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空之前为了维护和巩固大帝国的安全,秦始皇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之地。后来修建了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自从秦始皇修建长城以来,它就被称为万里长城。
秦始皇长城大致如下:西起甘肃岷县,沿洮河北上至临洮县,南经定西县从临洮县向东北至宁夏沽源县。从固原向东北,经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恒山、榆林、神木,再向北转向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南,到达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东起阴山西段的狼山,西至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过内蒙古的济宁、兴和,到达河北省的尚义县。从尚义向东北,经过河北省的张北、围场两县,再向东南经过抚顺、本溪,止于朝鲜平壤西北的清川江入海处。
据记载,秦始皇修建长城动用了近百万劳动力,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不仅在建造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在防御设施的建造上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建筑著称。
秦长城的第一阶段重点是秦赵岩和战国时期其他长城的维修和连接。新建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也不大。整个国家的人力和物力都没有被利用起来。蒙恬带领部队和沿线军民完成,长城后期修建得轰轰烈烈。在北方修筑长城的同时,拆除了作为前诸侯国“共同防御”的长城:“帝勇,德与诸侯合,天下太平。城垛若毁,必过川防,除险。”
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安全,为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如《秦论》所言,“然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子不敢俯首称臣。”
秦长城,位于固阳县,全长120公里,穿越固阳三镇。大部分是建在山的背阴半坡上,依山傍水,借势造坡,就地取材,很危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是固阳县九分子乡路段,长约12公里。城墙外侧高5米,内侧高2米。顶部宽度为2.8米,底部宽度为3.1米。墙壁大多由深棕色的厚石屑制成。
人们还可以看到,修建长城的民工和士兵们把附近的石头一块一块地砍下来,碾平,干铺在城上。每块石头重约50到60公斤,轻的约10公斤。这样干砌的长城几千年也不会塌。经过22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雪,长城石材中原本使用的青色和半黄色的石头,现在已经被蒙上了一层黑色和棕黑色的氧化物。
站在高处,还能看到这一段秦长城上山下山。城墙内,每隔1000米设置一座烽火台。固阳段有4座烽火台,都是用干石头砌成,成为著名的烽火台隧道遗址。烽火台多位于山顶,视野开阔,与长城垂直。在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有房屋倒塌后留下的石墙圈遗迹。这是一个驻军哨所。
史料中记载的用木头和土毡制成的屋顶早已不见踪影,但人们看到这些用于驻军的房屋遗迹,自然会联想到史书中长城“亭”的建立。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城垒,是依附于长城的军事城堡。在秦长城内外,经常可以发现秦国到西汉初年的陶片。在塞尔登山的高处,有一座巍峨的汉朝名将卫青雕像,是现代人为了纪念他在这里打败入侵的匈奴而建造的。
在秦长城内约三公里处,南面有100多幅阴山岩画(已发现107幅),包括山羊、骆驼、驼鹿、舞者、骑士等。,还有突厥形符号,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这些岩画对于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岩画大多以简洁流畅的线条描绘形象。
有一幅岩画是一只山羊,长角弯曲,身体肥胖,短尾巴上翘,呈静止状态。另一幅岩画描绘了一个牧羊人在吃草。牧羊人策马前行,向后举臂,仿佛在呼唤身后的山羊,有着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这些作品可能是修建长城的工匠和驻军在修建长城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在秦长城附近,有蒙恬将军的指挥台、匈奴千箭穿石处等古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