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史记·魏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四)

《史记·魏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819 更新时间:2023/12/19 10:08:04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

译文:魏襄王元年,魏襄王与诸侯在徐州举行会盟,互相称王。襄王追尊他的父亲惠王为王(这里记载有误,前文中惠王卒应该是惠王改元,在位的国君还是惠王)。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

译文:魏惠王改元后五年(前330年),秦军在雕阴击败魏国龙贾率领的四万五千人的大军,包围魏国的焦城和曲沃。魏国将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求和。

六年,与秦会应。秦取我汾阴、皮氏、焦。魏伐楚,败之陉山。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译文:魏惠王改元后六年(前329年),魏王和秦王在应城举行会盟。秦军攻取魏国的汾阴、皮氏和焦城。魏军攻打楚国,在陉山大败楚军。魏惠王改元后七年(前328年),魏国把上郡的土地全部割让给秦国。秦军夺取了魏国的蒲阳。魏惠王改元后八年(前327年),秦国归还魏国的焦城、曲沃。

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秦取我曲沃、平周。

译文:魏惠王改元后十二年(前323年),楚军在襄陵击败魏军。各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和秦国的国相张仪在啮桑举行会盟。魏惠王改元后十三年(前322年),张仪来到魏国担任宰相。魏国发生怪事有一位女子变性成男子。同年,秦国攻取魏国的曲沃、平周。

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张仪复归秦。

译文:魏惠王改元后十六年(前319年),惠王去世(惠王前后在位了51年),他的儿子哀王(这里记载有误,魏国国君世系中没有哀王这一谥号,这里的哀王应该就是襄王)继立。张仪返回秦国。

哀王元年,五国共攻秦,不胜而去。

译文:魏襄王元年(前318年),五国联合攻打秦国,没能取得胜利就撤兵了。

二年,我败齐观津。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六年,秦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七年,攻齐。与秦伐燕。

译文:魏襄王二年(前317年),齐军在观津击败魏军。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秦国命樗里子攻打并夺取了魏国的曲沃,在岸门击败犀首。魏襄王六年(前313年),秦国遣人到魏国强迫魏人立公子政为太子。魏王和秦王在临晋举行会盟。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魏国攻打齐国。同年,魏军和秦军一起入侵燕国。

八年,伐卫,拔列城二。卫君患之。如耳见卫君曰:“请罢魏兵,免成陵君可乎?”卫君曰:“先生果能,孤请世世以卫事先生。”如耳见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阏与,约斩赵,赵分而为二,所以不亡者,魏为从主(通“纵”)也。今卫已迫亡,将西请事于秦。今卫已迫亡,将西请事於秦。

译文:魏襄王八年(前311年),魏军攻打卫国,拔取两座城邑。卫国的国君为此十分忧虑。大夫如耳拜见卫君说:“请让我前去说服魏国收兵,而且还可以让魏王解除魏军主帅成陵君的职务,可以吗?”卫君说:“如果先生真的能做到,我就愿意世世代代用整个卫国来侍奉先生。”如耳见到成陵君说:“从前魏军攻打赵国,断绝羊肠坂,拔取阏与,相约分割赵国,赵国被分为两部分,赵国之所以没有灭亡,是因为魏国是合纵的盟主。如今卫国已濒临败亡,将要向西请求侍奉秦国。

与其以秦醳(shì)卫,不如以魏醳卫,成陵君曰:“诺。”如耳见魏王曰:“臣有谒于卫。卫故周室之别也,其称小国,多宝器。今国迫于难而宝器不出者,其心以为攻卫醳卫不以王为主,故宝器虽出必不入于王也。臣窃料之,先言醳卫者必受卫者也。”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见魏王。魏王听其说,罢其兵,免成陵君,终身不见。

译文:与其等待秦国解救卫国,不如由魏国撤兵,宽释卫国,卫国就一定会感念魏王的恩德。”成陵君说:“好。”如耳又去拜见魏王说:“我曾经到卫国去拜见卫国的国君。卫国本来就是周王室的分支,虽然它被人称为小国,但是宝器很多。如今国家面临危难,但是仍然不献出宝器,是因为他们心里觉得攻打卫国或是宽释卫国都不是由大王做主的,因此即使贡献宝器,大王不一定拿得到。我私下猜测,最先建议您宽释卫国的人,一定是接受了卫国贿赂的人。”如耳退出,成陵君进来,就将如耳建议的话告诉了魏王。魏王听了成陵君的建议,下令撤回魏军,免去成陵君的职务,终身都不再任用他。(这就是嘴炮大忽悠的力量)

九年,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皆归于魏。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

译文:魏襄王九年(前310年),魏王和秦王在临晋举行会盟。张仪、魏章都归顺了魏国。魏国的宰相田需去世,楚国的国君很担心张仪、犀首和薛公中的一人会成为魏国的宰相。

楚相昭鱼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谁而君便之?”昭鱼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

译文:楚国的宰相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我担心张仪、犀首、薛公三个人中有一个人会担任魏国宰相。”苏代说:“那么谁做宰相才能对楚国有利呢?”昭鱼说:“让魏国的太子做宰相。”

代曰:“请为君北,必相之。”昭鱼曰:“柰何?”对曰:“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昭鱼曰:“柰何?”

译文:苏代说:“这事交给我,保证没问题。”昭鱼说:“有什么办法?”苏代回答说:“假设您是魏王,我来游说您。”昭鱼说:“那你怎么说呢?”

