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元朗横州六村横州横想

元朗横州六村横州横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75 更新时间:2024/1/16 21:06:39

元朗横州六村,即杨屋村、林屋村、福庆围、东头围、中心围及西头围,横躺在香港九龙半岛,行政归屏山乡事会辖属。横州六村附近水田连绵,地肥田沃,物产丰富,昔日有鱼米之乡美誉。时移世易,都市发展由城市包围乡村,渐渐蔓延新界各卫星市镇,元朗区域自然早就入都市之列,边缘元朗墟的横州六村,虽非繁盛都城,却成为著名工业邨。由元朗西朗屏邨北出,横跨福喜路,直入横州路左横州乡公所,门楼以绿坑瓦装饰,对联:“横岭作围屏各安其所,洲悬成砥柱处事秉公”。公所落成于1988年12月31日,楼高三层,使用面积达两千平方英尺。横州区于1978年列入发展区,因而村政日繁,有必要兴建新公所以配合发展。

元朗横州最近成为新闻热点。事出横州公屋计划,特首梁振英指出,就横州兴建17,000个公营房屋单位,房屋署有记录显示进行了4次游说工作,其后运房局汇报地区人士在游说的时候强烈反对。另外他又表示,运房局当时亦认为需时妥善处理棕地问题,为免拖累整个建屋计划,运房局建议先发展横州第一期,务求令4,000个单位早日落成,第二、三期则延后,但兴建17,000个单位的建屋目标维持不变。在特首梁振英举行记招会后,有关新界元朗横州地区发展计划的详情已公诸于众,过程并无半点“新意”,谈不上什么“官商乡黑勾结”,但引起市民热议。

天祥后裔避入横州

横州建公屋,发展当地的计划,使我横想到横州此地,先是客家人进入香港垦殖的重要地方。据史料载,宋朝期间,第一个在香港开埠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始祖侯五郎,北宋进士,金兵南侵时,侯家南迁至番禺,后来他的后代侯卓峰举家迁到新界。嗣后,又有邓氏、彭氏、廖氏陆续迁入。尤其是新界的文氏,是文天祥的后裔。南宋末文天祥在北京就义后,其家族为避元兵追杀,逃至新界元朗横州村,为最早开发香港九龙半岛的家族之一。侯、邓、彭、廖、文五家族,进入香港新界元朗横州村垦殖,各居一方,被称为香港新界五大家族。按其主要居住地,分别叫上水侯氏、锦田邓氏、粉岭彭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五大族中邓、彭、文氏,祖籍都是江西,文氏属客家人。他们是最早入港的客家先民,800年前已经落地生根,但后来进入香港的客家人并不把他们当客家人看,而是认为他们是土著。后人计算客籍人口,并不把这五大族人口计入。相反,后在香港岛占多数的广府人,并不把新界五氏家族看做是广府人,仍然把他们当成客家人。

英国依条约扩管辖地

横州建公屋,发展当地的计划,又使我横想到横州此地,后是英国人进入香港殖民的重要地方。中英《南京条约》是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签署《江宁条约》(TreatyofNanJing),又称《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又割占九龙。1898年6月6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英属香港拓展新界条约》(TheConventionfortheExtensionofHongKongTerritory),将九龙地界,包括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大小二百多个岛屿,总面积达975.l平方公里的地区,以租期99年租借给英国,名为租借,却没有一文租金。《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将1860年英国所夺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龙半岛的其余部分,即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与英国99年,租期内租借地归英国管辖殖民地。租借地陆地面积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陆286平方英里,岛屿90平方英里,较原香港行政区陆地面积扩大了约11倍,租借地水域较前扩大四五十倍。1898年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划九龙深圳湾至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英国又通过1899年3月的《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香港英新租界水面照会》等约章档继续扩大租借面积,使租借地成为完全由英国管辖的殖民地。

横州建公屋,发展当地的计划,更使我横想到横州此地,现今进入香港人建设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重要地方。香港是法治社会,香港应该按照《基本法》来治理。《基本法》第四十条写道,“新界原居民权益”受保护。“新界”就是指包括横州六村,即杨屋村、林屋村、福庆围、东头围、中心围及西头围等一带地方。包括横州在内的香港所有地方,都要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政府按照《基本法》来治理香港,从而使香港横竖发展得更好。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荔枝窝——活化的客家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香港如今时兴“保育”,活化工厂大厦、历史建筑,发掘弘扬本土文化和习俗,都属于保育范畴。香港人周末远足的热门地点荔枝窝,地处香港新界北区沙头角,背靠梧桐山,俯瞰大鹏湾,毗邻船湾及印塘州,是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步道”所在地。荔枝窝是客家历史的活化石,理应受到保育。这是一个拥有逾30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

