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诗仙李太白的打油诗《赠汪伦》流传千古,却入选《唐诗三百首》,流传至今!

诗仙李太白的打油诗《赠汪伦》流传千古,却入选《唐诗三百首》,流传至今!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14 更新时间:2023/12/16 1:25:35

要说打油诗,诗仙李太白的《赠汪伦》一定是其中的者,为什么这样一首打油诗性质的非典型诗歌也能入选《唐诗三百首》,且从古至今流传一千多年呢?难道是后世的人们昏了头?

据清代学者翟灏的《通俗编·学·打油诗》中记载,唐代一位名叫张孜的人有一首打油诗,名曰《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由此,认定这位张孜为古往今来打油诗第一人,他本人也被称为“张打油”,他创立的打油诗即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不拘于平仄韵律,也不拘于格调气度,只要朗朗上口、轻松诙谐即可。

我还认真查了一下,这个张孜是唐末时期的人,比中唐时期的李白要明显晚得多,这要是按照我们法律圈的原则,把李白的《赠汪伦》归于打油诗一类,这还属于典型的“法律溯及既往”,意思是指将后来诞生的法律套用在之前发生的事上,这是一种不好的法律适用行为。

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这首诗写得到底好不好呢?这个定论我不给大家下,大家自己看着办,要是看着看着还是觉得办不了,那就麻烦你对照李白的《蜀道难》、《清平调》、《梦游天姥吟留别》、《侠客行》之类的好好看看。再不行,你把《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小学必背的诗词拿出来比较比较。

我相信,但凡你有一点文学鉴赏能力,大概你就能看出来,《赠汪伦》这首诗无论是从气度规格方面,还是意境韵律方面,比起上面提到的那些诗,的确是有很大差别的,全是用词遣句直白且俚气十足,上下转承紧凑有趣,表达感情直抒胸臆,落脚点还马屁十足,倒还真有点符合诗仙的品性。

一般写诗,都是推崇婉转曲折地表达感情,用词也提倡戒除俗套,而李白的这一首把这些东西全都给违反了。我李白要坐船走了,汪县令要来送我了,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县令与我的情谊。全诗就说了这么一个事情,没有天下家国,没有壮丽山河,甚至连赠别诗该有的豁达和雄浑都没有(参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只有后世张打油为代表的那种感觉。还有,据没有考证的小道消息,李白之所以写这首诗,是因为汪伦汪县令给了云游四海的李白一大笔钱,真要是这样的话,这首诗的气度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那为什么人们还是要把李白的这首诗纳入《唐诗三百首》供后世人们品读呢?难道是人们的鉴赏能力就是这样的,当然不是。

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这首诗的主人叫李白,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诗人,他的名号是“诗仙”。纵观李白留下来的一千多首作品,绝大多数都能完美地体现他极富浪漫主义精神的才华和天马行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如果不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还真是相信他是一个由天庭降落人间的一个文化精灵,一生之中遍布传奇,为人活得肆意汪洋,举手投足间都是慢慢的仙气飘飘,就连死,他都是伴随着酣酒和清辉沉沉睡去,着实是惊艳了人间有千年。

这样的一个人终究是不那么现实的,恍惚之中都不属于人类文明里所能拥有的存在,然而,他终究还是一个人,一个鲜活地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人类,他也食人间烟火,品酸甜苦辣,感受天下家国的荣耀、苍凉和屈辱,他也有普通人所经历的痛苦,所感受的普通和平常,“诗仙”,只是人们给他在诗词上的无上荣耀,在此之外,他也就是普普通通一个生活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既看得见,只要有机会,还能摸得着,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

所以,《赠汪伦》啊,你虽然是普通了一点,平常了一些,但你充分表明了诗仙也是我们之中的一份子,就站在芸芸众生中间,你能够拥有的,我努努力也可以拥有,就连写诗的才华也是这样的。

于是,尽管有些稀松平常,极富打油诗表象,《赠汪伦》还是光荣地登堂入室,流传了千年,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诗仙李白的才华有多逊,而是要证明诗仙就在我们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

你认为呢?下面付了一首李白的另一首打油诗,以示李白确实也喜欢打油诗题材。

更多文章

  • 《史记·管蔡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完、曹国的兴衰)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史记,管蔡,世家,曹国

