女性区议员,亦

  • 鲜为人知的东晋“三阿大战”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东晋南迁西晋时期,发生著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失去传统家园中原地区,不得不南逃江淮流域。318年,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北方汉人闻讯,也纷纷向南投靠东晋政权,此后就是两百多年的南北割据,史称南北朝。淝水之战为躲避战乱,江淮间民众纷纷逃到江南,这里成了荒无人烟之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