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西域霸主突骑施,怎么就和唐朝反目成仇了?

西域霸主突骑施,怎么就和唐朝反目成仇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697 更新时间:2024/2/24 5:35:57

唐朝和突骑施,咋就突然掰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身处碎叶附近的突骑施汗国是这样一个存在,“它是唐朝在西域的小弟,帮着唐朝花样吊打大食。”

而突骑施汗国崩盘后,唐朝和大食在怛罗斯爆发了直接冲突。

正因为高仙芝在怛罗斯的溃败,让很多网友痛心疾首,认为唐朝联手葛逻禄、大食,搞垮了突骑施汗国是自断一臂的战略失误。

那突骑施真的是忠心耿耿,给唐朝扛活的“小弟”吗?娶了唐朝公主的突骑施苏禄,又是怎么跟唐朝闹掰了的呢?

一、突骑施的崛起突骑施人和突骑施部落的源流,目前学界尚未完全达成共识。

但突骑施部落是由,突骑施、车鼻施、处木昆三姓为核心,组成的部落联盟(“三姓突骑施”),基本已是定论。

另外,突厥汗国崛起后,曾以“铁勒”作为共同族名的突骑施各部,均臣服于突厥。

在族裔构成复杂的西突厥汗国中(“十姓突厥”),突骑施部是“异姓”突厥(也称“别部”),也基本是定论。

《旧唐书》称:“突骑施乌质勒者,西突厥之别种也。”

突厥汗国是以“阿史那王族”为核心构成的游牧政权,历代可汗均由阿史那一族担任,且掌管军政大权的各“吐屯”(官名),也必须出生阿史那家族。

这种管理模式的基础条件是,阿史那家族足够强大,一旦王族衰微,不出乱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西突厥牛逼时的版图

当乌质勒(690--706年在位)整合了周边各部,开始带着突骑施崛起,也就意味着西突厥政权威望的跌落。

之后的历代突骑施领袖,都以痛打西突厥阿史那王族为主业。

乌质勒吊捶阿史那斛瑟罗、娑葛吊捶阿史那忠节、苏禄吊捶阿史那献。即便突骑施汗国已经分裂,莫贺达干还杀了阿史那昕。

别忘了,阿史那斛瑟罗、阿史那忠节、阿史那献、阿史那昕可都是唐朝册封的可汗,一度是唐朝在西域实施统治的代言人。(阿史那献曾官至北庭大都护、碛西节度使、四镇经略大使,全权指挥天山南北军事。)

好在历代突骑施首领,不光专业打唐朝的脸。他们在对抗唐朝支持的阿史那之余,还痛打了后突厥(突厥第二汗国)、痛打了吐蕃及其盟友阿史那馁子,当然也没少向安西四镇比划。

等到突骑施一代雄主苏禄主政时期,虽然唐朝很清楚苏禄的心思。

《新唐书突厥传下》:“(苏禄)诡猾,不纯臣于唐,天子羁系之,进号忠顺可汗”。

但相比实在难堪大用的阿史那王族,唐庭还是决定,拉拢突骑施这把快刀。

开元十年(722年),唐庭册封阿史那怀道之女为金河公主,与苏禄和亲。

有意思的是,周边其他势力也觉得突骑施刀挺快,苏禄连娶了唐朝、突厥和吐蕃三位公主为妻。(“既以三国女为可敦,又分立数子为叶护”。)

很快,苏禄的野心就成了,唐朝可以利用的资源。

开元十二年(724)至十八年(730)间,突骑施花样吊打了大食。

苏禄之名成了大食人心中的梦魇,被称为“阿布穆扎衣”,意为“狂奔的公牛”。

凭借苏禄对大食的暴击,不但中亚昭武九国纷纷独立,唐朝也趁机将一直窝在长安,不敢回家的护密国王罗真檀(唐朝册封),送回吐火罗组织反抗大食的起义。

开元十八年,苏禄捶完大食后,遣使入长安报捷,唐朝特意摆下庆功宴。

但在庆功宴上,突骑施和老冤家突厥使臣,为谁坐宴席上手,展开了互喷。

“十一月,突骑施遣使入贡,上宴之于丹凤楼,突厥使者预焉。二使争长,突厥日:‘突骑施,小国,本突厥臣,不可居我上。’突骑施曰:‘今日之赛,为我设也,我不可居其下。’上乃命设东、西幕,突厥在东,突骑施在西。”

