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个很长的概念。
明末成化三年(1467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当年为日本应仁元年),自那以后日本全境陷入漫长的战国时代,上至幕府下至诸侯都难以安位,幕府被推翻、将军被杀死,诸侯之间血战不已,“下克上”成为家常便饭,而在民间,各种各样的“一揆”(暴乱)也因为社会矛盾激化而层出不穷,可以说,这是一个战乱不休的年代(日本历史上称作“日本战国时代”),影响到中国沿海的倭寇,实质上就是渴望中国开海禁的中国沿海私商和日本因战乱而失业的浪人合股,形成的一种破坏势力。在战国混战中壮大的霸主还产生了扩张之心,如岛津氏曾攻打琉球、吕宋,而丰臣秀吉则发动了壬辰朝鲜战争,把明朝和朝鲜都拉了进去。
但日本庆长二十年七月大阪被德川攻下后,德川幕府一统日本,天皇这年改元元和,自此日本全境直到明治维新都无大的战事,也停止了对外扩张,史称“元和偃武”,这年是公元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说,清初的日本是很太平的。
朝鲜在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98)经历了丰臣秀吉入侵的“壬辰倭乱”,在得到明朝援助后才击退日本军,此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后金萨尔浒之战,朝鲜出兵一万三千帮助明朝,结果大败,此后后金/清接连对朝鲜发动丁卯之战(1627年)和丙子之战(1636年)最终在1637年迫使朝鲜国王向清投降称臣,此后直到清初朝鲜只有毛文龙事件等小战事发生,清灭明后直到清末东学道事件爆发,朝鲜也进入相对太平的年代。
火药武器输入那些地区加上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地的冲击洗牌,日本火药武器统一并封锁国家,朝鲜李氏取代王氏高丽,越南灭亡占婆成为地区霸主接受小国朝贡,抵御了殖民者进一步袭击,欧洲要等开发美洲完成才有实力灭亡这些老牌国家
财政亏空是如何拖垮古代王朝的?
纵观世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财政一直是影响着一个国家兴亡的最关键因素。正如问题“财政亏空是如何拖垮古代王朝的?”所问,在古代,是有很多国家是因为财政亏空而最后被拖垮,被历史的洪流给淹没了。
看了下评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分析很多,都分析的很好,我也就不再多举例。换个角度,我来举一个国外的例子,代表着西方最强大帝国的古罗马帝国。纵观古罗马帝国,它就是一个被财政亏空拖垮的强大古代王朝。
那么,这么一个强大的西方帝国,是怎样被财政亏空拖垮的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就比较好理解了。
首先:对外征战,庞大的军事国防支出,透支着古罗马帝国的财政能力。自兴起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到最后成为一个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疆域辽阔的西方帝国,它的发展就是伴随着战争,可以说每年都有大的征战,每天都有小的战役。而古罗马又以自己重装兵团为傲,所以每年花费在军队上的保养以及作战费用及其强大,可以说,国防经费年年递增。而不同于其他方面,还可以省一省,军事费用不能打折,因为一旦军事没落,那些原本被征服的土地上就会兴起一波一波的反抗势力,周围虎视眈眈的敌人,也会乘虚而入。
其次:过高福利,且年年在提高标准帝国福利,让财政支出逐年增加。罗马帝国建立起来后,起初国库是非常充足的,所以它为了拉拢民心,走的是高福利路线。具体高到哪个程度,这样说吧,它们有个“小麦”政策,即政府按市场价收购小麦后,又以极低的价格低价卖给百姓。甚至到了后来,政客斗争,为了拉拢百姓,到了免费发放小麦的程度。而这种高福利,对于刚开始罗马帝国人口不多时尚可维持,但到了中后期,纳入帝国范围的人口数量变得越来越庞大时,就成了帝国财政的毒药,一步步拖垮着古罗马帝国的财政。
最后:贵族精英,掌握罗马帝国权利的核心阶级,公报私囊挖空财政。到了古罗马帝国的后期,帝国的权利掌握在少数贵族经验的手里,他们有着至高的权利。除了想尽一切办法,搜刮帝国的油水,他们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修改着国家的法令以及国家政策,进一步地让帝国的财政为自己的个人财产买单。到了最后,贵族精英的生活越来越奢华,而普通百姓却过得越来越艰难,没有了百姓的支持,最终古罗马帝国走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从军事支出、高福利、贪污搜刮,这三个方面看出,古罗马的财政不是在一瞬间,而是在伴随着帝国的发展,逐步积累出现的财政诟病的攻击下,慢慢被拖垮,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也提醒后代的人类,无论你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帝国,时刻要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经济稳定了,国家的根基才会牢固。
宋朝就时被穷死的宋王朝从开国到败亡,财政收支就一直走下坡路。到中期仁宗在位时,朝廷每年财政亏空高达300万缗,而等到几年后的英宗治平年间这一数字居然渐升至令人窒息的1570万缗。缗是宋代的计量单位,跟贯等同,按购买力对比,1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75元,1570万缗是个什么概念?人民币588750万。如此巨大的财政亏空,以至于到1067年英宗病逝后,朝廷甚至都拿不出足够的钱为这位曾经的皇帝办一场像样的丧事。
公认的北宋有四弊“积贫、积弱、冗官、冗兵”,而这四者中又以“冗兵”为最。
开国之初,太祖赵匡胤决定沿袭唐五代以来的募兵制,军人职业化,实行严格的兵农分离。而军人的来源除宋初多来自各被剿灭的割据势力外,以后各朝基本上都是招募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失去土地、颠沛流离的贫民。
在赵匡胤看来,这样做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赈济了灾民,不使他们铤而走险。二是增加了国家军队的数量,有利于加强国防。但赵匡胤忽略了一点,当这种赈灾体制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其对国家财政、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康定元年(1040年),时任御史的欧阳修写了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原弊》,其中说道:“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而且这个项目在当时还是帽子工程,“吏招人多者有赏”,于是“民方穷时争投之”。于是,很多官员一生中最大的政绩不是造福一方,而是募集流民。
根据《宋史》记载,仅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就曾招募各地流民2.5万人入伍。到北宋中后期,朝廷所管辖的兵数更是一度高达125.9万人,是开国之初的6倍还多。
这么多兵,要消耗掉多少钱呢?根据蔡襄在1064年前后上奏的《强兵篇》所说:“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民何得不困?”也就是说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都被拿去养兵了,再加上国家各级公务员基本工资福利,朝廷早就入不敷出,更谈不上拿钱去搞什么建设、发展生产了。到最后,被活活穷死也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