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起源于古代青铜器上用来铸造图案和徽记的“印模”。
“印者,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印章逐渐成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在政治和商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先秦时期的印章材料有泥、木、铜、玉、金、银、铜、犀、象等。
他们的名字和写法也因材而异。比如粘土做的,金属做的,玉石做的都是印章。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美石为玉,是山川之精华,是上天赐予的珍宝。
于是出现了玉崇拜,玉成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有镇宅之宝。
《战国策》:“周有难,宋有青结,梁有悬忧,楚有太平。”
“普”指的是未经雕琢的玉,“合浦”指的是和氏璧。
《史记》等史料记载了何献玉、完璧归赵等曲折动人的故事。
和氏璧是一块罕见的美玉,凝聚了忠、仁、义等道德意义,成为世人皆知的瑰宝。
秦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
李斯《谏驱逐书》中说:“今陛下赐昆山之玉,为和合之宝。”“何穗和珅之宝”指的是当时的两件宝物:“隋后珠”和“和氏璧”。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规定皇帝和皇后的印章称为“玺”,用玉制成;其他的公章和私章只能叫“章”。
《续新解》说:“封,黄罗之下,盖皇帝”。
皇帝在黄罗的庇护下统治世界,风雨无阻。
秦始皇命咸阳玉工孙寿用和氏璧制作皇帝印章。
丞相李斯凭着“我受天命,长生不老”这几个字,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诏书。“我受命于天,永生永昌”的含义是:我认命当了皇帝,国运永旺。
王孙寿将和氏璧磨来磨去,刻成印章,将这八个大字刻在玉玺上,成为秦始皇独有的印章。
秦始皇把玉作为权力象征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垄断了用玉处理印章的权力。
和氏璧毁,国旨生。
从此,玉玺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象征和凭证,即国家最高权力。
秦始皇的玉玺到了子婴三世的时候,秦朝已经摇摇欲坠了。
刘邦攻咸阳,秦斗,子婴被迫献玉玺,秦亡。
秦始皇做的国玺是一个方方正正的东西,是皇帝处理政治事务值得信赖的实用办公用品。为什么它有着神圣的魅力,让后人魂牵梦绕?
这其中,既有时代背景的客观条件,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信靠”思想深入人心,至秦始皇成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东西来指挥天下。于是“玉溪”成了最理想的对象。
这个“信”的意思和圣旨差不多,圣旨必须有印章才能生效。
《明清后的包》云:“包是谁?皇帝戴印章,朝臣戴印章。没有印章,国王的话传不到四海。没有印章,秘书的文字就不能挪到自己的地方。秦汉以来就有此事。”
第二,秦始皇国玺的非凡价值。
崇玉的文化心理由“传世之宝”和姓氏之玉制成,著名书法家李斯的篆书献给秦始皇。这些因素使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耀眼的光环。
它是稀世珍宝,是艺术品,是皇帝权力的象征,所以受到成千上万人的喜爱。
第三,人的因素,比如观念,尤其是一些政治野心家。
这枚“国玺”被大力宣传为“天命回归”、“吉祥之兆”,成为后世开国皇帝梦寐以求的圣物。皆以此印为据,此印乃稀世之宝,国之重器。
其象征意义类似于大禹九鼎。如果你得到了,就象征着你是“上天所命”;如果丢了,就说明“精疲力尽了”。那些没有这个封印就升上伟大位置的人,因为缺乏自信而被世人所不齿。
“成全命运”、“占卜”等神学思想的流行,使“传国玺”中“托命”的含义更加神圣。
尤其是在政局混乱、朝代更迭的时候,这种思想更为盛行。
更有甚者,为了捏造“君主是上帝赋予的”这一事实,私自制作“国玺”,以实现谄媚皇帝或自称皇帝的阴谋野心。
但文字、大小、纽扣、材质、数量、规定往往不一致,导致历史闹剧层出不穷。
这种对玉玺的崇拜甚至影响到了现代。
今天,“印章”这个词仍然是荣誉的最高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