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常常是一城一寨的稳扎稳打,少有避开坚城,绕道攻取下一座城池的例子。如果绕开也会选择以优势兵力先围住此城,比如三国时期钟会伐蜀,久攻汉中重镇汉城、乐城不能下,进而重兵围城,绕道夺取阳安关口。从此也能看出,古代战争中,一般不会对眼前的城池不管不问的绕开,这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城池选址“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古代城池的选址是很讲究的,古籍中也能查到古代都城选址的一些硬性要求,大多城池也与都城选址的这些要求大至相同。地理地势的条件和水源水系的条件是城池建造的重要因素,所以古代城池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塞之处,有险则要倚险,如山川河流。“因天材,就地利”的选址方式就使得古代城池大多处于交通坦荡的要塞之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
由于古代城市发展水平的局限性,所以在城池之外多数为荒野之地,如果战争时面对的城池在交通要塞处,那么只有打下这个城池才能顺利走向下一个城池。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城池大部分为“回”字形,而所为的交通要塞,就是指最为宽敞的坦途是在“回”字正中间穿过,由城南门至北门,或者由东门至西门。那么在四周荒野,唯有“官驰穿于城”的情况下,如果军队要通过此城,要么绕行距离太远,要么直接攻下此城。这种交通咽喉的作用不仅见于城池,还见于一些关隘,比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除了这道关口,两边还真的找不到能够饶过去的路。
战争目的古代的战争目的往往很单纯,就是针对资源的掠夺。人口和粮食往往是发动战争最直接的目的,而人口和粮食都集中在城池之中,所以没有理由避开城池。如果是坚城,就说明是战略要地,那么从城池的规模和战略资源储备上都是更大更多的,既然是为了资源而来,又何必要绕开坚城呢。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听到打仗时“抢钱,抢粮,抢女人”的口号,这是夸张的描写手段,但也是一种写实,虽然军队不会以此名号出征,但这几句话也能概括了战争的目的。有一些战争的时间选择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往往在秋收季节发动的战争也都是奔着征伐地的稻田而去的。诸葛亮北伐时间选择上就是如此,春出川蜀,秋收陇右,这也是诸葛亮解决蜀汉粮草补给线过长的有效办法,所以陇右地区也一直是蜀汉与曹魏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补给与战略军事界有句名言就是打仗时,“外行谈战略,内行谈补给”。也就是说战争打的就是补给,是综合实力,特别见于冷兵器时期的战争,粮食就是生命线。古代战争的粮食补给线都是在自己的后方,如果军队绕开前面的城池前往下一个城池,那么粮食补给线就暴露在了敌人的控制范围内,如果身后城池的军队出城断粮,那就威胁到了整支军队的补给安全,甚至有被包饺子的危险,从战略上和补给上都不合理。所以钟会绕道时也是选择了优势兵力围住孤城,以免上述状况的发生。
古代战争后勤补给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掠夺和占领,也就是打下一座城就吃掉一座城的锱重和粮草,并且抓了俘虏充军充劳力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一座城池被打下后,对于军队继续征战的意义很大,是军队休整和补给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换一种思维就是说打下前一座城,更有利于打下后一座城,如果绕道深入则是给自己找麻烦。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中如果具备足够的兵力优势,又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围城后绕道而行的。但大多数情况还是步步为营,攻坚克难,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历史上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之计,之所以被诸葛亮否决,我个人觉得有上述分析的原因,补给困难和腹背受敌都可能是致命的。
您说的绕过城池,意思是不是古代版的蛙跳战术?
理论上说,蛙跳战术在古代应该也是可以适用的。如果是轻骑兵,绕过敌方坚固城池,直击敌后方空虚薄弱处。这种战术,也可以称之为长途奔袭。但是在古代的条件下,长途奔袭一般很难持久,因为后勤跟不上。
如果面对的敌方是坚固城防,那么你绕过城防向敌后纵深进军,你的后勤补给线很容易就会被敌方城池中的守军切断或者袭扰,而一旦前方孤军深入的先头部队被断了粮草,那就相当危险了。
所以古代兵书上一般都强调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那么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长驱直入的战例呢?总的原因就是我们找到了解决后勤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战略转移,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能成功,是因为我党领导的是人民战争,以人民为依托进行军事斗争。这在古代是没有的,古代的军队作战,必须依靠自身粮草辎重来生存。
比如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蛙跳夺岛作战,美军之所以敢跨越日军防守的岛屿,是因为美军已经完全拥有了制空权,空运部队可以随时对进攻部队提供后勤空投补给。而古代军队作战,肯定没有空运这种手段,后勤补给必须经由水陆运输,而水陆运输就需要考虑被敌军切断的可能性。
所以兵法云:以己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如果孤军冒进,而把自己的补给线暴露在敌军的打击范围内,那么就随时会被敌军切断补给而败亡,这不是取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