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壬辰倭乱平壤战役明军是如何获胜的?

壬辰倭乱平壤战役明军是如何获胜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03 更新时间:2023/12/25 12:12:21

感谢邀请。壬辰倭乱即明朝万历21年(公元1593年),明军援朝之战。韩国和朝鲜称为壬辰之乱,日本称为文之役,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

日本“关白”(官衔)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万历20年(1592年)发动侵朝战争。意在占领和统治朝鲜后,以此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日军很快攻陷王京,占平壤,朝鲜八个道几乎尽失。朝鲜国王遣使向明朝求援,明即发兵援朝。

明朝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兵大举援朝,并与朝鲜军合力作战。于万历21年(1593年)二月围攻平壤,打垮日军精锐小西行长部,收复平壤,继而又克服开城。日军放弃王京,退据釜山,汉江以南千里江山复归朝鲜。平壤之捷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士气为之大振。

当然,此战后,日军诱使明朝议和,后撕毁和议,重起战端。万历25年(1597年),日军又入侵朝鲜,明军再次援朝,重创日军。万历26年(1598年),丰臣秀吉死,经朝鲜南海之战,几乎全歼日军,日军侵朝失败。

明朝嘉靖年间,是倭寇横行最为猖獗的时代。不过在戚继光、俞大遒领导的抗倭战争中,倭寇在浙江、福建沿海的势力逐渐被消灭了。

随后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各路诸侯互相争斗,最终丰臣秀吉脱颖而出,他取代了织田信长,成为了一统日本的著名人物。

统一日本以后,丰臣秀吉给自己规划了一条统一整个亚洲的计划。要想统一亚洲,首先要征服的就是大明朝,而大明朝的沿海显然已经不适合攻取了,所以他们想到了朝鲜。

丰臣秀吉打算从朝鲜登陆,征服了朝鲜以后,再跨过鸭绿江,进入明朝境内,继而夺取整个大明朝的江山。理想十分丰满,估计他做梦都在笑。

可惜他似乎低估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朝鲜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万历21年,倭寇的军队一上岸,迅速占领了王京、平壤等地,朝鲜不得不向明朝求援。

李如松旗开得胜,攻下平壤城。李成梁我们都知道,那是明朝在东北的蓟辽总督,努尔哈赤就是李成梁一手扶植起来的人物。李成梁的几个儿子全都成为了明朝的著名将领,其中最出色的,当然就是李如松。

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获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风月楼。夜半,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宁及参将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潜伏东江间道,复斩级三百六十。乘胜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复开城。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酋清正据咸镜,亦遁还王京。---《明史》

朝鲜求援的消息传来以后,万历皇帝当即派遣李如松作为主帅,带领3.5万人出兵朝鲜。他到了朝鲜以后,立刻将原先驻扎朝鲜的明军和朝鲜本地部队全部整编在一起,手里边有了6万大军。

李如松第一个要收复的就是平壤城,可是这里也聚集着大量倭寇军队。为此李如松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方针。

他先派遣大量人马猛攻城西,在这里遭到了倭寇的顽强抵抗,大量倭寇都被吸引到了城西与明军较量。没想到在城南、城北都有大量明军杀入,平壤城眨眼之间就被攻克了。

首次大战取得了胜利,日本损失了1.1万人左右,而明军由于攻城伤亡较大,所以损失也不在少数,约有两千多人。

猛攻汉城,碧蹄馆李如松中了陷阱。日本的残余部队匆忙逃窜,当时正值大冬天,朝鲜的冬天有多冷,请参考咱们的东北。大冷天的冻死的日军不计其数,损失自然也不在少数。

这一场大败,是日本涉足朝鲜后的第一次战败,而且只用了3天时间,所以他们非常震惊。小西军失败的消息传来后,黑田长政军直接放弃了阵地,撤入了开城,与这里的小早川隆景大军会合。

总大将宇喜多秀家表示,应该集中所有军队到汉城,在这里和明军进行决战。60多岁的小早川隆景表示强烈反对,尽管他是著名的老将,可是还是压不过丰臣秀吉的养子宇喜多秀家。

当时的宇喜多秀家才不过二十出头,因为养父的关系,已经担任了这次征伐朝鲜的总大将,可以说是个正儿八经的关系户。

当时汉城聚集了五万多兵力,而日本因此主动放弃了开城的控制权。李如松大军轻松进入开城,差点以为是诸葛亮摆下的空城计!