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

译文:苏代回答说:“我从楚国来到这里,楚相昭鱼十分担忧,他说:‘田需已经去世了,我唯恐张仪、犀首、薛公三个人中会有一个人成为魏国的宰相。

代曰:‘梁王,长主也,必不相张仪。张仪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韩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齐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便也。

译文:我说:‘魏王,你是年长有阅历的君主,一定不会让张仪担任宰相。张仪成为宰相,就一定会把秦国的利益放在前,而把魏国的利益放在后。犀首成为宰相,就一定会把韩国的利益放在前,而把魏国的利益放在后。薛公成为宰相,就一定会把齐国的利益放在前,而把魏国的利益放在后。魏王是年长有阅历的君主,一定会明白让他们三个人的任何一个当上宰相都对魏国不利。

王曰:‘然则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欲得丞相玺也。以魏之彊,而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

译文:魏王肯定会说:‘那么寡人应该让谁担任宰相呢?我说:‘不如让太子亲自担任宰相。太子亲自担任宰相,这三个人就都会认为太子不会长期担任宰相,都会尽力让他们原来的国家服侍魏国,从而想要得到丞相的印玺。凭借魏国的强大国力,再加上三个万乘之国的辅助,魏国就一定会安定。所以说不如让太子亲自担任宰相。”

遂北见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译文:于是苏代到北方去拜见魏王,把这些话告诉他。魏国的太子果然当上了宰相。

十年,张仪死。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十二年,太子朝於秦。秦来伐我皮氏,未拔而解。

译文:魏襄王十年(前309年),张仪去世。魏襄王十一年(前308年),魏王和秦武王在应城举行会盟。魏襄王十二年(前307年),魏太子前往秦国朝见秦王。秦军攻打魏国的皮氏,未能夺取。

十四年,秦来归武王后。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十七年,与秦会临晋。秦予我蒲反。

译文:魏襄王十四年(前305年),秦国把秦武王的王后送回魏国。魏襄王十六年(前303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蒲反、阳晋和封陵。魏襄王十七年(前302年),魏王和秦王在临晋举行会盟。秦国把蒲归还给魏国。

十八年,与秦伐楚。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

译文:魏襄王十八年(前301年),魏国和秦国联合攻打楚国。魏襄王二十一年(前298年),魏军和齐军、韩军在函谷关联合打败了秦军。

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哀王卒,子昭王立。

译文:魏襄王二十三年(前296年),秦国又把黄河以外的土地以及封陵归还给魏国,与魏国讲和。同年襄王去世,他的儿子昭王继立。

标签: 史记魏世家

更多文章

  • 《史记·赵世家》的原文及翻译(一)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史记,赵世家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译文:赵国的先祖,与嬴秦是同一个先祖。传承到中衍时,中衍担任商朝大戊帝的御手。中衍的后代蜚廉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名叫恶来,侍奉殷纣王,武王伐纣是恶来被杀,他的后人

  • 《史记·韩世家》的原文及翻译(上)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史记,韩世家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译文:韩国的先祖与周天子是同姓,都姓姬。其后代待奉晋国,得以被封在韩原,称韩武子。韩武子以后再传三世到韩厥,韩厥以封地为氏,称为韩氏。 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

  • 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看似随意编造,其实背后别有深意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姥姥,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的,故事

    刘姥姥说:“……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趴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

  • 《资治通鉴》系列谈之四:商鞅及其变法改变中国历史 奠基帝国伟业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资治通鉴,商鞅,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公孙氏,名鞅,卫之庶孙,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为商鞅、商君。辅佐秦王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rdquo

  •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 周南⁽¹⁾: 关关⁽²⁾雎(jū)鸠⁽³⁾,在河之洲⁽⁴⁾。窈窕⁽⁵⁾淑女⁽⁶⁾,君子⁽⁷⁾好(hǎo)逑(qiú)⁽⁸⁾。 参(cēn)差(cī)荇(xìng)菜⁽⁹⁾,左右流⁽¹º⁾之。窈窕淑女,寤(

  • 明教十大武功高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教,张无忌,阳顶天,杨逍,范遥,殷天正

    10、五散人之首冷谦 冷谦是典型的人狠话不多,跟絮絮叨叨的周颠截然相反。 《倚天》原著写过这样一句话:“明教五散人武功以冷谦为冠,众所周知。” 杨逍跟周颠斗嘴时,故意气周颠说:“我的武功不如你周颠,但比冷先生略胜半筹。” 冷谦的武功体现在哪

  • 《中国通史之夏纪》——帝启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通史,夏纪,帝启

    《史记》: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hù)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八、乐毅伐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史记,田敬仲,田完,世家,乐毅伐齐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 译文:齐湣王三十六年,齐湣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拜见齐王。 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译文:齐王说:“很好,先生来了!秦国

  • 《中国通史之夏纪》——帝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帝槐,中国通史,夏纪

    《史记》: 帝予崩,子帝槐立。 《路史》: 帝槐,一曰芬,是为祖武。 立三岁,而东九夷来御。 二十有六岁,陟(zhì)。子芒如立。 《纲鉴易知录》: 纲:辛酉,夏后槐元岁。 纲:丙戌,二十有六岁,王崩,子芒践位。 《今本竹书纪年》: 帝芬,芬或曰芬发。 元年戊

  • 《中国通史之夏纪》——帝履癸(夏桀)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通史,夏纪,帝履癸,夏桀

    《史记》: 帝发崩,子帝履(lǚ)癸(guǐ)立,是为桀(jié)。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pàn)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