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是最规矩的,大家都讲诚信,也讲武德。那时候都把个人的名誉看的很重,一般的将领都不屑偷袭。都是光明正大的干,一直要把对方打服。
那时候都是面对面搏杀,那是很耗费体力的。大家双方都一样,冲杀几个回合就疲惫不堪了。大家都有默契,冲了一波就鸣金收兵。对方也不会乘机反扑,他们自己也累了,大家都回去休息。第二天养足精神再来打,过去攻打一个城池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根本就不是打败的,只是有些城池里面不富裕,没饭吃士兵都饿垮了而已。
如果敌人来攻城,主帅还在拉肚子。根本就不要慌,免战牌一挂高枕无忧。攻城的人只要看到这个牌子就不会进攻了,只是象征性的在城外叫骂。其实他们也不愿意打仗,有点理由就不干了。嘴巴里骂着让你多活几天,实际上自己心里暗暗高兴,又可以回去喝酒了。
当年孙武拿着他的兵法到处给别人进谏,很多将军一看直接就火了。嘴上说着不用下三滥小人的伎俩,心里其实在骂人。以前那样不是很好吗?你的技谋是想害死我们啊!大家都不愿意用孙子兵法,并把他羞辱一番赶出去了。
后来孙武忧郁成疾,把自己的兵法称为孙子兵法,用来纪念他进谏当孙子耻辱。几百年以后,孙子兵法流落到一个小人手里,学会兵不厌诈,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借刀杀人等等一系列。他一使用就乱套了,别人收兵就趁胜追击,别人挂了免战牌就半夜攻城。
从此以后,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信任了。各种各样的诡计层出不穷,胜负也很快就分出来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为了取得胜利,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很多计策都有违天道,所以说军师都不长命,或者没有好结果。
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
答,谢谢邀请!
莫说古代的经济难以支持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就是现在的也不可能啊!要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什么意思?不是一打起来就可以获得黄金万两的收益,而是花钱比流水还快啊!
一个人一天要吃一斤多粮食,几十万人就要几十万斤,过去打仗都是步行,百公里,来来回回的就算一个月,胜利以一百天算,几百万斤粮食,要是人来运,当时全中国的男人都不够用,打仗,运输。
长时间没有什么人耕种,土地的荒芜退化,产量会更低的,这个时候,国家因为打仗而没有什么资金投入,解决粮种问题,可能性的出现问题。
过去的粮食产量低,并且还是单一,品质不怎么样,适合大规模运输,储存的数目更少,民以食为天,所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行军打仗取胜靠的是谋略还是兵多将广?
主要是靠谋略,成功的例子就是*官渡之战*。曹操以两万多的军队,出奇制胜,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靠谋略取胜的典型的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的大军和袁绍的大军相持于官渡(河南中牟东北)。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士兵们也疲惫不堪,马上就要坚持不下去了。
袁绍的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让袁绍派出一股精锐的骑兵,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许攸在袁绍这里没有得到重用,想起曹操和他有交情,就趁夜里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在大营里上床正想入睡,听说许攸来了,兴奋的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许攸。他马上高兴的对许攸说:*您来的太好了,我的大事可成*。
许攸说:*我知道你很难,特地来帮助你。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在乌巢放着。那里的守将是淳于琼,他那里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骑兵去袭击,把袁绍的粮食都烧光,三天之内,袁绍就会不战自败。*
曹操得到这个可靠的情报后,立刻布署好官渡大营的防守,自己亲率五千骑兵,连夜向乌巢出发。曹军都打着袁绍的旗号,对沿路遇到袁军的岗哨说,他们是去增援乌巢的。
曹军顺利地到了乌巢,趁袁绍的守军正疑惑时,冲了进去放了大火,把一万多车粮食,烧的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是匆忙迎战,被曹军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绍的军队听说乌巢的粮草被烧光,都惊慌失措。袁绍部下的两员大将张、高览也带兵投降了曹操。曹军是乘势猛攻,袁军是溃不成军。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是狼奔豕突的向北方逃跑了,身边只剩下近千人的士兵。
经过这场大战,袁绍的主力大军损兵折将,是伤了原气。袁绍也在两年后病死了。后来,曹操又率大军征战了七年的时间,消灭了袁绍儿子的残兵败将,统一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