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荔枝窝——活化的客家历史

荔枝窝——活化的客家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01 更新时间:2024/1/18 5:21:03

香港如今时兴“保育”,活化工厂大厦、历史建筑,发掘弘扬本土化和习俗,都属于保育范畴。

香港人周末远足的热门地点荔枝窝,地处香港新界北区沙头角,背靠梧桐山,俯瞰大鹏湾,毗邻船湾及印塘州,是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步道”所在地。荔枝窝是客家历史的活化石,理应受到保育。

这是一个拥有逾30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自17世纪便已有人定居,但交通不便。荔枝窝虽坐落在现代都会的香港,是沙头角的一部分,对岸是繁忙的深圳盐田港,但却显得很遥远。2013年前没有公共渡轮或街渡,要租舢板。寻踪者如果走陆路,要在大埔坐车到新娘潭或乌蛟腾再徒步,或在粉岭搭车到鹿颈再攀山。

逾300年历史的隐世之珍,也正因为路途艰难,抵埗才有发现隐世之珍的惊叹。寻寻觅觅来到荔枝窝,不见荔枝树影之,却见客家建筑风格的石屋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颇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诗情画意。

客家源自黄河流域,家系可上溯二千五百个春秋。现时之荔枝窝客家人在清初复界后由福建辗转经过惠州,而后抵达今之地点,同期到达者除了荔枝窝还有西贡的白沙湾村。

研探客家村的兴衰,可以窥见最早期香港原住民垦荒拓殖的踪迹,从而梳理香港发展的历史脉络。譬如荔枝窝,原本是客家黄氏单姓大村,后来附近的梅子林(沙头角曾氏村落)原居民分支不断流入,逐渐演变为双姓村落。再后来曾氏人丁兴旺,“反客为主”,在人数上抛离黄氏,黄氏分支出走迁徙到邻近的锁罗盆、上水古洞。此中的变迁,足以印证清初复界四百年以来,粤东、闽西、赣南之客家先民,如从宝安县(香港被清廷割让大英帝国之前就隶属旧称的新安县)、归善县(惠阳旧称)以沙头角为“跳板”进入香港。

荔枝窝所处的沙头角实则是香港开埠前的一个缩影。这里曾经居住着广府、客家、闽南三大族群,其中以客家人为压倒多数,来自粤东、赣南、闽西的客家人占沙头角的九成。

研究香港本土文化的切入点,笔者一直认为,寻访客家人的足迹,是研究香港本土文化如何形成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汉民族最驿动的民系,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也在演变,并与客居地互为影响。从粤赣闽三省迁移到沙头角的客家人,把当时相对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但传统上习惯垦殖,不擅长出海捕捞的客家人,在岛礁星罗棋布的香港,历经岁月的洗礼,自然适应了沧海与桑田并存的生活,并形成了有别于大陆的客家文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客家人传统上信仰土地神明“伯公”,但后来亦崇拜保佑航海渔政的“天后”(原名林默娘)。因为择居香港之后,要喜怒无的大海讨生活,所以逐渐接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被顶礼膜拜已有千年“天后圣母”、“妈祖”、“妈娘”。

深圳市(原来是宝安县)龙岗与坑梓,皆有相当多黄氏客家人聚居,如果上溯源头,应与香港荔枝窝及锁罗盆黄氏同宗,祖籍多为嘉应州(梅州)兴宁县。十九世纪中叶迁徙至香港西贡半岛,再远走南洋至马来西亚沙劳越(沙巴)。也有一部分村民,移民到了英国。

客家人是否“汉室正统”,学术界有不同说法,本文无意介入争论。但客家人笃信风水的传统,却是与华夏民族的风俗一脉相承。风水既是一门玄术,又不乏科学根据,学术一点的说法叫做堪舆学,因为其核心价值就是根据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对人类的居住、殡葬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荔枝窝至今还存活着一百多种植物的百年风水林,就位于香港唯一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地质公园之内。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渡口 土窑 客家农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香港行山径之便利,全球知名。笔者最近游走风景优美的西贡郊野公园,还参观了上窰客家民俗博物馆,可谓一举两得。上窰村位于新界西贡区北潭涌,巴士可达。下车之后见一白色小桥横过小溪,沿北潭涌自然教育径,可往返南风湾,远眺滘西洲、大蛇顶,近赏万宜水库。19世纪中叶(约一八三零年),来自宝安县黄草岭的黄发生客家

