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西汉王莽继西汉之后建立的。桂友硕元年(九年一月十五日)十二月,王莽抛弃了汉朝听话的儿子刘英,把汉朝的历法改成了丑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国号为新国号,定都长安(今Xi市汉长安城遗址),史称辛莽。
王莽创造的朝代年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变旧,更新旧。西汉末年,在五德学说的支配下,一种新的德性取代了社会政治中的旧德性。在此背景下,王莽自诩为新德的代言人,“革除汉室,兴王废刘”,最终完成了“被重令”取代汉室的过程。韩是火德,是土德,王莽是土德,自称“考上黄帝后托付给先帝”。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以土德代替火德,意在由赤帝传给黄帝,天命所授。
石
五德始于终,是我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倡导的一个历史概念。“五德”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代表的五德。“始”是指“五德”的循环。邹衍经常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历史变迁和朝代兴亡。
内容
战国时期中国邹衍的历史观。“五德”指的是土、木、金、火、水五种美德或属性。“五德到底”是指这五种表现自始至终的循环运动,邹衍以此作为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替的依据。
早期的五行学说从春秋时期的“必有胜”和墨家的“不可常胜”发展到邹衍的“五德终始”。邹衍说“五德无敌,土、夏木、阴金、周火有危”(李善《文选》引)。又说:“代火者,必带水”,“数备移土”(《吕春秋·英通》)。
他认为,禹(顺)、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分明的发展过程。按土、木、金、火、水的顺序分阶段,按始于土、止于水、迁移于土的循环分周期。“阴阳新闻”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五德转移”,决定了“当代兴亡”。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阴阳矛盾和斗争。二者斗争,“胜者为用”,历史属于斗争中的胜者。
而这种五德是由机械周期律预先决定的。“帝都昌盛,天道先见民富。”认为王朝的崛起一定是天意的象征和验证。这种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为周秦新兴的统治势力服务的,所以“邹衍以阴阳为主向诸侯显示其影响”。五德终始的理论影响深远。明代有“奉天载皇”之说。所谓“携带”,就是继承一定的“道德”运气。
影响
邹衍创立“五德终始”之说,本意是从他对阴阳五行的研究中,列出祸福祸福,以此来恫吓那些骄奢淫逸、“不尊日”的统治者,希望他们能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来办事、治理人民,能对李殊“止于仁政,君臣上下而为之”。但“五德终始”说的确立,客观上迎合了战国末期君主们实现统一大业的心理愿望,为他们统一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德学说作为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被新王朝的创建者所信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的论断,以秦文公猎取黑龙为水德崛起的标志,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成为“五德终始”理论的第一实践者。
从秦汉到宋辽金,五德终始论一直是历代王朝解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故秦自推五胜,故以水德命名。自汉代以来,不是因为这个,有国者尚未起。”然而,宋金以后,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五运论最终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趋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