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说到吃海鲜,除了西贡和鲤鱼门,布袋澳也是很好的选择。
顾名思义,布袋澳这个海湾,因出口处非常狭窄,形同一个袋子。布袋澳村巷道窄陋,大澳式的棚屋沿着海湾蜿蜒而建,神似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
临海伫立,但见舢舨及鱼排星罗棋布;举目远眺,悠然见名为“钓鱼翁”的山尖,很有桃花源的感觉。
笔者用客家话与梁婆婆攀谈。
所谓“有山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一点再次得以印证。笔者与村口树下歇凉的婆婆攀谈,得知她是广府人,十岁的时候因家贫,被父母卖给梁姓客家人做女儿,芳龄二十嫁为客家媳妇,丈夫来自邻近的大环头客家村。
夫妇俩迁到布袋澳,一住就逾一甲子。梁婆婆现在八十四岁,儿孙都在市区。布袋澳村最早栖居的是水上人,又称为疍家、艇家。
与客家一样,疍家也是汉族的一支民系,自古以来在香港、澳门、广东、福建沿海沿江逐水而居,以船为家。其中,又以海南岛三亚及雷州半岛为疍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疍家人有自己的母语,与广府话有近似之处,但发音“怪异”。譬如“四角装香,洗面上床”,蜑家人讲成“洗角装糠,洗面爽床”,“打鱼”读成“打椅”。相传最早一批英国人于香港仔登陆,问渔民此为何处,蜑民回答“糠港”,所以香港的英文名称是“HongKong”,而不是粤语拼音“HeungGong”。
香港的客家、疍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客家人四海为家,喜欢迁徙,在香港定居,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客家话还是香港的主要语言。至于疍家,香港开埠以前己栖居水上,其源流则很难稽考。
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内河的渔家过的是当地人称为“水流柴”的生活,意即到处漂泊。香港开埠以前,艚船、渡船、盐船已属大船,舢舨、艇仔,才是疍家搵食的主要工具。
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海令」,命沿岸居民内迁,所有沿海船只烧毁,寸板不许下水,香港疍家、客家无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颁令,才容许沿海居民迁回故土。香港水上人大致上是康熙颁令后才从粤、琼、闽划船迁移的。布袋澳村有香港第一间洪圣庙,建于清朝康熙初年(约1663年),1817年重修过,是为那一时期的见证。
布袋澳的疍家人正在为香港的渔村历史作最后见证。行山远足的市民、外地来的游客,偶尔还能看见疍家妇人在舟楫之间摇摇晃晃的桟板上如履平地。遗憾的是这个族群正为都市文明所融合,势将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2017年底,阿拉伯的半岛电视台的记者找来“买少见少”还能说疍家语的本地人做访谈。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但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急速的城市化,使这个以大海为故乡的族群,如同逐水草而生的北方游牧民族,面临消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