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打仗几十万军队, 大便怎么处理? ?

古代打仗几十万军队, 大便怎么处理? ?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424 更新时间:2023/12/24 8:26:08

古代军队动辄几十万,行军途中只能是野外随地排泄了,当军队驻扎后,特别是一仗打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人的、牛马的粪便如果不妥善处理,肯定是个大麻烦,臭气熏天事小,弄成瘟疫传播才是大问题,《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时,曹操军队因为碰到了大疫影响了战局,后世研究这个大疫很可能是部队粪便处理不当造成细菌感染。

古时候民间流传:粪多则肥多,肥多则田沃,田沃则谷多。

对于驻军,最早的排泄物处理方式是粗放管理,没有修建厕所,只是指定大概区域去解决,到了唐朝军事家李靖所撰的《卫公兵法》里记载,唐军卫生问题进行了比较规范的管理,每300人一营的部队修建一所公厕,且公厕与营房、水源等位置相对合理,驻军时牲畜也统一管理,粪便定时清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最起码在唐朝以后,部队的粪便问题是有妥善处理的。

图为讨赖河仿古军营的一处马厩,配有围栏、草料池、水槽。

到了宋朝时,部队入厕不但不再是问题,粪便还成为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受人眼红。欧阳修《归田录》里有句话形容宋朝官员:三班吃香,群牧吃粪,什么意思呢,专门管理寺庙的三个班院的官员,每年皇帝要向寺庙进香,各地摊牌进香钱,其实香钱都不花完,剩下的都进了三个班院官员的口袋,专门管理畜牧的官员,每次牧场卖牲畜粪便时,都要在粪钱上抽税,来捞油水。从这里可以看出,粪便不再是淫秽之物,而是能卖给农家充当肥田的好东西,是上等的肥料。

图为禺山杨坟,与杨存中有关,至今留有很多宋朝遗迹。

在《宋稗类钞》记载,南宋禁军将领杨存中征战多年,屡立战功,但是被言官弹劾,说他贪污部队粪钱,而且数目巨大。当时宋军部队对粪便有规范的管理,无论是士兵的还是骡马牲畜都有专人收集处理后,就近卖给百姓肥田,这样既卫生又增加收入,粪肯定卖的便宜,但架不住人多,数量就多了,再者杨存中戎马一生40多年,历经大小战役200多次,掌管部队数十万,那这粪钱就恐怖了,话说军队是国家的,粪钱也是国家的,但这笔收入并没有被朝廷列入财政收入,钱怎么花,自然是杨存中说的算,被人拿此事弹劾后杨存中恐慌,连忙向皇帝解释粪钱没动,自己一直暂替朝廷保管着,后来杨存中捐出了39000亩的私产和大量钱财了事。

古代军队打仗,少则数千、多则数十万,双方对峙也可能长达几个月、几年之久。如:秦赵的“长平之战”,赵军数量多达45万人,相当于后世一个地级城市的人口数量,且历时近2年之久,其“拉撒”量之大绝对难以想象。

这看似可笑的“拉撒”问题,却极易引发军队瘟疫等病情,所以古人对此相当重视。想想看,古代军队打仗安营扎寨的地点,多选择于水源充足的地方,将士也多以饮用生水为主,如果“拉撒”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后果定然相当严重。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诸葛亮所说的“圊溷”,即为战地厕所,而且属于军队安营扎寨时的一项主要内容。史料中,诸葛亮对于安营扎寨时的厕所建设,同样也给予了明确的解释,要求各营挖掘的厕所必须远离水源、屯粮、厨房等所在地,还要建在下风口,且离营寨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每日还需于粪坑之上覆土一层,以做掩盖。此项工作多由军中杂兵来完成,有时也由各营寨安排兵士进行轮流值班。

同时,古代的战地厕所多以挖掘长条形深沟为主,而挖出的土则堆放于沟旁,过后还可用此土覆盖粪便。便坑挖好后,取来树枝的兵士就会将树枝围在便坑周围,以作遮挡。但是,对于军中大将来说,可不用去兵士们的“公厕”,会有亲兵在其大账旁独建一厕,如同后世一些领导的办公室中配备有厕所。

李卫公兵法》记载:诸兵士每下营讫,先会两队共掘一厕。据唐代李靖的兵法中介绍,每当军队安营扎寨时,都会按照两队共挖一个厕所的要求,建设临时战地公厕,以备“拉撒”急用。

同时,据史料记载,唐朝节度使韩对于战地公厕内所用军需物资都有详细记录。即:擦屁股所用的一根小木棍,削磨较为光滑,每个厕所立有数根不等,用时在屁股上蹭蹭即可。

腓特烈二世带领“十字军东征”之时,他也曾明确规定,每一纵队先行扎好营寨四周护栏后,便需在下风向、远离水源、军灶等地点,建设战地公厕,走时还要进行掩埋,以免造成军情泄露以及疫病传播。

