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国时期吴国的国都在哪,三国吴国最强盛时期

三国时期吴国的国都在哪,三国吴国最强盛时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682 更新时间:2023/12/15 5:34:53

虽然东汉时期有人关注江南的发展,但毫无疑问,孙吴是真正意义上兴江南经济的第一人。孙吴直到灭亡之前还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也是东晋南朝选择在三吴立国的重要原因。吴的经济活动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做了一些准备。

孙权重视农业生产。汉朝建安七年到建安八年,孙权开始种地。孙吴屯垦分军民,采用军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校尉、屯田校尉等官职,管理屯垦事务。士兵耕种打仗,农民只种田,免服兵役。226年(黄武五年),孙权也采纳了鲁迅的建议,扩大了垦荒面积,把赶的牛从八头减少到四头,用于农田。作为士卒,他自己耕田,“与人分享劳动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士子们的情绪。

在今天的浙江,有海昌、上、新安等垦区。湖滩大规模填海造地,建立了皮岭、湖熟、溧阳、江城、玉湖、柘岐等荒地区域。金宝围是随着人口南迁而建的;长江中游建立了浔阳、阳新、武昌、禄口、江陵、长沙禄口等10多个屯田垦区。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宛城屯田基地驻扎着数千士兵,而皮林则有数万男女。孙吴垦荒的规模相当可观,多采用牛耕,耕作技术也很先进。

水利汉武帝孙权时期,疏浚了漫长的广西河;在句容修建赤山堂水利工程;在建邺挖一条东运河,与城北的潮汐沟相连,引导河水潮汐,并在附近挖楼湖灌溉农田;武城有高唐、孙堂等水利工程。修建东兴大堤遏制巢湖水。

孙秀武景帝时期,从吴兴北部到长兴修建了长达几十英里的太湖长堤,以防止农田被淹。在长江以北的宛城,切断水源灌溉稻田。在长江中游,长江的富水、巴水、溧水支流被分流灌溉农田。

坡岗渡和孙吴迁都建业时,为了规避长江的风险,加强首都与太湖流域这一主要经济区的联系,于245年(赤乌八年)派三万兵开荒,并开凿中路连接吴徽船,号坡岗渡。这条运河起于句容小七,过高阜,东过云阳西城,与原丹徒水道相连;西接淮水,直抵建邺城门,沿途修筑了十四道堤坝蓄水。

丹徒水道,江苏镇江和丹阳之间的运河。秦之初没有筑坝设施,地势高,河道易泄,航海不便。孙吴末年,丹徒到云阳的水路修好,是因为杜野和萧昕“都断陵攻,有硬技”。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赐息。夺取荆州后,他“除荆州民税”,命令将领们居安思危,加强军备,提倡节俭。226年(黄武五年),他下令:“军兴久,民离农。父亲和儿子不能互相同情,他们非常孤独。今天,任伟正在萎缩和逃离,在这个国家之外什么也没有。去县城是一种解脱。”

后来231年(黄龙三年)正月,圣旨下达:“兵久不停,民困役。”要求放宽对农民所欠租税的征收,不得再征收租税。240年正月(赤武三年),禁止“耕桑时劳民伤财”,保证春耕的正常进行。

更多文章

  • 孙吴的历史贡献,孙吴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吴采用什么制度,孙吴政治情况介绍

    孙吴生活在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这里被称为无棣。孙吴的政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地方因为国情,实行州县制。中央政府类似于曹魏、蜀汉,但宰相不能参与重大决策。贵族政治孙吴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州县制,中央政府主要受江东士绅的影响。这时候江南已经出现了很多世家大族,比如吴郡的顾、陆、朱、张等,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仆

  • 州郡相当现在什么级别,州郡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州郡制是怎么来的,州郡制的发展

    州县制是指东汉末年形成的州、县、郡三级地方政治体制。周源于汉武帝建立的刺史监察制度,三国时吴的地方政权是州县制。因为十三监区借用了儒家经典中古代国家的名称,所以“州”作为当时监区的通称。隋开帝三年(583年),天下郡县全部关闭,郡县制被国家废除。孙吴的地方政治体制是州县制,中央政府主要受江东士绅的影

