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看似随意编造,其实背后别有深意

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看似随意编造,其实背后别有深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501 更新时间:2024/1/23 16:14:57

刘姥姥说:“……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趴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文章开头说的是曹公借助刘姥姥之口说的三个故事(“雪下抽柴”“茗玉小姐”“神佛送子”)之一,即“雪下抽柴”的故事。雪下抽柴对应薛宝钗,茗玉小姐对应林黛玉,神佛送子对应贾宝玉

原著中像这样“故事里的故事”非常之多,媳妇喝猴儿尿,小耗子偷香芋,偏心母亲扎心,茗玉小姐等等都属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就像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有很深的寓意。故事直接暗示了《红楼梦》后80回黛玉出嫁、贾母病重、贾家岌岌可危的很多线索。

在后八十回中为了给病重的贾母冲喜,宝钗答应宝玉以续弦之礼迎娶毅然嫁入贾府成为宝二奶奶。这也了了贾母看着孙子成家立业的心愿。可惜的是,贾母仍然病重身亡,不久贾家被抄所有的喜事也都变成了丧事。宝钗的“挺身而出”也未能挽救贾府命运。

“雪下抽柴”的故事通过刘姥姥的描述看上去只有一层意思,其实它还有另外2层意思,即:金玉良缘和贾家被抄。

薛家进贾府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投奔,二是避祸。薛宝钗父亲去世后薛蟠不成器,难以撑起薛家大业而宝钗仅为一介女流也独木难支,所以薛姨妈不得不带着全家老小投靠贾府。此外薛蟠闹出人命官司后依然我行我素,薛姨妈为了避祸寻找靠山自然要找贾府。

我们知道“薛”通“雪”,薛家遭难时犹如穷人家一连数天的封山大雪没吃没喝十分难熬,如果再没有柴禾取暖过冬,那么这一家人将会命丧大雪天。靠姑娘“偷柴”无异于“卖女儿”,因此“金玉良缘”就是薛家来到贾府的主要目的。

可话说回来薛家想跟贾府联姻又岂是一件容易之事,毕竟史家都不怎么待见,虽然薛家有贪心的成分赖在贾府不走也是迫不得已之举。薛家要替王家攀上贾家,因王家想借助金玉良缘控制贾家的未来,不过两家的“贪心”却建立在薛宝钗的痛苦之上。

处在薛家、贾家和王家之间薛宝钗一直被裹挟没有自己的婚姻自由,虽然他有心成为贾府的孙媳,不过对于不谙世事整日只知道泡在脂粉堆里的纨绔子弟,她是不情愿将自己的终身幸福托付于贾宝玉的。

尤其是贾府被抄后宝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很多人猜测她的结局要么是孤独终老,要么是凄惨死去。“雪下抽柴”正应证了那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在“雪下抽柴”的故事中这个“标志的小姑娘”的打扮还是非常有特点的:大红袄却配条白绫裙子。不禁要问这个丫头究竟是喜欢红色还是白色呢?而且古人并没有如此穿搭。说白了这跟姑娘的颜色喜好无关,这也是贾府有白事出现的征兆。

很明显“红袄白裙”隐喻红白喜事,喜事自是宝钗嫁于宝玉而白事则是贾母之死包括最后贾府被抄,这是属于薛宝钗的戏剧人生,也是“金玉良缘”的本质。但曹公并不打算放过薛宝钗,“老寿星”贾母去世之后薛宝钗又迎来贾府被抄的悲惨结局。

接着上面说。正当刘姥姥讲得起劲贾宝玉也听得正入迷时却被一场火灾打断贾母也不允许再讲。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刘姥姥讲“雪下抽柴”,又恰逢“南院马棚”突然起火,这是不是又是非常巧合的事情?

《红楼梦》开篇说的是甄士隐一家的兴亡,由于霍(祸起)将小女儿英莲弄丢,再加上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最终甄家被烧成了烧成了一片白地。这与《红楼梦》结局“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相互映照。

“南院马棚”起火对应贾府被抄,因为贾家发于军功,贾赦为世袭一等爵一品将军,军中经营几十年,贾珍为世袭三等爵三品将军,也就是说贾府必定“祸”起军中。

焦大曾威胁贾蓉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也就是说宁国府以下犯上,并连累隔壁的荣国府,就像葫芦庙着火殃及甄家一样。

