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历史上,魏不仅是一个军事强国,也是一个人才强国。这是因为,在魏国刚刚脱离晋国的时候,由于变法,中国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人才。同时,“西河学堂”的建立也使魏成为一个坚实的人才培养基地。不要小看魏国的人才,无论是商鞅、张仪、吴起、孙膑,他们都对以后战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历史上魏国的迅速崛起,与魏国人才的积累有很大关系。在主政魏的几十年间,大量的人才得到了重用。其中,魏文侯重用吴起、杨乐等人,成为后世史书记载的佳话。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继之后,魏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在这种情况下,魏的衰落加速了。那么,为什么战国时期的魏国总是留不住人才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科举制度完善之前,中国从来没有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方法。所以一个人要想在朝廷立足,要么像君主一样施展才华,要么靠自己的身份。魏之所以留不住人才,其实与魏君主的交替有关。在在位时,魏国仍然可以选拔人才,但在之后,魏国的国家事务几乎完全由贵族把持。以至于一个有才华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被国王看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就是魏国虽然强大,但可能一辈子无所作为。当时秦虽然弱,但也有可能一个人去。此外,战国时代形势的变化也进一步加剧了魏的人才流失。尤其是战国中后期,各国君主为了吸引各国人才,绞尽脑汁。当时,燕昭王铸造黄金台的故事已成为后世的佳话。这样对比两者就可以发现,各国吸引人才的力度可以说是魏国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当然,魏不能留住人才,也与之后的君主有很大关系。在侯文之后,武侯和王辉依靠他们强大的国力,但他们大多忽视了人才的选拔。结果武侯在位的时候,失去了专家吴起。在统治期间,魏国失去了像孙膑和商鞅这样的人才。这些关键人才的流失为魏国未来的衰落埋下了巨大的伏笔。其实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魏国君主的知识不明,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魏留不住人才,更像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是因为,当魏国因为人才的不断流失而衰弱的时候,更多的人才选择离开魏国,去强大的秦国有所作为。这说明这样的关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对关键人才的忽视,使魏一步步衰弱。当魏衰弱时,人才流失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结果这些来自魏国的人才,最终让秦国站在了魏国的西部边陲,给了日后魏国一击。
在魏国历史上,可以说人才济济,但是因为君主识人不明,而魏国的国家大事又都是贵族把持。最终,“诸侯不能与之抗衡”的强大魏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如此,战国时期魏的人才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国法》是魏《变法》的结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