  • 渡口 土窑 客家农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香港行山径之便利,全球知名。笔者最近游走风景优美的西贡郊野公园,还参观了上窰客家民俗博物馆,可谓一举两得。上窰村位于新界西贡区北潭涌,巴士可达。下车之后见一白色小桥横过小溪,沿北潭涌自然教育径,可往返南风湾,远眺滘西洲、大蛇顶,近赏万宜水库。19世纪中叶(约一八三零年),来自宝安县黄草岭的黄发生客家

  • 旺角武馆的客家教头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旺角闹市,有一幢古旧建筑,里面有一个武馆,厚重的铁闸门、古朴的桌凳,挨着墙一字排开的刀枪棍棒,只在香港功夫片的镜头下能见到。这就是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会馆,墙上挂满了该会各门各派的武术家头像,包括如雷贯耳的叶问师傅,关德兴师傅。现在还在开班授徒的,是笔者的好朋友李天来师傅。祖籍广

  • 避世的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做田野调查,与当地人搭讪,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笔者多年的感受。有次在布袋澳与一位八旬老太太问寒问暖,发现海角的另一边,有一个隐世客家村。她的婆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该山村。按照梁婆婆的指点,笔者即时沿着海岬岖路前往,来到大环头村。维基百科没有这条村的词条或史料,Google有两条相关新闻:一条巨蟒

  • 盆菜的风俗及时尚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农历新年的各种宴席,包括酒楼人气最旺的年夜饭,都取消了。订盆菜与亲朋好友在家相聚,成为不错的选择。香港除了酒楼饭馆,大家乐、美心这类快餐连锁店都外卖盆菜。盆菜是香港新界的传统食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客家乡村大致上都建有祠堂,是拜天祭祖、开会议事之地,也是聚集村民煮吃盘菜的地方。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

  • 地名变迁话沧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乡下的许多旧时地名,譬如香山、镇平、长乐、新安、归善、程江,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地方,即是现在的中山、平远、五华、宝安、惠阳、梅县。在香港也一样,许多地名的变迁都有故事,折射的是历史沧桑。譬如港岛和九龙的大多数地名,由英国人以英军将领、政治人物命名,或直接从大不列颠的地方名移植而来,再音译成中文

  • 林村乡溯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篇《许愿树的前世今生》,反应热烈,已移居英国的村民DavidLam甚至为文章提出一些订正,令笔者感动之余,如履薄冰。有读者来信问林村乡既是客家聚居地,能否阐述其源流,以支持此一说法。林村乡总共有二十六条村,要是每个村都溯源,真是“一匹布咁长”,亦可能“闷到抽筋”。笔者查阅了乡议局、乡公所

  • 许愿树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林村许愿树,是香港市民在春节假期的打卡点,多年来人流畅旺,今年将无缘投宝牒许下新年神愿。至于善信可否在人流管制下参拜庙宇,现时暂未知安排。很多人不知道,林村并不只是一个村。全称林村乡,共有二十六个村庄组成。原住民绝大多数是从粤东、闽西迁徙而来的客家人。虽然地名「姓林」,但乡民并非以林姓为最多,而是锺

  • 客家从何处来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最近在《思考香港》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深山奔向大江大海」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源流。笔者随后收到一些海外乡亲来函追问,南迁的汉族民系有许多分支,「客家」的身份认同、称谓及相关研究何时确立?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众多海内外学者仍在考究的课题。笔者尝试通过所阅览过的一些资料作答,抛砖

  • 沉没在水底的三百年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万宜是香港最大的水库,储水量600亿加仑。东坝游人如织,笔者迎风伫立,却不胜慨叹。这里当年叫官门海峡,围堤筑坝之前,有十多个原始村落,包括烂泥湾村、沙咀村,如今沉埋水底。烂泥湾村有长逾三百年的历史,村内住有50多户人家,大约四百名客家人,以农业和渔业维生。1965年,香港政府计划在西贡官门水道兴建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