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持续将近七十年。大仗输过三次,小败仗就不计其数了。这三次大败仗,有两次是在康熙时期;一次是在雍正的晚年。输的原因几乎都是一样的,轻敌冒进。在不知准噶尔军底细的情况下被围歼。
第一次惨败:乌尔会河之战这一次惨败,在清史史中的记载不详细。但是综合其它国家的史料记载,大致可以推算出战役的来龙去脉。
噶尔丹在统一卫拉特各部后、南并回疆、西扩哈萨克,称霸新疆和中亚。抱着恢复蒙古帝国的梦想,开展了他的宏图伟业。当时的漠南蒙古已经归附了清朝,成为清朝的组成部分。噶尔丹暂时还不想招惹清朝,就没有先拿漠南蒙古开刀。而是向东扩张,进攻东面四分五裂的喀尔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攻占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喀尔喀的首领土谢图汗率十万之众南下内蒙古投附清朝。噶尔丹虽然占据了喀尔喀土地,但未能获得其人口。因此,噶尔丹向清朝提出要求,让清朝把归附的喀尔喀蒙古人交出来。康熙认为既然喀尔喀是被噶尔丹击溃来投的,就理所应当的是清朝人了。大清有义务保护自己的子民,并派出了使者,让噶尔丹滚蛋。结果噶尔丹自然是不答应了,随即便点集兵马继续进攻残余的喀尔喀势力。
正当噶尔丹乘胜追击的时候,一件意外打乱了他的计划。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远征喀尔喀的时候,乘机夺了大汗之位,这就导致噶尔丹回不了新疆了。当时噶尔丹在喀尔喀蒙古极尽搜刮,可贫瘠的漠北草原还是养活不了噶尔丹的几万大军。不得已之下,噶尔丹只能硬着头皮率三万人南下,引发了乌尔会河之战。
根据俄国人的资料,这次战役。噶尔丹出动了两万兵马,而且配备了足够的火炮;清军也是两万,但是没有带任何重装备,只是一支两万人的轻骑兵。准噶尔的先锋部队抓到了一名清军士兵,从这名俘虏的口中打探清楚了清军的所有情况。结果不出意外,清军惨败,两万人马基本上全军覆没。而准噶尔只死伤了几百人而已。
乌尔会河的惨败,导致喀尔喀人心惶恐,更加畏惧噶尔丹,纷纷逃散,并到处劫掠,致使北部边疆社会秩序异常混乱。清朝的一些大臣也在加油添醋,主张不要与准噶尔为敌。这个时候康熙表态了御驾亲征!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乌兰布通之战。
乌兰布通大战,清军调集了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左路出古北口、右路出喜峰口,从左右两翼迂回北进。结果右路军刚出长城,就被噶尔丹给打败了。康熙这个时候头脑清醒,急令各部不再前进,而是等各路兵马全部集结后,才向噶尔丹发动进攻,用三倍的兵力优势痛殴了噶尔丹。乌兰布通这一战,扭转了乌尔会河惨败的颓势。清朝和准噶尔的攻守,逆转了。
康熙二十九年的乌尔会河之战,既是噶尔丹的巅峰,也是他走向低谷的转折点。七年后,噶尔丹在绝望中自杀。(也有人认为是他杀)
第二次惨败:喀喇乌苏之战这次惨败,跟三十年前的乌尔会河惨败,几乎是一模一样。
噶尔丹死后,篡夺他汗位的策妄阿拉布坦与清朝议和,双方二十多年没有再动兵戈。但是在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还是动手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将策凌敦多布率六千准噶尔军突袭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王拉藏汗,占领西藏。消息传到京城后,康熙震怒。命湖广总督额伦特和侍卫色楞各率领一支两千人的清军由西宁出发,准备入藏消灭准噶尔的侵略军。
策妄阿喇布坦见到清军前来报复,一面假意上奏悔过,表示立刻从西藏撤军;一面又暗中布置,在西藏的那曲地区设置包围圈,等清军来入坑。
清军行至那曲的喀喇乌苏河后,遇到了准噶尔军。两个统帅色楞和额伦特一起下令进攻,准噶尔军佯装退却,将清军引自早已设下伏兵的精兵的喀喇乌苏河一带。准噶尔军用数万人阻止清军前进,另一部分主力则绕道了清军的后面,断其粮道。清军被围在了包围圈中一个多月,全部阵亡。另外四川提督康泰率领的两千人也被准噶尔人诱杀。这次惨败,清军六千主力,还有几万杂役全部被歼灭。
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康熙大为震惊。很多大臣又像三十年前一样添油加醋,力劝康熙不要再动兵戈。结果康熙再次抵住了压力,派十四阿哥胤统兵征西藏,最终将准噶尔军驱逐出了西藏。
第三次惨败: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十四阿哥收复西藏不久后,康熙和策妄阿拉布坦先后去世。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变成了雍正和噶尔丹策零之间的较量。噶尔丹策零继位后,遭到了哈萨克汗国和吉尔吉斯人在西面的进攻。准噶尔的大军西调,这就给了清军一个进攻准噶尔的机会。于是,雍正帝调集了十六万大军,兵分两路对准噶尔展开了灭国级别的战争。