还有贾府的兴衰荣辱似乎与元妃贾元春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从元妃省亲的时间表都可以看出,元妃已经在后宫不被宠信,而她的判词画上“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可以看出新皇帝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对贾府的贪心早已心生不满,所以借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彻底灭了贾家。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或许贾母早已明白刘姥姥说“雪下抽柴”故事的真实含义,所以他极力阻止!只是,有些事贾母却空有余力。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是刘姥姥简简单单地说了一个故事,却隐射出很多事实真相,埋下了很多伏笔。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可以努力去做一件事,但绝不可以脱离实际,盲目追寻,那样只能是空欢喜一场。

标签: 刘姥姥姥姥讲的雪下抽柴故事

更多文章

  • 《资治通鉴》系列谈之四:商鞅及其变法改变中国历史 奠基帝国伟业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资治通鉴,商鞅,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公孙氏,名鞅,卫之庶孙,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为商鞅、商君。辅佐秦王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rdquo

  •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 周南⁽¹⁾: 关关⁽²⁾雎(jū)鸠⁽³⁾,在河之洲⁽⁴⁾。窈窕⁽⁵⁾淑女⁽⁶⁾,君子⁽⁷⁾好(hǎo)逑(qiú)⁽⁸⁾。 参(cēn)差(cī)荇(xìng)菜⁽⁹⁾,左右流⁽¹º⁾之。窈窕淑女,寤(

  • 明教十大武功高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教,张无忌,阳顶天,杨逍,范遥,殷天正

    10、五散人之首冷谦 冷谦是典型的人狠话不多,跟絮絮叨叨的周颠截然相反。 《倚天》原著写过这样一句话:“明教五散人武功以冷谦为冠,众所周知。” 杨逍跟周颠斗嘴时,故意气周颠说:“我的武功不如你周颠,但比冷先生略胜半筹。” 冷谦的武功体现在哪

  • 《中国通史之夏纪》——帝启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通史,夏纪,帝启

    《史记》: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hù)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八、乐毅伐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史记,田敬仲,田完,世家,乐毅伐齐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 译文:齐湣王三十六年,齐湣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拜见齐王。 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译文:齐王说:“很好,先生来了!秦国

  • 《中国通史之夏纪》——帝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帝槐,中国通史,夏纪

    《史记》: 帝予崩,子帝槐立。 《路史》: 帝槐,一曰芬,是为祖武。 立三岁,而东九夷来御。 二十有六岁,陟(zhì)。子芒如立。 《纲鉴易知录》: 纲:辛酉,夏后槐元岁。 纲:丙戌,二十有六岁,王崩,子芒践位。 《今本竹书纪年》: 帝芬,芬或曰芬发。 元年戊

  • 《中国通史之夏纪》——帝履癸(夏桀)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通史,夏纪,帝履癸,夏桀

    《史记》: 帝发崩,子帝履(lǚ)癸(guǐ)立,是为桀(jié)。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pàn)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

  • 《中国通史之商纪》——帝沃丁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通史,商纪,沃丁

    《史记》: 帝太甲崩,子沃丁立。 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纲鉴易知录》: 纲:辛巳,商王沃丁元祀。 纲:戊子,八祀,阿衡伊尹薨,葬于亳。咎单训伊尹事。 纲:己酉,二十有九祀,王崩,立弟太庚。 《今本竹书纪年》: 沃丁,名绚。 元年癸巳,王即

  • 诗仙李太白的打油诗《赠汪伦》流传千古,却入选《唐诗三百首》,流传至今!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赠汪伦,诗仙,李太白,打油诗,唐诗三百首

    要说打油诗,诗仙李太白的《赠汪伦》一定是其中的王者,为什么这样一首打油诗性质的非典型诗歌也能入选《唐诗三百首》,且从古至今流传一千多年呢?难道是后世的人们昏了头? 据清代学者翟灏的《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记载,唐代一位名叫张孜的人有一首打油诗,名曰《雪诗》:"江上

  • 《史记·管蔡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完、曹国的兴衰)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史记,管蔡,世家,曹国

    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于曹。 译文:曹叔振铎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取得伐纣战争的胜利后,武王姜曹地分封给叔振铎。 叔振铎卒,子太伯脾立。太伯卒,子仲君平立。仲君平卒,子宫伯侯立。宫伯侯卒,子孝伯云立。孝伯云卒,子夷伯喜立。 译文:叔振铎去世后,他的儿子太伯脾继位。太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