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译文:秦国前无古人的统一了天下,秦王政对兼并天下做总结,顺便对丞相、御史等高官下令说:“想当年韩王向孤进献土地,交出王印,请求成为秦国的附庸,但是韩王称臣不久后却违背了约定,勾结赵国、魏国合纵背叛我大秦,所以孤派兵讨伐韩国,最终生擒韩王。寡人认为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很好,或许这样能快速平息战争。
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
译文:韩国被灭后,赵王派他的相国李牧前来与孤缔结盟约,因此我归还赵国的质子。结果赵国却违背盟约,鼓动我国属地太原反叛,因此我派兵征讨赵国,生擒赵王。
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
译文:赵国公子嘉出逃后,在代地自立为代王,孤派兵前去轻松剿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魏王最初约定向秦国臣服,结果背约与韩国、赵国谋划袭击秦国,我大秦兵峰一到,这些鼠辈全部被击败。
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
译文:楚王割让了青阳以西的土地给秦国,不久也违背约定,攻打我国的南郡,孤再次发兵,征讨楚国,生擒楚王,最终讨平楚国。
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译文:燕王昏庸无能,他的太子,丹居然暗中指使荆轲为刺客想要刺杀孤,孤再次派出大秦劲旅诛灭他们,灭掉燕国。齐王采用后胜的计谋,断绝与秦国的往来,还幻想与孤决战,结果寡人的大军一到,齐王不战而降,齐国也被平定。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译文:寡人凭借微不足道的身躯,兴兵讨伐天下动荡不堪的诸侯国,仰赖祖宗的威灵,六国之王都认罪伏法,天下都归入大秦。现在不变更孤的名号,就无法颂扬孤所创建的功勋,流传后世。现在我下令诸位商议帝王称号的事宜。”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译文: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商议完后向秦王政汇报说:“从前五帝统治最多只有都城周围方圆千里的地方,外围侯服、夷服等地的诸侯是否前来朝贡,天子是控制不了。现在陛下发动正义之师,诛杀乱臣贼子,平定天下,四海之内都成为郡县,法令统一,这是前所未有的伟业,是五帝所不能比拟的。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译文:臣等与各位博士经过慎重商议后认为:‘古时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尊贵。臣等冒死献上尊号,陛下称‘泰皇,教命称‘制,号令称‘诏,天子自称‘朕。”秦王回答说:“把‘泰字去掉,保留‘皇字,采用上古时期‘帝这一称号,合称为‘皇帝。其他的都按照诸位商议的办吧。”制命说:“可以。”。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译文:始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命说:“我听说上古时有名号而没有谥号,中古时代有名号,死后根据他生前的品行追加谥号。像这样,就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合规矩,朕觉得不可取。从此开始废除追加谥号这一制度。大秦自朕开始为始皇帝,后世用数字计算,二世、三世直到万世,以此传承下去。”
始皇推终始五德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同“尚”)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译文:始皇推演五德终始的次序,认为周朝得到火德,秦朝取代周朝火德,根据五行相生的法则,秦是水德的开始,同时更改了年、月的开端,规定官员入朝庆贺都在十月初一日。服饰、旌旗、符节都崇尚黑色(大家还记得舜帝赐给秦人先祖的大黑旗吗)。数字以六为标准,兵符、法冠都是六寸,而舆车宽六尺,以六尺为一步,用六匹马驾车。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此为水德的开始。始皇性格刚强坚毅,暴戾严苛,所有的事务都用法令来解决,刻薄而不讲仁爱道义,认为这样才能符合五德终始的规律。于是他急于推行法令,没有按照惯例大赦天下,导致有的罪犯囚禁很长时间也没有被赦免。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通“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译文:丞相王绾等人再次进言:“各诸侯国刚被消灭,燕、齐、楚等地非常偏远,如果不在那里分封同姓藩王,就无法实施有效的统治。请陛下立诸皇子为藩王,望陛下能够批准。”始皇把他们的建议让群臣商议,群臣都觉得很适当。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译文:廷尉李斯提议说:“周文王和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众多,可是后代血缘关系慢慢疏远后,周王朝内部同姓子弟相互争斗的你死我活好似仇敌,各同姓诸侯国也相互征战,周天子没有办法制止。现在四海之内仰赖陛下的神武威灵得以统一,全国都设置为郡县,皇子和功臣可以用国家的赋税来施以重赏,地方和中央都很容易控制。天下人都不敢有二心,这是使国家安定最好的政策。分封诸侯在现今这个时期不宜采用。”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译文:始皇说:“天下人都苦于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有诸侯国存在的缘故。仰赖祖先的保佑,朕能一统天下,如果再用旧制分封诸侯国,这是给自己树敌,若再行分封的话,想要求得天下安宁,岂不是很难做到了吗?廷尉的建议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