其中北路清军是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的六万大军,这支人马在博克托岭地区,又又又一次的走进了准噶尔的包围圈……
傅尔丹一开始用兵还是很谨慎的,他没有直接找准噶尔决战,而是一边进军,一边筑城,逐步蚕食准噶尔的地盘。结果还是没什么用,准军略施小计就把他给骗了。一万多清军一头扎进了准军在博克托岭布置好的包围圈。清军在兵力、火力方面都不占优势,而且还被准军分割包围,各自为战,不能相互协同。清军好不容易突围后,没有跑远,在和通泊地区被准军追上,又重新给包围了。在准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最后仅有两千人逃脱。清军参战的十八个副都统以上将领(正二品以上),仅主帅傅尔丹等四人生还。
尽管西路清军在岳钟琪的率领下奇袭了乌鲁木齐,准噶尔守军望风而逃。但是北路清军的惨败是实实在在的惨败,南路清军收复的乌鲁木齐只是一座空城而已。两相抵消,清军还是败了。此战之后,清军由攻转守,不敢再轻举妄动。而准噶尔则由守反攻,不过噶尔丹策零也中了清军的伏击,损失惨重,被迫遣使与雍正议和。
纵观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清军以同等兵力对付准噶尔军,是完全没有胜算的!清军的大胜几乎都是以兵力优势群殴,而准军的大胜则全部都是诱敌深入,合围全歼。
尤其是和通泊惨败后,清军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清军不仅战斗力不如准军,连武器装备也不如准军。在此之后,清军开始引进和仿制准噶尔人使用的重型火绳枪。乾隆继位后,清军的火器基本全部换装了这种装备。虽然这种火绳枪并不先进,甚至落后于西方一百年,但是相较于和通泊之战前,清军使用的明朝鸟枪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换装了土耳其重型火绳枪的清军(依然还是很落后)
总的来说:三次惨败中,以乌尔会河之战的损失最大;但要论输得最惨的一次,那还是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清军输的丢人,不仅素质不如人,战术不如人,连火力也不如人。若不是准噶尔的人口太少,清军根本压制不了准噶尔的扩张。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惨烈战争,持续了整整1个半世纪之久,其中如果说给清军造成伤亡最大的战役,恐怕莫过于1731年(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
1722年雍正继位后,一直梦想着一举荡平准噶尔,铸就统一西北的伟业。为此,他秉承父亲康熙生前制定的“”“筑城进逼”方略,在西路、北路2条战线上不断向前延伸修建军事要塞,以此抵消准噶尔汗国的火枪优势,同时压缩准噶尔骑兵的回旋空间。
这些要塞工程浩大,每座可容纳数千守军,并配有轻重火器上千支(门),足以让缺乏攻坚手段的准噶尔汗国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
按照雍正的设想,如果这一“碉堡战术”能够顺利实施的话,3年后就能将两路堡垒线一直修到准噶尔腹地,以此将对手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但是,雍正九年和通泊之战的惨败让这一计划彻底告吹。
这一年6月9日,大将军傅尔丹为了趁准噶尔兵力分散之际发动突袭,率领2.4万清军越过阿尔泰山。这支清军囊括了当时八旗军的精锐力量,其中包括2000火枪骑兵、驻防关外的满洲兵和数千归附清廷的蒙古骑兵。
6月18日,清军与准噶尔部发生交战,由于后者正分散游牧,清军初战告捷。但4天后,准噶尔大军已从各游牧地快速集结到前沿,并连夜向正在移营(为了寻找有水草处饲喂战马)的清军发起进攻。
当夜,狂风骤起,大雨滂沱,还夹杂有冰雹,地形不熟的清军很快被对手分割包围,充当先锋的1000黑龙江八旗兵首先被击溃,一名副都统自尽。
恶劣天气和夜暗环境大大阻碍了清军将领的判断和指挥,前者并不知道准噶尔军队有6万之众,兵力几乎是自己的3倍,反而分兵前往救援最先遭袭的部队,此举分散、削弱了本就不足的己方力量,更让形势变得对清军愈发不利。
史载,大批配备火绳枪的准噶尔骑兵在山谷设伏,将清军2000余名精锐鸟枪骑兵包围并拦腰截断。由于弹药、箭矢耗尽,火力骤减,该部清军几乎全数阵亡,侥幸突围出来的清军炮兵将领崔宝柱5处受创,其中竟有4处为敌火枪所伤,准噶尔火枪兵的强悍战力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清军分立3座营盘,在极端的混乱与恐惧中,一座营盘的溃散很快引发多米诺效应,导致其他各营纷纷败退,准噶尔骑兵则乘胜追击掩杀。史载,和通泊之战清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剩2000余人逃回。
和通泊之战被美国史学家斯塔尔称作“19世纪以前清军最大败绩”,这场惨败不仅让雍正在位期间削平准噶尔的战略计划破产,更导致清廷收复大西北的时间又向后推迟了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