《史记》记载:(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但是,如果骑兵在草原作战就没有这么多讲究。如: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西征的时候,便没有建设临时公厕的要求。因为多数情况下,他们在一地仅能驻扎三天,有时驻扎一天就需开拔,以骑兵的速度,半日后已在数百里之外了。所以,他们就如同羊群所过,将“拉撒”留下。

由此可见,古人处理数十万军队的大便问题,包涵了天文、地理、医学等诸多智慧,实令世人大为惊叹。不过,后世军队的战地厕所却好很多,只需要拉开一顶野厕帐篷,在里面挖好蹲坑即可。

图片来源网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万历朝鲜战争最后到底是谁赢了?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自古以来,朝鲜与中国便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在明朝,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万历年间,朝鲜面临亡国危机,明朝全力援助朝鲜,打赢了万历朝鲜战争。战争源于日本侵略朝鲜那一时期,丰田秀吉统一了日本,野心勃勃地想向外扩张,计划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然后征服印度,成为亚洲霸主。1592年,丰田秀吉派兵入侵朝鲜。

  • 汉中略阳青泥岭历史上经历过那些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历史上的青泥岭经历过那些战争?从有记载来看,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青泥岭因为一个战略要岭,关系着敌对双方的成败。后梁祁王李茂贞举兵犯过古兴州,兵败。祁王使者刘知俊与王宗侃战于青泥岭,王宗侃兵败等等这仅仅是我列出的很少部分的战争,一点点的青泥岭战事,不知有多少个将士的鲜血浸染了青泥岭,他们往往

  • 明万历年间该不该入朝对日作战,不过不作战会不会保留住相当的军事实力与清军抗衡?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万历年间应该入朝对日作战,对后来和清军的作战影响不大!首先,大明入朝作战的起因是日本丰臣秀吉统一的之后,为了平息内部的分封不均各诸侯势力,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15万渡海至朝鲜作战,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进攻大明为由,发动朝鲜战争。大明王朝必须要出兵理由如下:理由一

  • 为什么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后金尸体被火化,广渠门大捷后金尸体又掉河里,场场大捷就是没有敌人人头?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提问者之所以会这么发问,肯定就是以首级数质疑宁远之捷和己巳之变时北京城外广渠门之捷的真实性。就我个人看来,宁远之役、宁锦之役、己巳之变中的广渠门之役对明廷来说确确实实是胜仗,虽然这三场胜利从过程上有些遗憾,如宁远之役中,觉华岛被后金攻陷,但至少这三次战役打破了八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刹住了辽东战局明军

  • 古代战争两军对阵,为什么将帅先拼杀?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这都是演义小说作家们骗人的。看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都会发现,兽人首领阿索格是站在高峰之上指挥军队,这才是古代主将正确的操作方式。公元1004年,辽国名将萧挞凛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在澶州之战中,萧挞凛自恃勇猛,亲自率队到澶州城外探视地形。他原以为自己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却不料已经被一种大

  • 明朝的灭亡和壬辰倭乱有关系吗?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出兵救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日本统治者丰田秀吉派十四万精锐军队发动侵朝战争,连续攻克,汉城,开平,平壤,朝鲜国王逃到新义州,多次请求万历皇帝出兵援朝。朝鲜危亡在旦夕,万历经廷议,决定抗日援朝。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正义当先的明王朝,先后派大将李如松等名将入朝做战,击败日本侵略军,收复平壤,开城,汉城。在谈

  • 和通泊之战战况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一战清朝确实败的极惨,说全军覆没并不为过,而且损失的都是精锐部队。后果也非常严重,原定西北两路合围被彻底突破,清朝经营多年才取得的绝对优势几乎丧失。可以算做清朝中期军事上最惨痛的失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这次惨败清军的京营八旗也损失惨重,那是清朝最精锐的武力。战争背景反复的准格尔康熙年间,噶尔丹东征

  •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战争可谓是人类文明双生儿,全世界有记载中的战斗个人类文明粗略估算是2:1,平均一年就有两次战争。可以说是兵锋年年有,狼烟岁岁烧。那么问题就有了,不管是几方交战和胜负如何,战场上总会留下或完整或残缺不全的大量尸体,当然,这里也包含了真死或装死的仁兄们!战场上成百上千的尸体处理一直是和大问题,一个

  • 如果你在古代骑一辆自行车上街,会发生什么情景?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是如果,那就假设一下喽在古代骑一辆自行车,街上的行人是都没有见过自行车的,所以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疑惑是肯定的,也有猜着看的,也有拦下我问的,不过我不认为会引起骚乱,或者惊慌。不要把古人想象得太蠢或者古板,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不是已经都发明出来木牛流马了么?古代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古代的发明也

  • 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郑州还是新乡?为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一系列战斗组成的大决战。战斗的地点有多处,但最终的决战在官渡,因而史称“官渡之战”。但这个官渡究竟是在郑州还是新乡,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史料认为是郑州的中牟县境内,而且中牟县的官渡镇有古战场的旅游开发,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官渡是在新乡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