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圆墩古村

圆墩古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239 更新时间:2024/1/22 6:15:46

一大早赶到荃湾青龙头,村长锺天养先生已在村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茶餐厅等候了。此次访谈也是一次实地考察,由邻村的傅天师傅作陪。

早就听说青龙头有三个客家村,座落在荃湾最西端。

笔者研究客家化逾二十年,却是第一次上山寻访圆墩古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该村建于十八世纪,高峰时有300多位村民,祖祖辈辈靠耕种为生。

驱车上山七弯八拐,风光无限,但见圆墩,田夫仔、青蝈塘路牌掠过。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忽见一处山坳有大片草原,状如圆墩。密林环抱,蓝天白云之下,大群野牛在悠游吃草,由衷感激叹客家先民「真会拣地方」。

数百年来原住民经元荃古道往来,由于政府修建大榄涌水塘,村民都移居山下,废弃的古村由官府修整之后定为法定古迹,整个山谷成为民安队的训练基地。

虽然旧村石屋已坍塌夷平,但有数幢青砖砌就的房舍保存完好。这些做工考究的建筑盖于1888年。锺村长忆述,当时村里并没有达官贵人,亦无在外发达回乡的商贾。圆墩村在当时交通不便,离海边码头渡口很远,要把大量青砖搬到深山建大宅,必家境殷实,非富则贵。

有前人忆述,曾经有一个叱咤风云的海盗,可能以「山高皇帝远」的圆墩作为根据地,用于粮草淡水补给,及藏匿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海盗的压寨夫人是客家人,在客家聚居的山地有语言及习俗之便。这个传说无从考证了。

关于青龙头或圆墩村的资料,互联网上罕见。所以与当地村民做田野调查及记录口述历史,显得弥足珍贵。在山林里土生土长的锺村长说,圆墩村远离尘嚣,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维持了大约二百年,直到上世纪中旬才有大规模改变。香港开埠早期,圆墩村民去港岛,到处是高楼大厦,恍如姥姥进大观园。「许多老一辈的村民,一生呆在深井,难得去一趟九龙,更谈不上去港岛区域了」。

香港客家人读私塾,并不是太久远的记忆。锺村长的哥哥大约八十多岁,小时候就读过俗称卜卜斋的私塾,教学语言是客家话。现在有一定年纪的村民,小时候讲客家话不懂粤语,「但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只懂粤语不讲客家话了」。

每逢农历带有3、6、9的日子,就是客家墟日,类似大陆北方的赶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住邻村青蝈塘的傅天宋师傅说,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大人带着去荃湾就像进城,是最开心的事」。

「在大光明戏院看过很多戏,包括埃及妖后、宾虚。除了西片,还上映很多石坚、谢、曹达华出演的粤语残片,看完戏还有油条、锅贴、豆浆吃」。可以想象,那时候很穷,但却无忧无虑,因为这是一个「穷得只剩快乐」的年代。傅师傅说,

香港农耕时代的记忆,正在被历史尘封。锺村长、傅师傅陪同笔者流连山谷,还记得泥路两旁都是梯田,现在已被灌木丛覆盖。竹林中随便砍些竹枝,可用作支撑豆角、丝瓜、苦瓜等藤蔓植物的生长。「山坡上长的都是草药,万应万灵,就看你会不会用」。七叶一枝花、两面针治跌打、车钱草可利尿、一包针退烧、鸡屎藤做茶粿。「好山好水,以往村里的小孩轻易不生病,个个天生天养,活蹦乱跳」。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加勒比海彼岸的客家部落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本客家字典的跨国故事”一文,提及客家辞典作者陈志明从广东移居南美的苏里南,再落户欧陆的荷兰。笔者收到海内外客家乡亲的大量反馈,其中有不少人惊叹客家人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叭叭走”的能力,并问笔者能否介绍客家人在加勒比海落地生根的情况。笔者为此与苏里南中华会馆会长、《中华日报》前社长李学雄

  • 一本客家辞典的跨国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说到辞典,很容易想到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牛津字典、英汉辞典,等等,但没有人会想到客家辞典。前几年一位荷兰华侨编撰的客家辞典,备受全球客家部落的欢迎,问世至今印了三版均告售罄。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圈看到现第四版正准备印刷中,第一时间询问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张挺宏会长,希望尽早订购以免向隅。其实,笔者是急人

  • 客家山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东教授给笔者寄来《客家山歌大典》,分上下卷,收集了粤、赣、闽、台、南洋及海外的客家山歌逾万首,内容翔实丰富。山歌是客家人文历史的写照。一本在手,对客家族群的文化源流、习俗与传统,已足以窥一斑见全豹。2017年王东教授为笔者拙着写序。王东博士虽不是客家人,却对《客家学导论》作者,发

  • 隐世客家村--蛤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这是一个隐世客家村,位于西贡船湾之东北山地,无马路无公共交通工具,但有水陆两路可达。走水路要在沙田马料水码头搭一个半小时渡轮,在荔枝窝下船之后翻越几个山坳;走陆路从大埔搭的士去乌蛟腾,再行两小时山路翻过吊灯笼,抵达蛤塘村。蛤塘在人丁最兴旺时期也不过百余名村民,每家都养猪养鸡、种稻和果树。但从上世纪七

  • 客家文化节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新界石门上周末有一个“客家文化节”,由1926年成立的乡议局举办。据说该活动由申请到开办超过一年,准备时间不可谓不充分,但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毕竟这是乡议局的首办。陈嘉敏校长是今次客家文化节的操盘手。她是青衣岛的客家原住民,从加拿大学成返港一直扎根社区,早在1988年已成为葵青区第一位女性区议员,亦

  • 鲜为人知的东晋“三阿大战”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东晋南迁西晋时期,发生著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失去传统家园中原地区,不得不南逃江淮流域。318年,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北方汉人闻讯,也纷纷向南投靠东晋政权,此后就是两百多年的南北割据,史称南北朝。淝水之战为躲避战乱,江淮间民众纷纷逃到江南,这里成了荒无人烟之地。为

  • 李广“飞将军”难封,四大原因浅析李广为何封不了侯?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善射箭,有勇气,动作快,有“飞将军”之美誉。李广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是他的优点。他率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多次获胜,匈奴很畏惧他。汉文帝时,李广因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此后未能晋升封侯。与李广一起征战的将士,纷纷因功受封;李广部属士卒,先后封侯的也很多

  • “割袍断义”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近查“割袍断义”出处,发现网络上又称"管宁割席",说是典出三国管宁因华歆拾金欲昧、羡慕虚荣而“割席分座”,载于刘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细读有关典籍,发现此说移花接木,并不正确。“割袍断义”,应出自三国之另一重要人物陈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日,一代枭雄魏武王曹操在洛阳去世。

  • 赵云竟因为这个理由选择追随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在人们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战赢天下。但鲜有人分析,赵云是为何而战的。熟读《三国》,赵云虽是武将,但更有文人风彩。他的白马长枪,实际上是为“仁政”天下而战的。赵云可以说是三国里最雅的“儒将”。赵云三国时期,因为宦官当政,皇帝昏庸,黄巾战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

  • 周厉王的“改革”戳到了谁的痛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中国有确切文字史以来的商、周时期,四大昏君为桀、纣、幽、厉。即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奇怪的是,周幽王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爷爷,二人却并称“幽厉”而不是“厉幽”。孙子在前,爷爷在后,成为历史上一大奇观。周厉王原因为何?周厉王的“昏”不象其他三位的“昏”,周厉王的“昏”是改革“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