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基本特质: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①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创立和发展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业.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34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为“儒家”.历史地位及影响:儒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2000余年之久.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儒家学派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对陶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作出过光辉的贡献,但也因为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利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逐步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哲学特征:一、中国哲学特征之一:创化日新生生不已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哲学传统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实体主义和机械主义,而中国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非实体主义和机体主义.在西方,一元外在超越的上帝、纯粹精神、不变的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宇宙或世界不能自己创造自己.如如不动的静止的创造者与被它创造的生动活泼的世界,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神,此岸与彼岸,心与物,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灵魂与肉体,身与心,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统统被打做两橛,其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肯定世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没有凌驾在世界之上之外的造物主或上帝.二、中国哲学特征之二:相依相待整体和谐如上所说,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不仅是生机盎然、生命流行、变动不居、永恒发展的世界,而且是丰富多样的世界,是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相依相待、动态平衡、整体和谐的世界.天、地、人、物、我之间,心物之间、身心之间、神形之间、能质之间是相对相关的,是互为主体的,同时又是不可分割、彼此联系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三、中国哲学特征之三:事实与价值的联结语言与超语言的贯通在西方哲学史上,休谟强调“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认为“价值”“只是人类对于某种社会的和有形的确实之偏好而起的反应”,也就是“无法证实的观念”,所以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西方认识论的传统中,强调认知优先,美德即是知识,强调客观知识,强调认识的客观性、公允性,提倡价值中立,避免把价值观和信仰渗透到研究中去.对于我们做研究来说,暂时把事实与价值区别,作为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层面,这种方法是值得重视的.中国传统的价值优先,价值与认知不分,确有弊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道教对中国影响: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许多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都是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道教还深刻地影响到民间文学和文人的创作.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水浒传》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伸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在艺术方面,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仅涌现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炼丹家往往兼攻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如晋代葛洪不仅著有《抱朴子内篇》,记载了他对炼丹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的认识,还撰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孙思邈对医药的研究更为精深,被后人尊为“药王”.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不少道士还精通天文历算,据说祖冲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作出了贡献.此外,一些道士还发展了中国的拳术,如北宋张三丰就是武当内家拳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