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灭商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封建立国”。纣王把他的兄弟和儿子,以及在灭商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和士兵,派往周朝各地。同时,被分封的诸侯国上层实行通婚政策。几百年后,各国形成了具有普遍认同的统治阶级,“夏亲昵”,大家都是一家人。
这个世袭的统治阶级,就是标准的“贵族”。皇帝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划分给“士”阶层,这是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级。
说是分地,其实是分人。没有人的荒地是有任何价值的,有人会有生产行为,比如种粮织布,炼铜烧瓷,供应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个人物资。只有有人的土地才有价值。
王子们有自己的土地,但天子的土地是最大最肥沃的,所以天子有力量把王子们扣为人质。在周幽王,狗军入侵濠江,西周灭亡,周平东移,东周建立。但是因为失去了濠江,周失去了王姬的一大片土地,再没有力量去制衡群臣。世界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纷争时期。
虽然天子没有实力,穷得凑不出四匹纯色的马,但诸侯国还是认可周之子的统治,各诸侯国都彼此同意。
贵族政治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血统。你流什么样的血,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阶级。晋国的儿子重耳已经被流放了几十年。回国夺权后,他仍能成为晋文公的霸主。这是因为重耳的血统是大家都认可的,晋国的卿大夫也认可晋国内乱,没有人想篡位,因为就算你自立为“晋公”,大家也不会认可你,反而会一起讨伐你。这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完全不同。
贵族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规范,这是孔子后来整理出来的“礼”。君子六艺,御、书、礼、乐、射、数,都是当时一个贵族要学的东西。学习射击和防守是为了战斗。当时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上战场,平民没有资格打仗。当然,春秋时期的军阀战争和后世的战争完全不同。
说这是一场战争,实际上更像是诸侯国之间的冲突。那时候还没有民族灭绝的战争。一个国家那么小,一不小心就“湮灭”了。在诸侯国的斡旋下,还是有可能恢复国家的。那时候诸侯国和各国的边境都不会设防,因为没有人宣战,大家都在打君子之战。
比如晋楚战争时,战前双方有一个“师徒”环节,即双方各出一辆战车,两辆战车先打一轮,类似于很多演绎小说中开战前的单挑。在这场一对一的战斗中,晋国的战车落在了后面,楚国的战车在后面追赶。这时,突然进来一只麋鹿。晋国的士兵射杀了这只麋鹿,把它献给了楚国。楚国严格遵守周礼,没有继续奉行,这让晋国感到很欣慰。
为什么说射麋鹿作为礼物是遵循周礼?因为《李周》规定:“皇帝射熊,诸侯射糜,清医射虎豹,士射鹿,可见其凶。”
西周和春秋时期,帝王将相各等级划分严格,狩猎也不例外。诸侯射麋,晋射麋,归楚。这说明金认可楚国的诸侯地位,所以楚国很高兴。楚国以前不遵循周礼,被中原各国斥为蛮族。后来越来越“上路”,得到了夏朝的认可。
这种战斗方式,在后世兵不厌诈的战争中,简直不可想象。我们也可以借这个颇具批判性的机会了解一下春秋时期的贵族是什么样的。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深感“礼崩乐坏”。王公大臣不守周礼,形形色色的越轨出现,战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残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以前的分封制形式越来越难以维持。天子生了二三十个孩子,只有一个能继承天子的位置。其余的呢?我们只能把它们打包。
同理,封臣生下十几个孩子,只有一个能继承封臣地位,其余的都要封侯。平民生活条件艰苦,养不起这么多孩子。所以平民后代的数量会比贵族增加的少很多。
这就有一个问题,土地是有限的,单位土地上能养活贵族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塔尖的人口在增加,但塔底的人口基本不变。这样发展下去,这个结构迟早会崩溃。这种金字塔模式的崩溃是从贵族攫取土地和人口开始的。
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因为商鞅变法直接废除了分封制,贵族世袭制被粉碎。之前不工作的贵族也需要加入农业生产,在战场上砍人以保存军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被打开。
整个中国进入战国时期,贵族阶层逐渐消亡。贵族阶级,存在的制度基础是分封制,爵位可以按血缘继承。你爷爷是诸侯,孙子是诸侯,长期形成了一个贵族文化的圈子。但到了战国时期,郡县制和分封制逐渐被废除,附属于其上的贵族阶级也随之消失。春秋以后就没有贵族了。
很多人都有疑问。魏晋时期,士族这么多年都是门阀制度。他们不是贵族吗?也可以通过名字来区分。他们是贵族,不是贵族。士绅和贵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即贵族可以完全凭血缘继承爵位,士族不能。除了出身,火化还要看你个人能力。而且士绅之间,没有春秋时期贵族的文化认同,打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王菲王骑北莽千里”的彝族戏码屡屡上演这种奋斗方式,在贵族眼里,实在是不光彩。士绅门阀制度延续多年,后被黄巢放火,成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