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万里长征,绝对是历史上打的最难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那时候的红军的力量还很弱小,也就是几万人,而国民党反动派动用了几十万人,对红军进行了围追堵截。
红军被迫只能选择去罕无人迹的西部,另寻出路。
要知道今天的西藏,青海,贵州等偏远地区,还有很多无人区,就不要说当时红军长征的时候了。
那时候的雪山,草原,沼泽......,很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是十分的恶劣的。
有很多情况下,红军一不小心陷入到了泥潭沼泽之中,就会死很多人。
更加艰难的是,这时候的红军不但要面对险恶的自然条件,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偷袭。
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经过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里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原,和敌人战斗了380余次,经过两年的时间,最终达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红军也有最初长征时期的八万余人,变成了到达延安的两万多人,这种伤亡觉得是空前的。
不过,经过长征的红军,就是以后革命的火种。
新中国的成立就是和这些走过长征路的红军分不开的,他们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克服了种种的艰难困苦,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被人们选举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可以说这时候的苦和当年长征时期的苦,根本就没法比。
就是因为他们当年经过那种难以忍受的苦,所以,他们才倍加的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建设祖国的最高目标。
古代最难的战役是哪场?每个人对历史理解不同,答案也不同,在小院心目中,有两场战役绝对有资格入选,并且都是关乎中原汉族政权存亡乃至影响世界历史的关键战役。
淝水之战:最强古战精锐北府军的巅峰之战。中国历史上,几乎历朝历代,都会有一支名扬天下的劲旅,在西晋分崩离析,北方少数民族强大压力之下,只有半壁江山的东晋似乎只是苟延残喘,却为何还能坚持100多年之久且未亡于异族之手,关键就在于这支北府军。
世人所知北府军,大多是来自对于淝水之战的记忆,在这场决定汉人政权存亡的决定性战役中,数万北府军对阵数十万秦军,在人数比超过一比十的情况下,未等全部渡河即发动进攻,一举冲垮秦军大阵,杀得苻坚草木皆兵,数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其不可谓不凶悍。
淝水之战的过程,大家耳熟能详,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至少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著名成语出自这场战役,淝水之战的后果是前秦帝国就此土崩瓦解,也开启了南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如果没有北府军,东晋很可能就此亡于异族,南北朝也将不复存在,这场战役对汉人政权,对汉族的存亡至关重要。
钓鱼城之战:上帝折鞭之战,为南宋续命二十年
相比淝水之战,钓鱼城之战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它的难度并不亚于淝水之战,其意义更加非同一般,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这场战役,小院多说几句。
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扫除障碍,继承汗位后,于1258年亲率四万大军亲征,试图先取巴蜀,随后与忽必烈等其他三路大军会合,顺江东下直取南宋首都临安。
如果跳出中国版图,把眼光放到世界的话,那么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蒙古帝国达到了扩张的巅峰,黄金家族的子孙们继承成吉思汗未竟的事业,继续着四面扩张与征服。除了忽必烈南下襄樊,蒙哥亲征巴蜀外,蒙哥的弟弟旭烈兀同时开始再一次西征,他的路线是西亚与非洲方向,目标直指埃及。这两条路线如果都进展顺利,蒙古铁骑将直指非洲,统一中原,对于当时的欧亚非各国来说,恐怕将是一场劫难。
1259年2月初,加上沿途来会合的各路其他部队,数量已达到十余万的蒙哥大军已拔除了钓鱼城前的其他堡垒,蒙古大军抵达了钓鱼城下。
二月初三,恼怒的蒙哥汗下达了攻城的命令,黑压压的蒙古大军驱赶着平民降兵在前,向钓鱼城的各个城门发起了攻击,在主将王坚沉着冷静的指挥下,宋军居高临下顽强抵抗。
由于钓鱼城的地理优势,传统的抛石机、楼车、冲车等攻城器具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蒙军只能采用最传统的“蚁附”方式向前攻击,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就明白在钓鱼城下,这种进攻方式有多困难。
蒙古大军南征北战,战斗经验丰富,但是打了整整三个月,正面攻击伤亡实在惨重。于是采用其他办法希望打开缺口,敢死队、夜袭、挖地道、潜水,把冷兵器时代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终于攻占了部分外城,先锋汪德臣率领的勇士甚至突破到了内城,但遇到了主将王坚亲自率领的援兵,一番殊死拼杀后,蒙军终因后继乏力,无法再突入,反而被王坚赶出城去,重新堵上了缺口。从此以后,蒙军对内城始终无可奈何。
一转眼,围城已进行了五个月,战斗已经从二月份打到了七月份,重庆炎热的天气使得习惯北方寒冷天气的蒙古将士极为不适应,疫病开始流行。
有人提议,既然打不下,那就不打了,干脆绕过去就行了。从操作上说,这样的办法是行得通的,在防御体系都已沦陷的情况下,小小一个残破的钓鱼城兵力有限翻不了天,只要留下部分军队监视牵制即可。不过蒙哥,大汗的骄傲让他否决了这个提议。
这并不是蒙哥头脑发热,黄金家族向来以军功论成败,作为拖雷后裔的蒙哥在好不容易摆平窝阔台察合台等系子孙,夺得汗位后,迫切需要军功来证明自己,这也是他发动亲征的原因,如果一个小小钓鱼城就能让自己的大军绕着走,他有何面目在其他虎视眈眈的黄金家族成员面前发号施令,这将成为他的污点。
在这样的心理下,蒙哥坚持要攻下钓鱼城,然而现实情况是欲速则不达,连蒙军骁将先锋汪德臣也在劝降时被飞石击中重伤死去。
蒙哥还是不肯放弃,愈发恼怒,甚至忽略了自身的安危,亲临前线督战,终于被飞石所伤,回营后伤重而死。当然,对蒙哥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染病而死,一种是说被宋军炮风所伤,伤病而死。不管到底哪种正确,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蒙哥确实是死了,死在了钓鱼城下,对城内军民来说,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1259年8月11日,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下去世。临终前遗言:“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尽屠之。”
大汗一死,帝国的最高权力顿成真空,元军自然无心恋战,此后二十年,钓鱼城始终坚守不下。事实上,继任大汗的忽必烈后来不得不转变战略,避开了四川,避开了钓鱼城,自中路直取襄阳,这才有了长达六年的襄阳围城战,襄阳最后才在高科技武器回回炮的轰击下陷落,襄阳沦陷,南宋门户大开,都城临安再也无以维持。而临安1276年城陷之后,钓鱼城仍未弃守,直到1279年,宋军在崖山作最后挣扎的前夕,为了保全满城百姓,才终于开城降元。
由此,小小钓鱼城也被称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之处。
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蒙哥汗的意外死亡,使得蒙古帝国最高权力出现真空。西征的旭烈兀,留守的阿里不哥,南下的忽必烈,最重要的事情变成了回军争夺大汗之位。岌岌可危的埃及这才得救,否则,凭旭烈兀之能征善战,马木留克恐怕没有机会将其击败,埃及也将被蒙古铁蹄踏于马下。蒙古大军最后一次西征就这样草草结束,欧洲和非洲被命运从毁灭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