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东汉时期有人关注江南的发展,但毫无疑问,孙吴是真正意义上振兴江南经济的第一人。孙吴直到灭亡之前还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也是东晋南朝选择在三吴立国的重要原因。吴的经济活动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做了一些准备。
孙权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汉朝建安七年到建安八年,孙权开始种地。孙吴屯垦分军民,采用军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校尉、屯田校尉等官职,管理屯垦事务。士兵耕种打仗,农民只种田,免服兵役。226年(黄武五年),孙权也采纳了鲁迅的建议,扩大了垦荒面积,把赶的牛从八头减少到四头,用于农田。作为士卒,他自己耕田,“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士子们的情绪。
在今天的浙江,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垦区。湖滩大规模填海造地,建立了皮岭、湖熟、溧阳、江城、玉湖、柘岐等荒地区域。金宝围是随着人口南迁而建的;长江中游建立了浔阳、阳新、武昌、禄口、江陵、长沙禄口等10多个屯田垦区。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宛城屯田基地驻扎着数千士兵,而皮林则有数万男女。孙吴垦荒的规模相当可观,多采用牛耕,耕作技术也很先进。
水利汉武帝孙权时期,疏浚了漫长的广西河;在句容修建赤山堂水利工程;在建邺挖一条东运河,与城北的潮汐沟相连,引导河水潮汐,并在附近挖楼湖灌溉农田;武城有高唐、孙堂等水利工程。修建东兴大堤遏制巢湖水。
在孙秀武景帝时期,从吴兴北部到长兴修建了长达几十英里的太湖长堤,以防止农田被淹。在长江以北的宛城,切断水源灌溉稻田。在长江中游,长江的富水、巴水、溧水支流被分流灌溉农田。
坡岗渡和孙吴迁都建业时,为了规避长江的风险,加强首都与太湖流域这一主要经济区的联系,于245年(赤乌八年)派三万兵开荒,并开凿中路连接吴徽船,号坡岗渡。这条运河起于句容小七,过高阜,东过云阳西城,与原丹徒水道相连;西接淮水,直抵建邺城门,沿途修筑了十四道堤坝蓄水。
丹徒水道,江苏镇江和丹阳之间的运河。秦之初没有筑坝设施,地势高,河道易泄,航海不便。孙吴末年,丹徒到云阳的水路修好,是因为杜野和萧昕“都断陵攻,有硬技”。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赐息。夺取荆州后,他“除荆州民税”,命令将领们居安思危,加强军备,提倡节俭。226年(黄武五年),他下令:“军兴久,民离农。父亲和儿子不能互相同情,他们非常孤独。今天,任伟正在萎缩和逃离,在这个国家之外什么也没有。去县城是一种解脱。”
后来231年(黄龙三年)正月,圣旨下达:“兵久不停,民困役。”要求放宽对农民所欠租税的征收,不得再征收租税。240年正月(赤武三年),禁止“耕桑时劳民伤财”,保证春耕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