    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于曹。 译文:曹叔振铎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取得伐纣战争的胜利后,武王姜曹地分封给叔振铎。 叔振铎卒,子太伯脾立。太伯卒,子仲君平立。仲君平卒,子宫伯侯立。宫伯侯卒,子孝伯云立。孝伯云卒,子夷伯喜立。 译文:叔振铎去世后,他的儿子太伯脾继位。太伯

  • 《尚书·商书》的原文及翻译(十一、盘庚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尚书,商书,盘庚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译文:最终在盘庚的主持下,商王室将国都迁到殷地,迁都后臣民们开始建设他们新的家园,盘庚也下令营建宗庙、宫殿,然后盘庚宣告众人。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译文:盘庚说:“诸位不能懈怠,贪图享乐,我们要努力

  • 《尚书·商书》的原文及翻译(六、太甲中)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尚书,商书,太甲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译文:太甲继位的第三年,十二月初一,伊尹带着礼帽礼服到太甲的流放地桐宫将礼服礼帽献给太甲,然后伊尹将太甲迎回商都亳。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译文:伊尹上书说:“百姓没有君主,就不能互相扶持生活;君主没有百姓

  • 《尚书·商书》的原文及翻译(十四、高宗肜日)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尚书,商书,高宗肜日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译文:商王武丁在举行祭祀先王成汤的仪式时,有一只野鸡飞到祭祀用的大鼎的鼎耳上鸣叫。祖己借此训诫了商王武丁,并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两文。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译

  • 《史记·郑世家》的原文及翻译(五、郑襄公篇)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史记,郑世家,郑襄公

    缪公元年春,秦缪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於崤。 译文:郑缪公元年(前627)春季,秦缪公派三位将军率军偷袭郑国,秦军行军到滑国时,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怕被害,就谎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认为偷袭郑国的计划泄露,所以没再继续进军,

  • 《史记·郑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完、郑国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史记,郑世家,郑国灭亡

    定公元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而自立,为平王。 译文:郑定公元年(前529),楚国公子弃疾弑父自立,即楚平王。 欲行德诸侯。归灵王所侵郑地于郑。 译文:楚平王因为是弑父自立的原因,所以他想在天下诸侯面前树立自己仁义的形象,所以楚平王把当年楚灵王侵占郑国的土地都还给了郑国。 四年,晋昭公卒

  • 郭襄有创立峨眉的实力,为什么却不消灭明教?看看教主夫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郭襄,峨眉派,明教

    郭靖,一代大侠;黄蓉,桃花岛岛主之女,丐帮帮主。他们的女儿郭襄,也算得上是虎父无犬女,创立了峨眉派。可既然郭襄也有一定的能力,为什么她却没有灭掉明教呢?据说,这和明教教主阳顶天的夫人还有点关系。 郭靖夫妇对郭襄,应该是寄予厚望的,他们镇守南宋大门襄阳,就将女儿也起名为“襄&rdqu

  • 《史记·吴太伯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四、吴王阖闾)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史记,吴太伯,吴王阖闾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pǐ)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译文:吴王阖庐元年(前514年),吴王任命伍子胥担任行人之官并参议国事。楚王杀害了伯州犁,其孙伯嚭逃亡到吴国,吴王任命伯嚭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译文:吴王

  • 《史记·楚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八、楚怀王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史记,楚世家,楚怀王

    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四年,秦惠王初称王。 译文:楚怀王元年(前328),张仪开始担任秦国的国相。楚怀王四年(前325),秦惠王称王。 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 译文:楚怀王六年(前323),楚国派柱国将军昭阳率军攻打魏国,楚军在襄陵击败魏国,夺取魏国八个城邑

  • 才子罗隐与江南名妓重逢,被对方耻笑,便作诗一首,这首诗流传至今!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罗隐,江南名妓,云英

    871年,怀才不遇的罗隐,与12年前的一位江南名妓重逢,对方掩嘴笑道:“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你还没考中啊?”罗隐被戳中痛处,便作诗一首。结果这首诗流传至今,却被众人用错典故,令专家很是无奈。 当时,罗隐苦涩一笑,挥笔写下: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