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龙首院西侧修建的天下龚超,意在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修建宫殿的目的和选址的依据都是由秦始皇决定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先帝以为咸阳人多,先王朝廷小。我听说:周文王·杜锋,王武·杜高。在丰饶和鹤嘴锄之间,也是帝王之都。这是宫殿里的一个营地,在森林花园里。”由此可见,秦始皇在建立秦帝国后,并没有立即移动政治中心,仍然全力经营着前朝的皇宫。“咸阳宫因有北陵宫而建,北陵宫有四门,使其呈紫色,状如帝王居所”(《三辅黄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首都咸阳的人口急剧增加,渭北地区由于两河(水镜和渭水)的限制,有一种过度拥挤的感觉。考虑到建立“帝都”,9年后才做出重修宫殿的举动。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死于东征途中,九月葬于骊山。秦始皇死时,阿房宫还未完工,工程被迫停工。胡亥、秦二世把所有的犯人转移到历山陵墓去填土。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而阿房宫工程已停工七个月。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秦二世从陵墓工程中抽调部分人力继续修建阿房宫。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起义爆发,秦帝国危在旦夕。当时在重税、民穷财尽、战乱危急的条件下,阿房宫工程即使不停工,也无法按部就班地建设。于是,秦朝统治集团内部对是否继续修建阿房宫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大将军冯捷劝阻秦二世修建阿房宫,激怒了二世。这三个人被送到司法局处决。
秦二世第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作乱,在宫劫持二世,并强迫二世自杀。二世死后,阿房宫终于彻底停工,直到秦帝国灭亡。
虽然阿房宫没有完全建成,但它的一些附属建筑,如阿城,已经保留了很长时间。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引阿城南,周至东,宜春西...以为上林苑属南山。”可见阿城在西汉中期还是完整的。
阿城因靠近长安,常是屯兵之地。“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冲据阿城。民谣开头说‘凤凰,凤凰,去阿房山’。确定了凤凰不是不生的梧桐,也不是不吃竹子的梧桐,而是在阿城种下千万棵梧桐,等待凤凰的到来(《春秋十六国》)。
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入关,从泾阳迁至泗渚。他还在阿城驻军。颜师古曰:“因其壁厚,风俗为阿城”。大约到了宋朝,阿城被灭。宋·邱敏在《长安志》中写道:“秦阿芳是阿城人。它在长安县以西二十英里处。西、北、东三面都有墙,南面没有墙。周五要走140步。礼拜八尺,四尺五寸宽,一尺五寸宽,也就是现在的田敏。“据实际调查,宋首次揭示阿城“三面有墙,南面无墙”,这一点今天已被考古所证实。
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修建了前殿的地基。
阿房宫由两大建筑组成,一个是钱坫建筑群,另一个是上天台建筑群。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火烧咸阳宫,“火烧秦宫,三月火不灭”,并未提及阿房宫。让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有所误解的,是因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极其描写阿房宫的壮丽,让后人相信项羽火烧了阿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