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武昌起义的炮声

武昌起义的炮声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683 更新时间:2023/12/27 9:21:23

广州起义的硝烟未散,烈士的血迹未干,武昌城又响起革命军隆隆的炮声。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从来没有中断过。多次失败,许多优秀的革命党人的牺牲,换来的是越来越大的革命影响,对清朝的反动统治的连续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受到革命冲击的清王朝,却加速卖国的步伐,企图赢得外国资本家和政府的欢心,支撑住它那摇摇欲坠的统治。公元1911年5月,清廷颁布一道铁路国有令,将民办的川汉、粤汉两条铁路的建筑权收回。然后,将它们抵押给英、德、法、美四国银行团,换取贷款,作为镇压民众起义的经费。这种出卖国家和大众的权益的行为,引起全国民众的愤怒,特别是与铁路国有令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民众反抗更加强烈,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重庆、江津等地有保路同志会近七十个,会员数十万人;成都各界民众罢市罢课、停止缴纳捐税,甚至抗粮抗捐,发动暴动;四川总督赵尔丰开枪射死许多抗议的群众,造成流血大惨案,更引起了全国的动荡不安,一场更大规模的全国性革命风暴,已经酿成。

革命党人受到鼓舞,看到起义良机已经到来,主张在革命力量充实的武汉首先举义,其他省份同时响应。

原来,武汉的革命党人长期扎实细致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各界群众,特别是清廷办的新军中,聚集了雄厚的革命力量,一万五千多新军士兵,有六千人是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会员。革命党人计划发动这股力量,举行起义。

这时,清王朝为赶快扑灭四川起义的烈火,急令湖北的新军,去四川执行镇压任务,可能危害革命党人的起义计划。

九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召开新军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决定抢先在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由于形势又发生变化,起义推迟到11日。但是到了9日,在汉口装配炸弹的共进会负责人孙武,不小心引爆炸弹而受伤,惊动了清朝官府。清湖广总督瑞徵下令封闭城门,大肆搜查。

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决定当晚就起义,以南湖炮营的炮声作为起义信号。但他的指令没有送到炮队,炮声没有响起,起义未能举行。而革命党人武昌地下指挥机关遭到清军破获,清军搜去花名册,蒋翊武被迫逃走。瑞徵和清军第八镇统制张彪准备第二天就全面抓捕革命党人。

新军各营中的革命官兵深感形势万分危急,主动行动。10日上午,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总代表熊秉坤挺身而出,召集各部开会,提出当晚就发动起义。他慷慨激昂地说:“今天到这样地步,不造反肯定是死,造反可能还有一条生路。大丈夫应当顶天立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哪怕死了也光荣。徐锡麟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我们的榜样!”

他的话,赢得大家的赞成,决定下午三时晚操结束后就动手。但不久,由于计划有泄漏,清军将领有所防范,当天晚操被取消。熊秉坤则立即派人通知,取消三时起义的计划,改在晚七点。

七点到了,熊秉坤拔出手枪,朝天开了三枪,作为起义信号,各营按照约定一齐动手,起义终于爆发了。

辎重团的士兵,平时不发实弹,正苦于怎样取得枪弹。此时,听到枪声,在楚望台巡视的监视官李克果,命令士兵们开枪抵抗。革命党人的士兵说:“长官,我们没有子弹,怎样开枪呀?”

李克果说:“军械所里有的是子弹,你们去拿好了。”士兵们拿到子弹,装进枪膛里。然而,他们却朝天开空枪。李克果知道士兵不稳,就与其他军官逃走了。革命党人占领了军械所,获得大量辎重弹药的补充。

起义的官兵,自动推举左队队官吴兆麟为起义总指挥,加强起义部队的统一指挥。吴兆麟随即派人去割清军电话线,又派人去接应南湖炮营。其余士兵,分为三路出发,攻打总督衙门。

被割断了电话线的清军,缺少联系和统一指挥,很难再进行有组织的抵抗。炮营被联系上,将炮架在蛇山阵地,对准总督衙门,正要开炮,突然下起了雨,炮手看不清目标,无法施放。围攻总督衙门的起义士兵只好强攻。但总督衙门守卫的火力很强,革命军伤亡较重。吴兆麟下令暂停进攻,另派士兵围绕总督衙门,放起三堆火,作为炮兵发炮的目标。蛇山上的炮兵,果然朝着火光方位,连连发炮。炮弹在总督衙门里爆炸,瑞徵被炮声吓坏了,哆嗦着,从部下帮他在后墙根挖出的一个小洞里爬出,逃到停泊在长江江面的军舰上。

统制张彪顽固抵抗了一阵,终于因为革命军越战越勇,只得带着残兵,渡江而逃。

经过一夜的苦战,到11日的清晨,革命军攻下清军总督衙门,武昌全城光复,起义成功!接着,汉阳、汉口也先后被革命军占领。革命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起义成功后,许多省份纷纷响应,推翻清朝总督衙门,建立了革命的省政府,拥护共和。

