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甚至可以说那个时代奠定了我国整个封建时期的基础。东周后半期的战国就很好理解了。七个强国以战争的形式占据了当时的舞台,但为什么东周的前半段被称为春秋时期?
用“春秋”来表达这个时代,源于“春秋”二字所代表的一个意思。“写史”在东周时期受到各国的特别重视,但在具体实施细节上又有小的差异。鲁的命名与其他诸侯国略有不同,按春夏秋冬记载。因此,在鲁的史书中经常出现的词是。
XX年春天,齐来打我。XX年秋,齐王XX去世。XX年冬,齐王X继位。这是因为,受季节的影响,在古代社会,春秋两季最容易发生意外,以前国家之间的征讨都是在春秋两季进行的。
春季对敌进攻可以干扰敌国播种粮食的进程,所以已经储备粮食的国家通常会在春季发动对敌战争。粮食不多的国家呢?秋天正好是抢食的季节,所以秋天打击人。至于夏天和冬天,一个太热一个太冷,两边都吃亏。除非有特殊情况,两人都心照不宣,很少动武。
除了战争,所有重要的仪式,如祭祀、新王继位、中国与国民大会结盟、谈判等,都选在春秋两季。因为“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礼乐需要大型户外场所,天热天冷自然不适合。所以,冬夏两季要在家读书,春秋两季要行礼乐,祭祀和继位,都是礼乐的延伸,自然发生在春秋两季。所以,读古代史书,你会发现,无论哪个国家,夏天和冬天都很少有大事发生。
这种情况突出了“春”和“秋”的重要性,于是鲁史家以《春秋》为他们国家的史书命名。但这并不是“春秋”成为东周前半段历史专用名称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孔子。
孔子是鲁国人,自然非常关心自己国家的历史,所以重新整理了鲁国的历史。出版了一部《春秋》V2.0,这部《春秋》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作为儒家圣人,是后世所有文人的“神”,给历史时代命名只是文人的任务。信徒喜欢照顾自己的神的一切。
其中一位文人发现,《春秋》记载的时间段为“鲁隐十四年至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与“平东迁”、“三族分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时间段重合。
这位学者眼睛一亮,就把这个时代命名为“春秋”。这个命名规则很快在学者的朋友圈传播开来,并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可。经典名《春秋战国》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