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客家人南迁香港的五个时期

客家人南迁香港的五个时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555 更新时间:2024/1/17 12:27:27

南迁客家人是如迁到香港的呢?客家人进入香港垦殖考证主要有五个重要时期。

第一个重要时期,据史料载,宋朝期间,第一个在香港开埠的,是侯氏家族。

侯氏始祖侯五郎,北宋进士,金兵南侵时,侯家南迁至番禺,后来他的后代侯卓峰举家迁到新界。嗣后,又有邓氏、彭氏、廖氏陆续迁入。尤其是新界的氏,是文天祥的后裔。南宋末文天祥在北京就义后,其家族为避元兵追杀,逃至新界的元朗,为最早开发香港九龙半岛的家族之一。

侯、邓、彭、廖、文五家,进入香港垦殖,各居一方,被称为香港新界五大族

。按其主要居住地,分别叫上水侯氏、锦田邓氏、粉岭彭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五大族中邓、彭、文氏,祖籍都是江西,文氏属客家人。他们是最早入港的客家先民,800年前已经落地生根,但后来进入香港的客家人并不把他们当客家人看,而是认为他们是土著。后人计算客籍人口,并不把这五大族人口计入。相反,后在香港岛占多数的广府人,并不把新界五氏家族看做是广府人,仍然把他们当成客家人。

客家人社群强大

第二个重要时期,在18世纪初期至中期,从1700年至1750年间,客家人大批从粤东移民到香港,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的。

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嘉应州的五华、兴甯、梅县,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由于他们移民来港的时候数以万计,港岛上建立了400多座村庄,他们在人员和经济能力上可以跟本地居民相比,甚至还超过本地人,因此没有被同化,保留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客家人多数在新界的乡村居住,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随着香港都市化进程的加剧,广府人、潮州人、福佬人等也大批进入香港,形成在香港岛和九龙一带广府人占优势。

第三个重要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大肆屠杀,与大陆生灵涂炭、百业凋零相比较,当时香港在英国人统治下,尚未沦陷,算是相对安定。

于是,许多内地客家人纷纷逃往香港谋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有一批人离开,但香港光复后,不少客家人的亲属也随迁居住在香港,香港客家人的人数为此大增。

第四个重要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客家人大量涌入香港

。主要是在40年代后半期和50年代初,当时战火连天,国民党败退南逃,一些人便跑到香港。这里主要有三种人:一是国民政府中的党军政人员;二是怕被没收财产的资本家;三是怕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运动的地主、富农。其中就有不少客家人,主要集中在军政人员中包括不少高官。客家学的创建人罗香林,就是这一时期来到香港的。在这批人中,是历来迁居香港的客家人中身家较为殷实、文化程度也较高的一批人。

第五个重要时期,1950年以后,有不少大陆的客家华侨、侨眷迁入香港定居,也有从世界各地回国读书的侨生,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迫切要求回其所在国,因不能回去原所在国而滞留香港的,这些人多数是家族资产雄厚,或者知识层次较高者。

应该说,这个时期到香港定居的客家人,许多人现今成为客家人的领袖人物,也成为后来香港回归前后的重要力量。

港岛东柴湾有段古

南迁客家人迁到香港居住在哪些地方的呢?客家人进入香港垦殖的地方,考证主要是九龙半岛。

主要有如下这些地方:崇正新村、林村、水蕉新村、大榄村、吴家村、荃湾三栋屋、大督美村等许多客家古村落。而香港岛最东的谷地「柴湾」。由于三面环山,加上水源充足,所以盛产木材。这些木材可作柴薪之用,所以这个海湾被命名为「柴湾」。从18世纪初开始,有一些客家人进入柴湾。

根据184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柴湾人口只有30人,到了1891年增至208人。

18世纪初客家人自宝安迁徙至香港的柴湾,建村定居,客家人习惯以其姓氏来名气族屋群。因为罗屋的主人即是姓罗的客家人,而他们是在乾隆年间兴建这间村屋。柴湾原有六村:罗屋、成屋、蓝屋、陆屋、西村和大坪村,都是客家村,但随市镇的发展,各村落便相继消失。罗屋博物馆已成为柴湾一带仅存的古村屋。客家古村落的消失,成就了香港岛成为国际大都市。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张国荣的客家身世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4月1日是香港演艺巨星张国荣逝世的忌日。从2003年的今日算起,他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笔者从客家同乡的角度撰文,借以凭吊。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社会,鲜有不知香港红星张国荣者。但很少人知道,他是客家人,父亲家乡在广东梅县,母亲亦是惠阳客家。万千粉丝亲切称为“哥哥”的张国荣,其实曾在许多场合表明自己是客

