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十岁时,李斯三十七岁,居克庆。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南韩有个水利工程师叫郭征。他来到秦国拜访丞相,建议修建一条长300多里的运河,以解决关中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缺水问题。这个项目耗时长,耗费大量财力,征用大量劳动力。实际效果还不确定,但当时的总理顶住压力,同意郑的建议,并让他全权负责。
然而,随着宰相吕不韦被驱逐出境,这件事也被发现了。原来郑提出修建关中运河,是韩国的阴谋,目的是削弱秦国的国力、民力和财力。说白了就是要搞垮秦国,而这个秦国的郑和李斯是老熟人了。因为李四刚到咸阳时,是郑把李四介绍给的。因此,李四不可能坐视不管。
而且,随着被驱逐出境,李斯隐约觉得郑并没有那么简单。李四和吕不韦,包括现在的郭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外国人。而李斯明显感受到了秦国本土宗室势力对这些外族的排挤。如果郑的奸细身份是确凿的,那么秦国宗室必然会为此大做文章。
李斯想到这一点,决定马上去见秦王。然而此时秦王驱逐外族的旨意已经下达。大意是以郑为例,觉得其他来秦的外族都和郑一样别有用心。“如果他们不是我的种族,他们的心就会不一样。”所以,不管是谁,都会被驱逐出境。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逐客令”。里斯是这条法令的第一个受害者。
里斯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和忠诚奉献,最后被驱逐出境。然而,此时的李斯虽然愤怒,但头脑却非常清醒。虽然手里的权力没了,但此时他掌握着秦国这么多年的国家机密,包括在六国的间谍名单,以及秦国收买的六国政要。
李斯知道,一旦嬴政想到这一层,他就必死无疑,嬴政绝不会让李斯带着这些秘密活着离开秦。这个时候由于李斯被驱逐,外国人很多,大家都跟着李斯。现在眼看着离咸阳城越来越远了,所有的人都恳求李斯给秦王写信,最好想办法让他们留下来。这时,一直很欣赏李斯的秦国大将蒙恬前来送行,还恳求李斯想办法留下来。
于是,李斯大笔一挥,写下了一篇千古文章,就是《谏驱逐书》。李斯深知,写一篇千古文章容易,但要靠这篇文章改变嬴政的决定,改变成千上万外国人被驱逐的命运,才是最难的。
所以,李斯知道,这个时候他需要的不是指责宗室诬陷自己,也不是打感情牌,更不是说自己有功劳,而是站在嬴政的角度考虑问题,看如何扭转局面。那么,里斯在这篇文章里说了什么?李斯认为宗室排斥外族有三个原因。
第一,贵和便宜的区别。在宗室眼里,他们是贵族,而外族人大多是普通人,这也是宗室看不起外族人的原因。但秦王不一样。他要胸怀天下,志在四海。贵族是你的臣民,我们外国人也是。
第二,公与私的区别。宗室认为江山是自己家的,是私人的,外族认为江山是全世界的,是公有的。所以宗室自然不愿意和外国人分享私人的东西。但秦王不一样。他应该懂得人情世故,知道这个世界是属于每个人的。
第三,是客人和主人的区别。宗室以主人自居,以为外族可以来去自如。然而,秦王不应该这样想。一个外国人一旦离开秦国,他一定去了六国。如果发生战争,秦王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宗室。到时候,秦就有危险了。
这些站在嬴政立场上的话深深打动了嬴政。嬴政也知道,他终于摆脱了吕不韦和老艾的影响。如果没有洋人和宗室的制衡,他还是会处处受限。况且外国人是自己来的,他们很忠诚。然而,宗室是忠于皇室的。于是秦王下令废除驱逐令,所有官员复职。李斯依靠自己的力量,讲道理秦王,从而为秦国留下了大量的外宾。
按理说,官都官复原职,这件事就结束了。大家都很开心。但里斯不是。里斯这时候做了一件事,他恳求辞去客卿的职务。一个是证明他写《谏驱逐书》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秦王和秦国。
其次,既然没有内外之分,也就没有必要设置克庆之职。都是秦人,克庆克庆毕竟是客人的意思。秦王非常赞同这一举动,同意李斯辞去客卿大臣,任命李斯为秦国廷尉。要知道,当时的秦朝是三公九品官的制度,廷尉的职位是九品官之首,是秦国的最高司法官。
短短几个小时,李斯就从仕途的最低谷变成了秦国的廷尉,政治舞台就是这么残酷和戏剧性。李斯当上廷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水利工程师郑翻案,支持郑修建关中运河。
为什么?因为郑虽然是奸细,但是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修了一条水渠。运河建成后,可以解决秦国三分之一人口的粮食问题。如果用于军队,可以支持一支60万人的军队的粮食供应。现在的长安,我们提到的汉朝和唐朝的都城,就建在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的繁荣就是因为这条后来被命名为郑国渠的关中运河。
从此,李斯保存了外族的实力,通过谏阻和驱逐成为外族的领袖。而李斯极力保全的郑,也通过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能,为秦国征战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由于李斯的出现,秦国成为广纳贤才的典范,这为通往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