此时,作为西域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突骑施和唐朝的关系,进入了最佳状态。

这种最佳状态,没有持续太久,两国很快就掰了,而且掰得及其彻底。

二、刘涣事件爆发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四月,突骑施和唐朝突然就掰了。

苏禄兴兵侵犯安西、北庭,战争打打停停持续了五年之久,直到开元二十六年,北庭都护盖嘉运破突骑施,苏禄被部下所杀,苏禄之子吐火仙继为可汗。开元二十七年,盖嘉运擒苏禄之子吐火仙,献俘于京师,这场战争方结束。

这场导致苏禄毙命的战争,究竟因何而起呢?还得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刘涣事件”说起。《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二十二年四月甲寅,北庭都护刘涣谋反,伏诛。”

北庭都护刘涣被诛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擅杀突骑施贡使,激起绢马贸易冲突,酿成一场兵灾。

开元二十二年四月,突骑施俟斤阿悉吉阙驱马至北庭(新疆吉木萨尔)贸易,同北庭都护刘涣发生纠纷。

恰巧一个叫何羯达的人,从突骑施来降,声称阙俟斤贸易为假,“图陷庭州”为真。

刘涣并未详察,也未奏报,便擅自调动军队围杀突骑施商队,夺其马匹。

与此同时,突骑施阙伊难如等人,贩运银瓶、黑毯、赤縻等贵重商品,从吐蕃而来。

在经过葱岭守捉(新疆塔什库尔干)关卡时,货物送回吐蕃,人员则拘于唐境。

北庭和葱岭守护的位置

两个偶发事件,同时在天山南北爆发,让突骑施苏禄及其恼火。

他发兵向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新疆库车)进犯,“孤城小堡,仓卒见危,大率而言,其数非少”。

唐廷为缓和冲突,以“处置狂疏”下旨切责,北庭都护刘涣慌恐,暗中与沙陀部联系,妄图挟兵自救,被唐朝以“谋反”之罪诛杀。

其实,事情走到这里,还是有挽回余地的。苏禄兴兵示威,一开始不过就是三个诉求:

1、诛杀肇事者刘涣,给阙俟斤报仇;

2、赔偿被刘涣劫掠的牛羊;

3、要求责备葱岭边军,释放被扣人员交还货物。

而此时,刘涣已经伏诛,阙伊难如也已释放,人的问题都已解决,就剩下钱的问题了。

可惜,唐朝的使臣没有当年郭元振的手段。郭元振曾故意拉着突骑施第一代王乌质勒在雪地里唠嗑,活活把他冻死了。但冻死了乌质勒,郭元振还能和乌质勒的儿子娑葛,保持良好的关系。

(“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详见拙作《大唐最诡异的谈判高手算杀吐蕃军神、冻死突厥酋长!》)

这次来谈判的唐朝使臣是个愣货,自持开元年间唐军的盛势,与突骑施针锋相对,毫无回转的举措。

他认为“刘涣事件”中,阿悉吉阙“行至北庭有隙,因此计议,即起异心,何羯达所言,即是彼人自告,踪迹已露,然后行诛,边头事宜,未是全失”。

也就是说,突骑施的商队在北庭形迹可疑,也负有责任。唐朝处置的方式“以搜杀彼使,兼为罪责,破刘涣之家,传首于彼”,已算是仁至义尽。

至于苏禄“纵有怨望,亦合且有奏论,联若不依,举兵未晚,而乃总无来状,即起凶谋,侵我西州,犯我四镇”,已给唐朝造成了损失,赔偿之事免开尊口。

如果苏禄坚持要求赔偿牛羊的损失,唐朝也要求赔偿四镇的损失。(“彼若计索马价,我亦须得此物”)

而葱岭守捉扣留的货物,已“送还赞普,其中一物不留”,还冷冰冰的揶揄道:“中国虽然穷,这点货物还没放在眼里。您就甭拿这俩小钱儿,说事儿了。”

(“我中国虽在贫下,固不以此为贵,可汗宜识此意,勿妄生词”。)

至于,苏禄要求责罚葱岭守做的要求,使臣回应道:“阙伊难如越界,如此不捉,更捉何人?!”《全唐文敕突骑施可汗书》

就这么一来二去,矛盾越来越激化。两个国家都认为,自己做得仁至义尽,是对方无理取闹。

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春,恼羞成怒的苏禄兵围拨换城,唐军守将朱仁惠战殁。

《旧唐书玄宗上》:“开元二十三年,突骑施寇北庭及安西拨换城。”

