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旺角武馆的客家教头

旺角武馆的客家教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44 更新时间:2023/12/8 18:34:52

旺角闹市,有一幢古旧建筑,里面有一个武馆,厚重的铁闸门、古朴的桌凳,挨着墙一字排开的刀枪棍棒,只在香港功夫片的镜头下能见到。

这就是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会馆,墙上挂满了该会各门各派的武术家头像,包括如雷耳的叶问师傅,关德兴师傅。

现在还在开班授徒的,是笔者的好朋友天来师傅。祖籍广东五华水寨,李天来在香港出生长大,1973年至2007年任职水警。2003年开始在香港中国国术总会开班教授东江周家螳螂拳术至今。

李天来师傅传授的周家螳螂派属于南系客家功夫,他的师公是水,师父名叫叶瑞。清末民初。名震东江的刘水宗师南下香港,广传周家螳螂拳,简称周家教,又名南螳螂(客家人往往以姓氏标区门派)。高峰期在香港有逾八千个周家螳螂弟子。

较为知名弟子有:头五虎:寿,谢松,朱渣五,胡源,叶喜。尾六杰:朱冠华,林华,谭华,叶瑞,谭照,孙兴。

刘水的高徒朱冠华扑翼掌破石碑、单棍镇守九龙城寨口等江湖传说,令人神往。天来师傅表示,希望能将这门派功夫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笔者没见李天来师傅打过擂台,但见他浑身精炼如钢,巧手如铁。一同走访的几位壮实男士,用手卡他的喉咙,坚硬如核桃;击打他的掌背及背脊,铮铮如敲铜板,众人无不啧啧称奇。

“所谓好拳不求花样多,周家螳螂的拳法简单清晰,入门拳三步箭,筲箕背、铁尺腰、蛙仔膝、马步不丁不八,透过套路中每一个动作,一箭,一放,一收,一搻,胸口陷,两肩吐,尾骨前推,气压丹田,胸骨要叠,脚部五趾抓地,然后再箭步,如此类推,三上三落”。拳的简单,养练了人的性情,人的朴实,映衬了拳的景致。

天来师傅给笔者及几位访者做的示范,招招开见凌厉杀招,力度之猛呈一击必杀之势。“对战时讲求一步多手。本门心法有谓,丁不丁,八不八,手从心口发,你不来,我不发,桥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两桥不归随手转。”

天来师傅从小在沙田客家村落长大,对功夫着迷及对舞麒麟产生兴趣。旧时代,香港客家人每逢节庆比如结婚、添丁、新屋入伙及太平清醮都会安排舞麒麟贺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舞麒麟非讲究功夫功底,所以初学者每日都要练习基本功,单腿深蹲,扎马,吊马,小跳前,小跳后,起膝,伸展动作擢麒麟头,打八字等,因为舞麒麟对强健手力,腿力有特别要求。小时候没有麒麟,用箩筐代替麒麟头。麒麟与功夫可以说是相辅相成,能否耍得虎虎生威,腿脚硬朗、手肘的爆发力与耐力必不可少。

以前麒麟队出棚的时候,队伍中通常有两个人手持长棍,始终保持在麒麟的两侧。另外,舞动麒麟头者,会暗藏铁尺。长棍的作用,一方面是维持秩序,人多拥挤时防止碰撞,另外就是击退无礼或滋事者,铁尺则在遭遇踩场时用于自卫。

五十至六十年代,香港当时经济环境萧条,很多新界客家村落年轻居民越洋谋生,很多人去了英、法、荷兰、德国,舞麒麟开始出现青黄不接之势。舞麒麟表演活动亦不多,直至二千年开始才逐渐复苏。现在香港很多时都可以见到有麒麟表演,所以天来师傅认为,要传承客家化,一定要考虑如吸引年轻人参与。

客家人学功夫,神位拜的有自己家派祖师爷外,亦有家派供奉六壬仙师神位。十九岁从警校毕业,进入香港皇家警察,之后一直干到回归。所谓十年磨一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来师傅认为功夫不是说出来的,是勤学苦练加汗水浸出来,从小习武,对他长达三十五年的警察生涯非常有用。他以前做水警,面对最多的是坐“大飞”而来的偷渡客,有一次他从警方的飞艇追到山野“捉住三个,踩住一个”,大显身手。

