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渡口 土窑 客家农舍

渡口 土窑 客家农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22 更新时间:2024/1/17 16:29:17

香港行山径之便利,全球知名。笔者最近游走风景优美的西贡郊野公园,还参观了上窰客家民俗博物馆,可谓一举两得。

上窰村位于新界西贡区北潭涌,巴士可达。下车之后见一白色小桥横过小溪,沿北潭涌自然教育径,可往返南风湾,远眺滘西洲、大蛇顶,近赏万宜水库。

19世纪中叶(约一八三零年),来自宝安县黄草岭的黄发生客家族人在此开荒拓植落户。村舍垒在坡地上,依山临海。四面古树青藤环抱,恍如世外桃源。村舍入口筑起客家山区见的塔楼,既可瞭望亦可抵御海盗土匪等。

与香港上水、元朗等客家人密集聚居的乡镇相比,上窰村显得小巧精致,只建有一排八所并列的房舍,但绿树掩映的村口,竟然设有小小码头,防波堤延伸至海岬深处,充满诗情画意。伫立渡口,看天边云卷云舒,听海浪轻轻拍岸,现代都市人的身心疲惫,顿时随风飘散。夕阳西下,彷彿能够看见渔舟唱晚,感受小农经济时代客家人归隐田园,自给自足的快乐。

沿石径拾级而上,但见占地500平方米的馆舍。上窰村邻近的一座灰窰于1981年被香港政府列为法定古迹,1984年重修之后对公众开放。

重修的客家村设有房舍、粤东山区常见的“晒禾坪”。进入馆舍,但见厨房、牛栏、猪圈陈列的传统客家农具及简朴家具,格外亲切。这些东西都是农耕岁月的集体记忆。为了“活化”农舍,视听导赏室还播放以“上窰村昔日风貌”为题的录像节目,让观众对上窰村历史及香港本土化有更直观的认识。

笔者走访过海内外客家村无数,上窰村有其特别之处,就是村民除了耕植、捕捞谋生,还以烧石灰为业。这是一个几乎失传的行当,古罗马人在建筑时,会把石灰和火山灰合起来成为建筑原料,是为史上最早之水泥。

上窰村民的方法,把牡蛎壳、蚬壳和珊瑚烧炼成石灰。石灰用途广泛,包括建屋、修补船壳、造纸燃料以及肥料等。这一行曾经是客家先民养家糊口甚至致富的手艺。可是随着混凝土(香港称英泥,大陆称水泥)及造砖业的出现,窰烧工业于20世纪逐渐没落,曾经兴旺一时的上窰村终告荒废并走进历史。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旺角武馆的客家教头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旺角闹市,有一幢古旧建筑,里面有一个武馆,厚重的铁闸门、古朴的桌凳,挨着墙一字排开的刀枪棍棒,只在香港功夫片的镜头下能见到。这就是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会馆,墙上挂满了该会各门各派的武术家头像,包括如雷贯耳的叶问师傅,关德兴师傅。现在还在开班授徒的,是笔者的好朋友李天来师傅。祖籍广

  • 避世的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做田野调查,与当地人搭讪,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笔者多年的感受。有次在布袋澳与一位八旬老太太问寒问暖,发现海角的另一边,有一个隐世客家村。她的婆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该山村。按照梁婆婆的指点,笔者即时沿着海岬岖路前往,来到大环头村。维基百科没有这条村的词条或史料,Google有两条相关新闻:一条巨蟒

  • 盆菜的风俗及时尚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农历新年的各种宴席,包括酒楼人气最旺的年夜饭,都取消了。订盆菜与亲朋好友在家相聚,成为不错的选择。香港除了酒楼饭馆,大家乐、美心这类快餐连锁店都外卖盆菜。盆菜是香港新界的传统食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客家乡村大致上都建有祠堂,是拜天祭祖、开会议事之地,也是聚集村民煮吃盘菜的地方。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

  • 地名变迁话沧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乡下的许多旧时地名,譬如香山、镇平、长乐、新安、归善、程江,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地方,即是现在的中山、平远、五华、宝安、惠阳、梅县。在香港也一样,许多地名的变迁都有故事,折射的是历史沧桑。譬如港岛和九龙的大多数地名,由英国人以英军将领、政治人物命名,或直接从大不列颠的地方名移植而来,再音译成中文

  • 林村乡溯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篇《许愿树的前世今生》,反应热烈,已移居英国的村民DavidLam甚至为文章提出一些订正,令笔者感动之余,如履薄冰。有读者来信问林村乡既是客家聚居地,能否阐述其源流,以支持此一说法。林村乡总共有二十六条村,要是每个村都溯源,真是“一匹布咁长”,亦可能“闷到抽筋”。笔者查阅了乡议局、乡公所

  • 许愿树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林村许愿树,是香港市民在春节假期的打卡点,多年来人流畅旺,今年将无缘投宝牒许下新年神愿。至于善信可否在人流管制下参拜庙宇,现时暂未知安排。很多人不知道,林村并不只是一个村。全称林村乡,共有二十六个村庄组成。原住民绝大多数是从粤东、闽西迁徙而来的客家人。虽然地名「姓林」,但乡民并非以林姓为最多,而是锺

  • 客家从何处来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最近在《思考香港》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深山奔向大江大海」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源流。笔者随后收到一些海外乡亲来函追问,南迁的汉族民系有许多分支,「客家」的身份认同、称谓及相关研究何时确立?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众多海内外学者仍在考究的课题。笔者尝试通过所阅览过的一些资料作答,抛砖

  • 沉没在水底的三百年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万宜是香港最大的水库,储水量600亿加仑。东坝游人如织,笔者迎风伫立,却不胜慨叹。这里当年叫官门海峡,围堤筑坝之前,有十多个原始村落,包括烂泥湾村、沙咀村,如今沉埋水底。烂泥湾村有长逾三百年的历史,村内住有50多户人家,大约四百名客家人,以农业和渔业维生。1965年,香港政府计划在西贡官门水道兴建万

  • 圆墩古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一大早赶到荃湾青龙头,村长锺天养先生已在村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茶餐厅等候了。此次访谈也是一次实地考察,由邻村的傅天宋师傅作陪。早就听说青龙头有三个客家村,座落在荃湾最西端。笔者研究客家文化逾二十年,却是第一次上山寻访圆墩古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该村建于十八世纪,高峰时有300多位村民,祖祖辈辈靠

  • 加勒比海彼岸的客家部落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本客家字典的跨国故事”一文,提及客家辞典作者陈志明从广东移居南美的苏里南,再落户欧陆的荷兰。笔者收到海内外客家乡亲的大量反馈,其中有不少人惊叹客家人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叭叭走”的能力,并问笔者能否介绍客家人在加勒比海落地生根的情况。笔者为此与苏里南中华会馆会长、《中华日报》前社长李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