  • 派发贺年礼物随感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春节来临之际,梅州市梅江区家乡政府非常关心香港的乡亲,送来大批贺年物资。位于旺角的客家会馆代为派发。连续三天门庭若市,今天(年廿九)终于圆满结束。笔者惊喜地发现,在港九新界谋生求发展的梅县梅江区乡亲有很多。许多家庭的孩子在香港土生土长,成为“港味十足”的港青,比他们的父母辈更加朝气蓬勃,也有更宽阔的

  • 元朗横州六村横州横想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元朗横州六村,即杨屋村、林屋村、福庆围、东头围、中心围及西头围,横躺在香港九龙半岛,行政归屏山乡事会辖属。横州六村附近水田连绵,地肥田沃,物产丰富,昔日有鱼米之乡美誉。时移世易,都市发展由城市包围乡村,渐渐蔓延新界各卫星市镇,元朗区域自然早就入都市之列,边缘元朗墟的横州六村,虽非繁盛都城,却成为著名

  • 荔枝窝——活化的客家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香港如今时兴“保育”,活化工厂大厦、历史建筑,发掘弘扬本土文化和习俗,都属于保育范畴。香港人周末远足的热门地点荔枝窝,地处香港新界北区沙头角,背靠梧桐山,俯瞰大鹏湾,毗邻船湾及印塘州,是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步道”所在地。荔枝窝是客家历史的活化石,理应受到保育。这是一个拥有逾30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

  • 渡口 土窑 客家农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香港行山径之便利,全球知名。笔者最近游走风景优美的西贡郊野公园,还参观了上窰客家民俗博物馆,可谓一举两得。上窰村位于新界西贡区北潭涌,巴士可达。下车之后见一白色小桥横过小溪,沿北潭涌自然教育径,可往返南风湾,远眺滘西洲、大蛇顶,近赏万宜水库。19世纪中叶(约一八三零年),来自宝安县黄草岭的黄发生客家

  • 旺角武馆的客家教头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旺角闹市,有一幢古旧建筑,里面有一个武馆,厚重的铁闸门、古朴的桌凳,挨着墙一字排开的刀枪棍棒,只在香港功夫片的镜头下能见到。这就是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会馆,墙上挂满了该会各门各派的武术家头像,包括如雷贯耳的叶问师傅,关德兴师傅。现在还在开班授徒的,是笔者的好朋友李天来师傅。祖籍广

  • 避世的客家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做田野调查,与当地人搭讪,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笔者多年的感受。有次在布袋澳与一位八旬老太太问寒问暖,发现海角的另一边,有一个隐世客家村。她的婆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该山村。按照梁婆婆的指点,笔者即时沿着海岬岖路前往,来到大环头村。维基百科没有这条村的词条或史料,Google有两条相关新闻:一条巨蟒

  • 盆菜的风俗及时尚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农历新年的各种宴席,包括酒楼人气最旺的年夜饭,都取消了。订盆菜与亲朋好友在家相聚,成为不错的选择。香港除了酒楼饭馆,大家乐、美心这类快餐连锁店都外卖盆菜。盆菜是香港新界的传统食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客家乡村大致上都建有祠堂,是拜天祭祖、开会议事之地,也是聚集村民煮吃盘菜的地方。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

  • 地名变迁话沧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乡下的许多旧时地名,譬如香山、镇平、长乐、新安、归善、程江,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地方,即是现在的中山、平远、五华、宝安、惠阳、梅县。在香港也一样,许多地名的变迁都有故事,折射的是历史沧桑。譬如港岛和九龙的大多数地名,由英国人以英军将领、政治人物命名,或直接从大不列颠的地方名移植而来,再音译成中文

  • 林村乡溯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上星期写了一篇《许愿树的前世今生》,反应热烈,已移居英国的村民DavidLam甚至为文章提出一些订正,令笔者感动之余,如履薄冰。有读者来信问林村乡既是客家聚居地,能否阐述其源流,以支持此一说法。林村乡总共有二十六条村,要是每个村都溯源,真是“一匹布咁长”,亦可能“闷到抽筋”。笔者查阅了乡议局、乡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