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中国的历史是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的,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非常激烈。关中是秦国的根据地。为了增强其经济实力,在兼并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关中发展农田水利,以增加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东方东西首当其冲的韩国却是如此的弱小,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吞并。公元前246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汉桓王采取了一种非常笨拙的“竭秦”策略。
他派著名的水利工程师作为间谍到秦国,游说秦国在和洛水(北洛水和渭水的支流)之间挖一条大型灌溉渠。表面上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正的目的是耗尽秦国的实力。
今年是秦朝元年。原本想发展水利的秦很快采纳了这个诱人的建议。并立即调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郭征主持这项工程的建设。在建造过程中,韩国“累秦”的阴谋暴露,秦王大怒,要杀郑。说:“我做起了大臣,却也对秦国有利。”我为闫涵生活了几年,但为秦简工作了一辈子。秦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认为郑的话很有道理。同时秦的液压技术还比较落后,技术上还需要郑,所以一如既往的还是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整条运河建成了,它被称为郑国渠。
郑主持修建了一条大型灌溉渠,将的水从西部引至洛水,全长300多英里。泾河从陕北山区奔涌而出,流向礼泉,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
平原地势西北略高,东南较低。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开始在礼泉县东北部的谷口修建总干渠,使总干渠沿北麓向东延伸。自然,总干渠分布在灌区的最高处,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溉4万多公顷。自郑国渠开挖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渠头逐渐被填满,水无法进入渠道。历代以来,河道入渠的地方在古口不断变化,但古口以下的干渠航道不变。
据《河渠史志》和《汉书·河渠志》记载,其源头东起中山,西至浑湖口。钟山和漩口,后分别称为钟山和谷口,位于泾县西北部,东西隔水镜河相望。这是一个有大坝的引水工程。1985年至1986年,考古学家秦建明对郑国渠运河渠首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调查和钻探,他找到了当年拦截水镜的坝渣。
东起东距水镜东岸1800米的尖嘴高坡,西至水镜西岸100多米的王李湾村南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350米已被洪水冲走,已无踪迹可寻,其他残存部分可清晰看到。据测定,这些残迹的底部宽度仍有100多米,顶部宽度从1米到20米不等,残高6米。可想而知,这个工程在当年是非常宏大的。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其100多年的灌溉效率,还在于其开创性的引水灌溉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