革命领袖孙中山还在国外为革命事业奔忙,听到起义成功的消息,又兴奋又激动,立即起程回国,领导革命运动。十二月,他回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在十七个起义省份中,十六个省份的代表,投票推举他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公元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2月12日,清帝宣统宣布退位,结束清朝在全国二百多年的统治,以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这场革命发生在公元1911年,农历属辛亥年,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

标签: 武昌起义炮声广州起义

更多文章

  • 英国强占香港“新界”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英国,强占,香港

    甲午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公元1898年6月9日,清廷的代表李鸿章在英国的威逼下,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碧波荡漾的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组成。早在公元1841年,英国侵略军就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登上了香港

  • 我指挥了花园口决堤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指挥,花园口

    1938年2月,新8师炸毁黄河大铁桥后,奉命守卫西起汜水东至花园口的黄河防线。不久又改为负责西起黄河大铁桥至东马渡口一线防务。师部驻京水镇。此时,日寇已抵黄河北岸,因黄河大铁桥已被毁,无法过河,只能与我军隔河对峙。新8师数次派出便衣袭击队,与在沦陷区坚持战斗的共产党领导的黄河支队配合,袭扰日军。最成

  • 火烧圆明园的另一面:中国人唆使带路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火烧,圆明园

    晚清汪康年所着《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国军官的回忆,联军之所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大量国人趁着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劫掠的机会涌了进来,和侵略者一同抢劫圆明园里的珍宝

  • 甲午战争首战:日军仅6人受伤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甲午战争,日军

    整整一百二十年前的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廿三,甲午战争开始了。这一天凌晨四时,维多利亚式涂装(红色水线,黑色舰身,白色舱房与鹅黄色烟囱及桅杆)的“济远”舰的航海日志里,记载下这么一句话:“上午四点,起锚同‘广乙开行”。就在这时候谁也不曾想到,“济远”舰起航三个多小时后,丰

  • 义和团扶清灭洋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义和团,扶清,灭洋

    义和团是从义和拳开始的。义和拳最早在山东兴起,它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德国在公元1897年强占胶州湾以后,紧接着又获得了胶州到济南的铁路修筑权。他们在铁路沿线霸占土地、开矿,把整个山东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仅在山东就设立了大小教堂一千多个,传教士三百

  • 鲜为人知的关闸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鲜为人知,关闸

    新中国成立后,葡萄牙政府尚未与我国建交。从内地去澳门,经过拱北海关,迎面有一座牌坊式的建筑,这便是着名的关闸。古关闸是明代的中国政府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限制澳葡再向北扩张,关闸每月只开放六次,仅仅是为了从内地向澳门输出粮食,而平日就用六张封条封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缘故,澳门暂时仍归属葡萄牙殖民

  • 大刀砍向鬼子: 抗战中最大一场白刃战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刀,鬼子

    石牌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石牌是进入重庆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3年5月,日军攻陷宜昌,兵锋直指重庆,鄂西会战爆发。石牌成为重庆抗击日军的第一屏障,日军在石牌周边集结了两个师团、一个旅团,还有被称为“钢铁猛兽”的第十一军,一共10万兵力直面扑来。中国方面集结了1

  • 洪秀全金田起义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洪秀全,金田起义,改革

    改革的思潮在涌动,革命的潮流更在奔腾。公元1844年的一天,广西贵县的六鸟神庙里聚满了乡民,听洪秀全宣传“拜上帝会”的教义:“我们都是天父的子女,人人平等。可当今满世妖魔横行,大家才过不上好日子。今后我们除了天父,谁也不能信!”一位老人战战兢兢地说:“这话可不能在庙里说呀,六鸟神爷最是灵验,触犯神爷

  • 甲午战争究竟败在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甲午战争

    1894年岁末,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北洋舰队退守威海。日军大举进攻,在荣成登陆,摆开海、陆夹击威海清军之势。尽管北洋海军主力舰“定远”、“镇远”雄风犹存,如果海陆配合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同日军再打一阵子,但是,清军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甲午战争甲午到底败在哪里这一年,对甲午殇思与镜鉴的

  • 黄桥之战引发了皖南事变?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黄桥之战

    新四军黄桥之战是引发蒋介石报复发动皖南事变的导火索?一九九十年代大陆有学者专家认为,皖南事变共产党也有责任。一九四零年十月至十二月苏北的黄桥之战、曹甸之战歼灭国民党韩德勤部两万余人,蒋介石要报复,皖南新四军军部就成了最好的目标。还有说黄桥之战后曹甸之战前,项英电报中央,曹甸之战是否等军部到达苏南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