  • 旺角武馆的客家教头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旺角闹市,有一幢古旧建筑,里面有一个武馆,厚重的铁闸门、古朴的桌凳,挨着墙一字排开的刀枪棍棒,只在香港功夫片的镜头下能见到。这就是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会馆,墙上挂满了该会各门各派的武术家头像,包括如雷贯耳的叶问师傅,关德兴师傅。现在还在开班授徒的,是笔者的好朋友李天来师傅。祖籍广

  • 避世的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做田野调查,与当地人搭讪,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笔者多年的感受。有次在布袋澳与一位八旬老太太问寒问暖,发现海角的另一边,有一个隐世客家村。她的婆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该山村。按照梁婆婆的指点,笔者即时沿着海岬岖路前往,来到大环头村。维基百科没有这条村的词条或史料,Google有两条相关新闻:一条巨蟒

  • 盆菜的风俗及时尚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农历新年的各种宴席,包括酒楼人气最旺的年夜饭,都取消了。订盆菜与亲朋好友在家相聚,成为不错的选择。香港除了酒楼饭馆,大家乐、美心这类快餐连锁店都外卖盆菜。盆菜是香港新界的传统食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客家乡村大致上都建有祠堂,是拜天祭祖、开会议事之地,也是聚集村民煮吃盘菜的地方。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

  • 地名变迁话沧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乡下的许多旧时地名,譬如香山、镇平、长乐、新安、归善、程江,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地方,即是现在的中山、平远、五华、宝安、惠阳、梅县。在香港也一样,许多地名的变迁都有故事,折射的是历史沧桑。譬如港岛和九龙的大多数地名,由英国人以英军将领、政治人物命名,或直接从大不列颠的地方名移植而来,再音译成中文

  • 林村乡溯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篇《许愿树的前世今生》,反应热烈,已移居英国的村民DavidLam甚至为文章提出一些订正,令笔者感动之余,如履薄冰。有读者来信问林村乡既是客家聚居地,能否阐述其源流,以支持此一说法。林村乡总共有二十六条村,要是每个村都溯源,真是“一匹布咁长”,亦可能“闷到抽筋”。笔者查阅了乡议局、乡公所

  • 许愿树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林村许愿树,是香港市民在春节假期的打卡点,多年来人流畅旺,今年将无缘投宝牒许下新年神愿。至于善信可否在人流管制下参拜庙宇,现时暂未知安排。很多人不知道,林村并不只是一个村。全称林村乡,共有二十六个村庄组成。原住民绝大多数是从粤东、闽西迁徙而来的客家人。虽然地名「姓林」,但乡民并非以林姓为最多,而是锺

  • 客家从何处来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最近在《思考香港》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深山奔向大江大海」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源流。笔者随后收到一些海外乡亲来函追问,南迁的汉族民系有许多分支,「客家」的身份认同、称谓及相关研究何时确立?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也是众多海内外学者仍在考究的课题。笔者尝试通过所阅览过的一些资料作答,抛砖

  • 沉没在水底的三百年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万宜是香港最大的水库,储水量600亿加仑。东坝游人如织,笔者迎风伫立,却不胜慨叹。这里当年叫官门海峡,围堤筑坝之前,有十多个原始村落,包括烂泥湾村、沙咀村,如今沉埋水底。烂泥湾村有长逾三百年的历史,村内住有50多户人家,大约四百名客家人,以农业和渔业维生。1965年,香港政府计划在西贡官门水道兴建万

  • 圆墩古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一大早赶到荃湾青龙头,村长锺天养先生已在村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茶餐厅等候了。此次访谈也是一次实地考察,由邻村的傅天宋师傅作陪。早就听说青龙头有三个客家村,座落在荃湾最西端。笔者研究客家文化逾二十年,却是第一次上山寻访圆墩古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该村建于十八世纪,高峰时有300多位村民,祖祖辈辈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