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自战国末期以来经常入侵南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大业,其影响力扩展到刘家峡境内。全国统一后,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抗击匈奴。在“拦河”的同时,秦始皇实行“移民边境”,以“一级拜”鼓励平民向边境迁徙,开发建设新郡。此后,大量人口从中原各地迁移到西北沦陷区,与西羌各民族共同生活。秦始皇“迁实边疆”的创举为历代所用,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开发边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匈奴虽然战败向北撤退了700多里,但是实力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损失,只是人、畜、部落向北迁徙而已。一旦有机会,他们随时可以东山再起。鉴于匈奴的迁徙和无常,为了巩固北方边防,战后秦始皇采取了以下一系列设防措施:
(1)继续驻军重兵守卫边境。击退匈奴后,蒙恬的30万大军不退不减,依然驻守北方。他一方面准备在匈奴进攻时再战,一方面继续执行修长城、修直路的任务。这支部队一直与秦朝和睦相处,为秦朝巩固边防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秦二世才因形势危急而抽调这支部队的主力。
(2)设县立县,为移民建立坚实的边界。河南不仅气候温暖,水生植物丰富,利于游牧和农耕,而且是北方屏蔽关中黄河的关键之地,战略意义重大。秦始皇决心开发这片土地,以加强北方边防的实力基础。
(3)大修城、塞车、亭、障,进一步加强边防。击退匈奴后,秦始皇下令增设两道边防防线:一是因危险沿河修筑要塞,由要塞把守河道,更好地屏蔽河南和关中。另一个是在高阙、阳山、北法克一带,即整个阴山沿线,重建赵武灵王修建的北长城,以覆盖沿黄河修建的淤塞。这样秦朝的北方边疆北移了700多里,关中地区的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纵观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战争,主要是巩固和建设北方边防的战役。真正用于作战的时间很短,前后不到两年。战斗过程也比较简单,几乎没有大规模的激战。战略目标很明确,也很有限,就是收复河南,把匈奴驱逐到阴山以北,解除北方的边境入侵,维护关中和中原的安全。但是,战争前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用于修建北方边防的费用远远超过了战争本身的消耗,几乎不惜一切代价!
秦始皇苦心经营北方边防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不在于攻,而在于守;不是为了征服或消灭匈奴,而是为了保证秦朝的安全、统一和发展。这些情况表明,北击匈奴具有鲜明的积极防御的性质和特点。在秦朝确实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开拓边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