  • 三国时期吴国的疆域,三国时吴国的范围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东吴占据哪些地方,孙吴疆域介绍

    孙吴是三大政权之一,占据中国的东南部。孙吴的盛世疆域包括汉末的扬州、荆州以及后来在东北被分割为广州的交州全境。孙吴大力发展经济,为江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孙吴是三国中最古老的国家,四帝52年(公元222年起59年)。魏黄初年,孙权名义上隶属曹魏,被封为吴王。黄龙元年(229年)五月二十三日,孙

  • 孙吴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孙吴是如何灭亡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吴是怎么灭亡的,孙吴亡国

    三国的正式存在只有60年,但要算东汉末年的混乱还要近百年,而三国终结的标志就是晋朝灭吴,完成统一。孙吴政权存在了51年。虽然持续了这么久,但是没用,全毁了。早在公元266年,金朝就建立了。虽然西陵之战吴国取得了胜利,但这并不能阻挡金国灭吴的步伐。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在两位重臣陆楷和死后,杨

  • 三国时期吴国后期有哪些大将,吴国后期猛将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吴后期是什么情况,孙吴苟延残喘

    孙吴应该是三国中换皇帝最快的国家,短短51年就换了四五个皇帝。总的来说,孙权之后的帝王都没有帝王之才。孙吴衰落后,他们没能维持现状,反而让国家更加衰落,只能苟延残喘。公元252年(太原二年)四月,孙权病死。年仅十岁的孙良即位,得到诸葛恪、孙红、孙军的辅佐,公元253年(建兴二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

  • 简述孙吴时期的主要治国方针及政策,孙吴政治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吴政权成立后是什么样的,孙吴建国

    江东一直是三国时孙家的根据地,孙策在江东建立了根基,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基础。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孙吴政权正式建立,开始了51年的统治。公元222年(元年),曹丕出兵攻吴。孙权派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水军拒曹休。与、潘璋、左北将军杨粲三人救南郡,与比亚将军朱环拒曹仁。十月,孙权驻守临江,曹丕也决

  • 三国吴国什么时候灭亡的,三国吴国起止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吴后期为什么混乱,孙吴政权的变更

    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国情不同,国家发展经验不同。吴的历史只有51年,绝对不算长。孙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奠定了基业。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完成父亲的遗愿,建立政权。但正是孙权的简介导致了东吴的衰落,导致死后内部混乱。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当年,孙策攻克庐江,孙策吞并袁淑玉,杀死刘询,继

  • 东吴怎么建立起来的,东吴建立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吴政权基业是如何形成的,孙吴政权基础

    汉末黄巾起义期间,孙坚与朱一起镇压黄巾起义,参与平定西北之乱。后来被任命为长沙知府,迁到江南各县。董卓谋反期间,孙坚参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屡建奇功。打败董卓,进入首都洛阳。191年(汉二年),死于荆州,侄儿孙贲领兵至袁术。194年(韩兴平元年),孙坚长子孙策去袁术,拿回了一些孙坚的旧杖。公元195年

  • 孙吴在荆州发生哪些战役了,孙吴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吴在荆州都做了什么,孙吴荆州之争

    三国是著名的动荡时期,每个军阀都要以争夺地盘、壮大自己为己任。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合作。刘备和孙权的合作一直是建立在反抗曹操的基础上,但也因为荆州而破裂。荆州之名源于《尚书·龚宇》:“荆、衡阳仅为荆州”,为古九州之一;因原境内蜿蜒高耸的京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为楚国是在荆山建立的,所以荆楚

  • 三国青州,三国里的青州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操青州兵有多少,青州兵的前身

    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向曹投降(非战败投降)。投降后的青州黄巾军,包括家属在内,共有一百多万人,其中几万人身体健壮,曹操把他们编为相对独立的“青州兵”。至于那些不被接受当兵的青州黄巾军,则集中农业生产,做后方补给。在曹操的经营下,青州兵已经和以前的流民武装不可同日而语,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