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最早由法国东方学家沙威于1913年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变迁于明清。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两条路线:东海路线和南海路线,以南海为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东海航线也被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一条“沿海”的黄金通道,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到了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朝、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源于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海斯的全面考察,认可了泉州保存的众多丰富多样的海斯历史文化遗存,肯定了泉州作为海斯巅峰第一大港的历史作用。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认定,而不是学术概念。学术上用“起点”很容易产生分歧。其实要用“某个时期的主要港口”来准确描述。当时,货物和产品从内地聚集到海岸线上的各个轮渡港口,然后集中在泉州、广州等主要港口装上大船运往海外。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广州、泉州和宁波三个主要港口以及其他分支港口组成。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与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合作保护和申遗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结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历史阶段:开拓期——先秦;形成时期——秦汉;发展时期——魏晋;盛世——隋唐;鼎盛时期——宋元;从繁荣到衰落-明清。
先秦时期岭南先民曾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间穿梭,其文化间接影响了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沿海水路”直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
西汉时期,南粤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上航线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后,海上贸易规模由海上拓宽,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路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南部的黄之国。
东汉时期,真正横跨亚非欧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合浦等地向西航行,在印度洋上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岸港口向东航行的海上航线相遇、对接。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海南岛东部海域,经西沙群岛到达南海各国,再经过马六甲海峡,走向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
隋唐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举世闻名的东方港口城市。从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宋朝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到亚、非、欧、美,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对外贸易管理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宋代有三个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即广州、宁波和泉州。
宋元时期,支撑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从丝绸变成了瓷器。沿线国家也开始以陶瓷称呼中国。泉州海外运输贸易进入黄金时代。海上贸易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波斯、阿拉伯和非洲。
“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北路线在元明时期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在此期间,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已经延伸到了全世界。
(1)郑和七下西洋:这是明朝政府组织的一次大规模航海活动,到达了亚非39个国家和地区。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从江苏省刘家岗(今六合镇)出发,经海路到达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曼、也门、沙特阿拉伯和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
(2)东行“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从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抵达菲律宾马尼拉港。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进入太平洋,向东前往墨西哥西海岸。
到了清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唯一对外开放的大商埠,比唐、宋朝在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之前的全球循环贸易,一直延续并维持到鸦片战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