香港的在上世纪中叶,学功夫的孩子很多。但练武的条件很原始,很多通常在唐楼的天台,“打赤膊”。六十年代,本港有大大小小四百间武馆,“成行成市,武馆多过米铺”。

天来师傅虽然刚毅,却是铁汉柔情,非常有爱心。他现在旺角武馆每周上两次课,还走进社区慈善团体免费教授一班小朋友,他常说,学中国功夫,学艺的同时是学做人。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避世的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做田野调查,与当地人搭讪,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笔者多年的感受。有次在布袋澳与一位八旬老太太问寒问暖,发现海角的另一边,有一个隐世客家村。她的婆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该山村。按照梁婆婆的指点,笔者即时沿着海岬岖路前往,来到大环头村。维基百科没有这条村的词条或史料,Google有两条相关新闻:一条巨蟒

  • 盆菜的风俗及时尚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农历新年的各种宴席,包括酒楼人气最旺的年夜饭,都取消了。订盆菜与亲朋好友在家相聚,成为不错的选择。香港除了酒楼饭馆,大家乐、美心这类快餐连锁店都外卖盆菜。盆菜是香港新界的传统食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客家乡村大致上都建有祠堂,是拜天祭祖、开会议事之地,也是聚集村民煮吃盘菜的地方。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

  • 地名变迁话沧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乡下的许多旧时地名,譬如香山、镇平、长乐、新安、归善、程江,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地方,即是现在的中山、平远、五华、宝安、惠阳、梅县。在香港也一样,许多地名的变迁都有故事,折射的是历史沧桑。譬如港岛和九龙的大多数地名,由英国人以英军将领、政治人物命名,或直接从大不列颠的地方名移植而来,再音译成中文

  • 林村乡溯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篇《许愿树的前世今生》,反应热烈,已移居英国的村民DavidLam甚至为文章提出一些订正,令笔者感动之余,如履薄冰。有读者来信问林村乡既是客家聚居地,能否阐述其源流,以支持此一说法。林村乡总共有二十六条村,要是每个村都溯源,真是“一匹布咁长”,亦可能“闷到抽筋”。笔者查阅了乡议局、乡公所

  • 许愿树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林村许愿树,是香港市民在春节假期的打卡点,多年来人流畅旺,今年将无缘投宝牒许下新年神愿。至于善信可否在人流管制下参拜庙宇,现时暂未知安排。很多人不知道,林村并不只是一个村。全称林村乡,共有二十六个村庄组成。原住民绝大多数是从粤东、闽西迁徙而来的客家人。虽然地名「姓林」,但乡民并非以林姓为最多,而是锺

  • 客家从何处来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最近在《思考香港》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深山奔向大江大海」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源流。笔者随后收到一些海外乡亲来函追问,南迁的汉族民系有许多分支,「客家」的身份认同、称谓及相关研究何时确立?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众多海内外学者仍在考究的课题。笔者尝试通过所阅览过的一些资料作答,抛砖

  • 沉没在水底的三百年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万宜是香港最大的水库,储水量600亿加仑。东坝游人如织,笔者迎风伫立,却不胜慨叹。这里当年叫官门海峡,围堤筑坝之前,有十多个原始村落,包括烂泥湾村、沙咀村,如今沉埋水底。烂泥湾村有长逾三百年的历史,村内住有50多户人家,大约四百名客家人,以农业和渔业维生。1965年,香港政府计划在西贡官门水道兴建万

  • 圆墩古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一大早赶到荃湾青龙头,村长锺天养先生已在村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茶餐厅等候了。此次访谈也是一次实地考察,由邻村的傅天宋师傅作陪。早就听说青龙头有三个客家村,座落在荃湾最西端。笔者研究客家文化逾二十年,却是第一次上山寻访圆墩古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该村建于十八世纪,高峰时有300多位村民,祖祖辈辈靠

  • 加勒比海彼岸的客家部落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本客家字典的跨国故事”一文,提及客家辞典作者陈志明从广东移居南美的苏里南,再落户欧陆的荷兰。笔者收到海内外客家乡亲的大量反馈,其中有不少人惊叹客家人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叭叭走”的能力,并问笔者能否介绍客家人在加勒比海落地生根的情况。笔者为此与苏里南中华会馆会长、《中华日报》前社长李学雄

  • 一本客家辞典的跨国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说到辞典,很容易想到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牛津字典、英汉辞典,等等,但没有人会想到客家辞典。前几年一位荷兰华侨编撰的客家辞典,备受全球客家部落的欢迎,问世至今印了三版均告售罄。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圈看到现第四版正准备印刷中,第一时间询问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张挺宏会长,希望尽早订购以免向隅。其实,笔者是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