拿下开城以后,李如松大军开始变得骄纵了,他们认为日本人就是假把式,连战连败,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可言。

李如松制定了收复汉城的计划后,派遣查大受带领3000人的先头部队走在前面,查大受在碧蹄馆击败了日本的一小撮部队,李如松志得意满,觉得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于是李如松派遣李宁祖带领3000人与查大受会合,自己则带着2000人马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李如松并没有倾巢而出,所以他落入了日本人的陷阱。

如松督部下鏖战。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挥李有声殊死救,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金甲倭坠马,杨元兵亦至,斫重围入,倭乃退,官军丧失甚多。会天久雨,骑入稻畦中不得逞。倭背岳山,面汉水,联营城中,广树飞楼,箭炮不绝,官军乃退驻开城。二月既望,谍报倭以二十万众入寇。---《明史》

查大受的人马在前线击败了日本的先头部队,可是却遭到了后续部队的重创。这个时候进退失据的查大受,得到了李如松的支援。

只是没想到日本人的包围圈就此收拢,原来碧蹄馆这里就是一个大陷阱。李如松知道自己上当了,可是多次突围都没办法成功,双方在这里大战了一天一夜。

死伤无数的情况下,要不是杨元带领1000多人马前来相救,李如松根本就走不出这一包围圈。

碧蹄馆之战算是败了,不过平壤之战的确是一个大胜仗。在明朝的史书中,由于碧蹄馆之战双方伤亡的数量比较接近,所以他们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突围战。

而在日本的史书中,这一战能够将李如松骗入包围圈,算是一场大胜。而且在死伤人数上,两者也是有比较大的出入。

因此这一战的结局,其实各有各的说法,历史已经过去,没有人去战场上仔细数过伤亡的数量,而且也没有人愿意将真实的结果告诉世人。

不过这一战过后,惊魂未定的李如松带兵离开了开城,撤回了平壤。粮草无以为继,兵马损失惨重,李如松一度打算放弃与日本交战。当然,日本这边也好不到哪儿去。

碧蹄馆之战,成了明军和日本军队的心理阴影,双方暂时没了交集。回顾此前的平壤之战,李如松能够集中全部军队,声东击西地在三天内灭了日本一个军团,实在是非常出色了。

总结:平壤之战的胜利,使得明军在朝鲜有了落脚点。手里没有一两座大城市,真的是很难在朝鲜待下去。毕竟在朝鲜粮食补给、军需输送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此平壤之战的胜利,是李如松大军击败整个日本军队的关键,至少让他们有了栖身之所。碧蹄馆之战以后,李如松才可以轻松回到平壤休整部队。

参考资料:《明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著名的三场战争是哪三场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上古的,牧野之战,周武对商纣。三国的,赤壁之战,魏蜀吴定位之战。明末的,清军入关,满八旗统治华夏。其他的,像是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都还行,但个人认为上面三个最重要。最有名的就是:官渡之战曹操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赤壁之战周瑜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谢玄

  • 著名的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在匈牙利赛约河(今蒂萨河)畔,曾经高贵骄傲的欧洲骑士,被蒙古骑兵结实实地上了一堂军事教育课,10万大军在两天内灰飞烟灭,此战也是世界军事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围歼战之一。元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召开诸王会议,任命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为主帅,速不台为先

  • 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宿州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

  • 历史上有哪些打脸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就是凸显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话不要说的太满,要等到最后收不回来了,可不就是啪啪打脸。”在历史上,也确实有这么一些打脸事件的故事,我们当做故事看就行。说说曹操的华容道事件这个事儿属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咱们当个故事看看就行,但这个事儿确实很“打脸”。这次打脸事件的主人公是曹操,东汉末年的枭雄人物

  • 赤壁之战中真正让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庞统连环计和周郎的火攻吗?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更本不在什么庞统设连环计什么的,曹操的军师就这么傻,什么都不懂吗?何况曹操本就是位难得军事家,打仗打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前两条曹操都占且运气极坏。这也是失败原因之一。赤壁之战主要的是吴国周愉为首的水军,调动了一切可用之兵力,同时有刘备的协助,当时的刘备还没有行成气候,赤壁结束

  •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948年9月中旬,早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之时,粟裕将军就对华东野战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进行了筹谋,决心以苏北兵团主力收复当年的根据地中心区淮阴和淮安(两淮),再以不少于三个纵队的兵力攻取海州和连云港(其他部队打援),之后全军转入休整。战役计划亦得到西柏坡的批准。于是两淮的“淮”字和海州的“海”字,组合

  • 简短古代战争故事:白登之围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音mòAdúchánAyú,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抵挡不了,

  • 赤壁之战发动战争起因结果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被后世屡屡提及,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一旦提起三国历史,很少有人会不知道这场战役的。尤其是,罗贯中通过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生动刻画,使得这场鏖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场赤壁之战,不仅结束了曹操一家独大的局面,终结了他如火如荼的统一趋势,初步

  • 古代战争故事《阪泉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由黄帝与炎帝对战,最终由黄帝击败炎帝。此传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

  • 在中国古时一些阵摆下,只要有人进去就出不来了,是真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题主问在中国古时一些阵摆下,只要人进去就出不来了,是真的么?我说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古时候打仗摆阵我想不过就是两种阵法,一种是活阵,一种是死阵。古时打仗也是有规则的,比兵多将广,比谋略能人使敌人屈服,在比谋略的时候就是比阵法,布阵的方法敌我双方都是一个摆法,是当时有高人出的各种阵法,传授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