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客家与疍家的往事

客家与疍家的往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913 更新时间:2024/1/17 14:25:20

在香港说到吃海鲜,除了西贡鲤鱼门,布袋澳也是很好的选择。

顾名思义,布袋澳这个海湾,因出口处非狭窄,形同一个袋子。布袋澳村巷道窄陋,大澳式的棚屋沿着海湾蜿蜒而建,神似沈从笔下的湘西吊脚楼。

临海伫立,但见舢舨及鱼排星罗棋布;举目远眺,悠然见名为“钓鱼翁”的山尖,很有桃花源的感觉。

笔者用客家话与梁婆婆攀谈。

所谓“有山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一点再次得以印证。笔者与村口树下歇凉的婆婆攀谈,得知她是广府人,十岁的时候因家贫,被父母卖给梁姓客家人做女儿,芳龄二十嫁为客家媳妇,丈夫来自邻近的大环头客家村。

夫妇俩迁到布袋澳,一住就逾一甲子。梁婆婆现在八十四岁,儿孙都在市区。布袋澳村最早栖居的是水上人,又称为疍家、艇家。

与客家一样,疍家也是汉族的一支民系,自古以来在香港、澳门、广东、福建沿海沿江逐水而居,以船为家。其中,又以海南岛三亚及雷州半岛为疍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疍家人有自己的母语,与广府话有近似之处,但发音“怪异”。譬如“四角装香,洗面上床”,蜑家人讲成“洗角装糠,洗面爽床”,“打鱼”读成“打椅”。相传最早一批英国人于香港仔登陆,问渔民此为处,蜑民回答“糠港”,所以香港的英文名称是“HongKong”,而不是粤语拼音“HeungGong”。

香港的客家、疍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客家人四海为家,喜欢迁徙,在香港定居,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客家话还是香港的主要语言。至于疍家,香港开埠以前己栖居水上,其源流则很难稽考。

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内河的渔家过的是当地人称为“水流柴”的生活,意即到处漂泊。香港开埠以前,艚船、渡船、盐船已属大船,舢舨、艇仔,才是疍家搵食的主要工具。

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海令」,命沿岸居民内迁,所有沿海船只烧毁,寸板不许下水,香港疍家、客家无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颁令,才容许沿海居民迁回故土。香港水上人大致上是康熙颁令后才从粤、琼、闽划船迁移的。布袋澳村有香港第一间洪圣庙,建于清朝康熙初年(约1663年),1817年重修过,是为那一时期的见证。

布袋澳的疍家人正在为香港的渔村历史作最后见证。行山远足的市民、外地来的游客,偶尔还能看见疍家妇人在舟楫之间摇摇晃晃的桟板上如履平地。遗憾的是这个族群正为都市文明所融合,势将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2017年底,拉伯的半岛电视台的记者找来“买少见少”还能说疍家语的本地人做访谈。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但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急速的城市化,使这个以大海为故乡的族群,如同逐水草而生的北方游牧民族,面临消失的命运。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而史学的最高层次是社会功能,即历史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未来的前进方向。中国历史经历了五千年漫长而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过去的历史的积

  • 寻找李小龙的学生时代足迹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李小龙这个名字,相信在海内外华人及洋人心目中,是一代蜚声国际的东方武打巨星。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曾选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中,他是三位华人其中一位入选。2006年,他再被《时代周刊》入选为亚洲版之六十年杰出人物。纵观李小龙璀璨短暂的人生,由读书、事业及家庭离不开两处,一个是香港,另一个是

  • 客家人南迁香港的五个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南迁客家人是如何迁到香港的呢?客家人进入香港垦殖考证主要有五个重要时期。第一个重要时期,据史料载,宋朝期间,第一个在香港开埠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始祖侯五郎,北宋进士,金兵南侵时,侯家南迁至番禺,后来他的后代侯卓峰举家迁到新界。嗣后,又有邓氏、彭氏、廖氏陆续迁入。尤其是新界的文氏,是文天祥的后裔。南宋

  • 张国荣的客家身世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4月1日是香港演艺巨星张国荣逝世的忌日。从2003年的今日算起,他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笔者从客家同乡的角度撰文,借以凭吊。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社会,鲜有不知香港红星张国荣者。但很少人知道,他是客家人,父亲家乡在广东梅县,母亲亦是惠阳客家。万千粉丝亲切称为“哥哥”的张国荣,其实曾在许多场合表明自己是客

  • 派发贺年礼物随感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春节来临之际,梅州市梅江区家乡政府非常关心香港的乡亲,送来大批贺年物资。位于旺角的客家会馆代为派发。连续三天门庭若市,今天(年廿九)终于圆满结束。笔者惊喜地发现,在港九新界谋生求发展的梅县梅江区乡亲有很多。许多家庭的孩子在香港土生土长,成为“港味十足”的港青,比他们的父母辈更加朝气蓬勃,也有更宽阔的

  • 元朗横州六村横州横想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元朗横州六村,即杨屋村、林屋村、福庆围、东头围、中心围及西头围,横躺在香港九龙半岛,行政归屏山乡事会辖属。横州六村附近水田连绵,地肥田沃,物产丰富,昔日有鱼米之乡美誉。时移世易,都市发展由城市包围乡村,渐渐蔓延新界各卫星市镇,元朗区域自然早就入都市之列,边缘元朗墟的横州六村,虽非繁盛都城,却成为著名

  • 荔枝窝——活化的客家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香港如今时兴“保育”,活化工厂大厦、历史建筑,发掘弘扬本土文化和习俗,都属于保育范畴。香港人周末远足的热门地点荔枝窝,地处香港新界北区沙头角,背靠梧桐山,俯瞰大鹏湾,毗邻船湾及印塘州,是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步道”所在地。荔枝窝是客家历史的活化石,理应受到保育。这是一个拥有逾30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

  • 渡口 土窑 客家农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香港行山径之便利,全球知名。笔者最近游走风景优美的西贡郊野公园,还参观了上窰客家民俗博物馆,可谓一举两得。上窰村位于新界西贡区北潭涌,巴士可达。下车之后见一白色小桥横过小溪,沿北潭涌自然教育径,可往返南风湾,远眺滘西洲、大蛇顶,近赏万宜水库。19世纪中叶(约一八三零年),来自宝安县黄草岭的黄发生客家

  • 旺角武馆的客家教头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旺角闹市,有一幢古旧建筑,里面有一个武馆,厚重的铁闸门、古朴的桌凳,挨着墙一字排开的刀枪棍棒,只在香港功夫片的镜头下能见到。这就是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会馆,墙上挂满了该会各门各派的武术家头像,包括如雷贯耳的叶问师傅,关德兴师傅。现在还在开班授徒的,是笔者的好朋友李天来师傅。祖籍广

  • 避世的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做田野调查,与当地人搭讪,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笔者多年的感受。有次在布袋澳与一位八旬老太太问寒问暖,发现海角的另一边,有一个隐世客家村。她的婆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该山村。按照梁婆婆的指点,笔者即时沿着海岬岖路前往,来到大环头村。维基百科没有这条村的词条或史料,Google有两条相关新闻:一条巨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