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45年前——2003年10月6日)生于魏县(今河北大名县)元成县,西汉时期权臣、政治家、改革家,次子,孝皇后王之侄,新朝开国皇帝(9年1月10日——2003年10月6日)。
王莽统治时期,天下大乱。帝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二十三日,绿林豪杰入侵长安,十月三日,耿旭(公元23年,十月六日),王莽死于乱兵,新朝灭亡。王莽在位15年,享年67岁。
综合评价
历史学家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远见的社会改革家。胡适在1900年前以为自己是社会主义皇帝。
王莽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古史家将其视为以“正统”观念篡夺皇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后,王莽被许多历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他被认为是一个有远见和无私的社会改革家。
王莽改制的失败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他的性情狂躁,他比跳槽还轻,他执着于过去,不切实际,刚愎自用,不近人情。这些性格特征使他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建立高效、有威望的领导班子,在改制中推行新政,因此改革注定失败。
古代
王莽以退位的方式取代汉朝皇帝,这是古代大多数封建儒生所否认的。即便如此,王莽还是被同时代的人认为比夺取王莽政权的人强。
耿弇:“今重新做人乃出于权位,君臣淫乱。将军擅居几内亚,贵族居都。天子之命,不出城门,牧羊人守在那里,需要四处奔波,百姓不知如何是好,士子不敢安。掠夺财物,掠夺妇女,爱惜金玉的人,一去不复返。袁媛敲敲自己的心口,更多的是在想那个刚愎自用的王朝。”
夏衍(1482 -1548)在《沈懿天地分册》中写道:“王莽、刘欣、苏辙、王安石也用‘李周’误天下。”
摩登时代
胡适开始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他赞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王莽被冤枉了1900年,至今没有一个公正的判决。他的名门望族王安石被人唾骂了一阵子,但已经有人替他报仇了。但是,王莽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胆识和本事远超王安石...可惜这样一个勤快的人,一个‘不能无为’,一个要‘平衡群众,打压二者’的人,最后死在了砧板上,...没有人为他说一句公道话。”
历史学家吕思勉也认为基于汉代的历史评价是不公平的,即王莽的所有优点都被一个“假”字掩盖了。王莽本人对母亲和寡居的小姨子也是知书达理,谦恭孝顺。地位越高,对别人越卑微,和家人的生活总是接近贫困。就连王莽的老婆也因为出门要穿便衣迎客而被认为是仆人。吕思勉认为,任何人伪造必然有一个计划,但王莽自称皇帝代表汉朝没有改变,因为他实现了。他一辈子都是这样,怎么能说是假的呢?
更重要的是,王莽的重组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变革。西汉前后,谈论政治的人大多抨击社会现状,要求改革。东汉以后,玄学、佛学相继兴起,强调适应社会,不再追求改革。其实王莽恢复矿田等举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先秦以来仁人志士的普遍意志。无论成败,有这种观点的人都应该承担责任,而不是王莽一个人。
另一方面,他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强迫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生产。其次,他实行“五平均六措施”,既防止资本家兼并,防止农民受高利贷剥削,又帮助小商人经营,帮助农民。然而,同时改变货币体系的经济措施恶化了通货膨胀形势,使货币体系混乱,穷人未能从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中受益。即使是富有的商人也破产了。尽管如此,王莽的社会经济改革还是得到了韩复之的积极评价。
到了现代,许多历史学家对王莽仍持否定态度。李定方说:“王莽及其党羽是一群地主、贵族和大商人”,“王莽是一个打着改良主义和复古主义的幌子进行政治投机的政治投机者”,“永远不能算是改良主义者”。“王莽曾经进行了一系列违背历史发展的所谓改制。这是想把历史拉回来的复古行为。”(关于王莽,《新史学通讯》1954年第7期)
张之哲等人认为王莽改革是“西汉外戚政治的产物”,“根本不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纯粹是出于谋王夺国、炫耀武力的政治野心”。他们把自己改革的内容概括为四种情况:一是与国计民生无关,没有实际意义;二是违背历史规律;第三,实际上不可能,也不可行;第四,与民争利,夺民生者。在此基础上,认为“王莽根本不是一个勇敢的改革家,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范,……王莽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野心家”,“一个可耻的政治角色”,“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王莽、《中国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