随后,唐朝与突骑施两军围绕着安西四镇进行了多次血战,战事极为炽烈。

三、联合大食和西域诸国肢解突骑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突骑施与唐朝在西域大打出手。

战端呈现互有胜负的僵持局面,期间苏禄数度遣使“以防大食之心,以镇杂虏之心”请和。

但此时,唐庭对苏禄已经失去信任,认为“此虏奸诈,首尾百端,外示求和,内将诱我”,依旧在进行全面战争的准备。

说白了,唐朝觉得突骑施已“养虎为患”,要对蹦得太高的苏禄下手了。

唐朝在内部,征调了数万人进入西域,限令诸道筹措一月熟粮,十二月上旬齐集西(新疆吐鲁番)、庭等州,作为后勤供应。(《敕四镇节度王斛斯书》、《敕河西节度使牛仙客书》、《敕北庭经略使盖嘉运书》)

对外则凭籍唐朝的传统威信,传谕中亚诸国王、叶护攻伐苏禄,“富贵之举,彼贼是资”。

更要命的是,唐朝还用了“远交近攻”之计。《敕四镇节度王斛斯书》记载,“得卿表,并大食东面将军呼逻散何密表。此虽远著,亦是强国,观其意理,似存信义。若四月出兵是实,卿彼已合知之,还须量宜与其相应使知此者计会,不是空言。且突骑施负恩,为天所弃,何密若能助国破此寇仇,录其远劳,即合优赏。”

这说明,安西都护王斛斯的使臣张舒耀,已“星夜倍道,与大食计会”,并取得了白衣大食东面将军回应,双方约定于四月出兵,东西夹击突骑施。

在唐朝一系列“内外兼修”的组合拳下,突骑施的战场优势渐渐失去。735年秋,盖嘉运统兵深入碎叶川西,“至突厥室点密城,逢贼便斗,多有杀获”。

而后,安西、北庭两路唐军南北夹击,解了庭州之围,突骑施大败。

736年,大食军队如约而,苏禄为免两线作战,遣使唐朝请求和谈,自己则亲自率领精骑逾阿姆河,入吐火罗境。

737年,大食与突骑施在喀里斯坦展开决战,这次苏禄惨败,仅以身免。

强弩之末的突骑施汗国,在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又遭重创。

突骑施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率部众夜袭苏禄牙帐,一代枭雄命断当场。

《资治通鉴》:“(苏禄)晚年病风,一手孪缩,诸部离心。酋长莫贺达干、都摩度两部最强,其部落又分为黄姓、黑姓,互相乖阻,于是莫贺达干勒兵夜袭苏禄,杀之。”

苏禄之死,标志着突骑施汗国盛世的终结。此时,距离乌质勒在西域奋起,不过短短48年。

如流星划过夜空的突骑施,在经历了乌质勒、娑葛、苏禄三位雄主的璀璨之后,归于落寞。

唐朝和突骑施,从来就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并不存在突骑施一心为唐朝抵御大食之事。

而当突骑施在西域做大,谋求在唐、吐蕃、西突厥间左右逢源,这便触动了唐朝的核心利益,成了唐朝眼中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由此,发生在天山南北的两个偶发事件,最终酿成了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

唐朝当然不会在意些许牛羊补偿,其实所谓边境易马贸易,很多时候都是唐朝“养寇”的策略。

但养的“寇”必须得为唐朝所用,一旦感觉刀锋指向偏差,必然以倾国之力打击。

突骑施是如此,薛延陀也一般无二。

参考书目:《突骑施汗国的兴衰及其与周边政治势力的关系演变》_赵志龙;

《突骑施汗国的兴亡》_薛宗正;

《唐朝与突骑施攻战原因探微》_张兴胜;

张九龄_曲江集_敕书的文史价值__突骑施苏禄侵犯四镇》_陈建森。

《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_720_755年》_王小甫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唐太宗顺利登上皇位后,大力征战四方,首先打败王世充,首复河南,转战河北斩杀渎建德,东方征讨高丽稳定了国内和周边局势,贞观初年国内经济和人口稳定增长。

此时正好腾出手来对付突厥,对付西诸国李世民一套计划,他采取拉拢和绞杀的两条策略,突厥人想摆脱唐朝控制必须打败东面的大食国,而李世民联合大食国想夹击突厥国,然而由于阿拉伯帝国崛起危挟了唐朝,李世民转而支持突厥苏禄可汗,突厥在西逐渐强大起来,欲挣脱唐朝约束,这时唐太宗联合大食国对付突厥人。

此时内部开始分烈,突厥可汗苏禄一死,突厥国走向衰弱,黑姓为苏禄出身的车鼻族部,是黑发的蒙古利亚人,黄发是正统伊兰人种。苏禄可汗死后两族内斗,给唐朝可趁之机,举全国兵一起彻底灭了突厥国。从此突厥人消失在历史长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外国战争英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1745.9.16—1813.4.28),俄国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俄国元帅(1812)。1812年卫国战争初期,库图佐夫于7月先后当选为彼得堡义勇军和莫斯科义勇军司令。俄军放弃斯摩棱斯克后,由于军事局势紧张以及军队和人民的坚决要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奇兵?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长平之战战中截断赵军粮道的那五千秦军骑兵。可以说,有人类文明的地方,就有战争的存在。有战争,必有军队与士兵。于是谁的兵强马壮,谁胜出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于是靠奇兵出奇制胜的战争,便成为后人流传的佳话。在我国古代的奇兵可谓数不胜数,现在挑选几支著名的供大家欣赏:1、吴起的“魏武卒”战国时的魏国,一支非常

  • 西域自安史之乱后脱离唐朝管辖,1000年过去了,清朝为何执意收复?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在前期对西域并没有什么想法,主要是因为战略重心都在南方各地。后来因为需要同崛起的准噶尔汗国争霸,才将目光投向了那里。所以,清朝对西域的经略,实际上是对付准噶尔蒙古的附属战略。一直到康熙准备同准噶尔汗国开战前,清朝都对于西北边疆没有太多认识和想法。王朝在前期收纳了东蒙古的部落民后,便用八旗化管理方

  • 明朝为何在西域节节败退?即便鼎盛时代也没能完全收复西域?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到灭亡都没有统一天下,当时天下包括西域和蒙古!北部威胁一直没有摆脱,明朝比宋朝强的地方是,宋朝都要喊周围的政权爸爸,明朝不用喊了西域的局势很复杂,新崛起的帖木儿帝国很强大,而北面的蒙古势力虽经多次打击但仍有实力南下,所以明朝以北面作为防御重点。楚汉战争时期,匈奴也在打仗,只不过方式及过程略与刘、

  • 外国战争故事:高卢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高卢战争,是高卢总督恺撒发动的一场征服高卢的战争。从公元前58年开始,到公元前51年结束。高卢战争共包括8次军事远征,战争的结果是高卢被纳入了罗马共和国的版图。高卢战争是恺撒一生的转折点,其结果是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走向帝制的步伐。这场战争对罗马共和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刺激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为什么突然对百越、南越发动侵略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什么派屠睢、赵佗统一百越,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组成部分。应当说明的是,这不是侵略战争。问题中的所谓北越、南越,就是现在的华南的沿海地区,本身就是华夏文明的范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我国,这些地方,当属秦国的,不是中华民族以外的国家的,秦始

  •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巩固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在楚汉战争时期分封的异姓诸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时,他又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

  • 鲁国与宋国决战,为何老虎起了决定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公元前684年,齐宋联军攻鲁,鲁军在战术中采取一种全新的战术,在战马上蒙上虎皮,大败宋军,取得战役的胜利。下面,我就来略说一下这场战役。第一,战役发起的原因公元前685年,齐国爆发权力之争。公子小白抢先一步,登上国君宝座,是为齐桓公。当时鲁国政府则支持公子纠,遂对齐国发动战争,试图拥公子纠上位。然

  • 光武帝刘秀为何要放弃西域,其历史影响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事实恰恰相反。班超、马援都是东汉人,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个人认为,西安关中人只有在河南人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出战斗力。汉光武帝为什么要放弃西域?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做出的决定?,我们现在就从以下几下方面来分析下当时的形势。一、东汉成立初期的国内形式。王莽未年,天灾人祸不断,哀鸿遍野,人民饿死者不

  • 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国家在做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事实上,三家分晋持续了将近一百年,而三家对分晋这件事的态度,是非常团结的。基本上就是谁敢掺和这事,三晋就联合群殴,坚定的要把晋国瓜分掉。值得一提的是,懦弱无能的周天子对三家分晋这件事的态度,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还举双手双脚赞成……春秋中期,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