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烽火台
在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马拉松长跑、驿站传递、信鸽传递、快马传递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在短时间内传递,特别是传递军事情报,则耽误军国大事。古时候,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即使风大,也是狼烟滚滚,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狼烟。当发现敌情时,燃起烽火,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
烽火传递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传递军情的方式。古代在长城沿线和西北边疆,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建筑一座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就像碉堡一样,士兵戍守在这里可以随时观望敌情。
一旦发现敌军入侵,戍守烽火台的士兵便会迅速点燃储放在里面的柴草或容易冒烟的动物的粪便。其他地方烽火台上的士兵,一旦觉察到战友发出的紧急信号,便立刻点燃烟火。这样互相传递,没多久敌情便会传递到中央政府,以便及时派军抵御敌人侵略。早在2700多年前,中国周朝时的烽火告警系统就已经很完备了。烽火传递军情的方式早在周代已经开始使用,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便发生于西周末年。周幽王为了取悦美女褒似,不知轻重地点燃锋火戏弄诸侯,最后在敌军真正来临时无人搭救,导致身死国灭,成为后人谈笑之资。
下图为寻找烽火台
首先纠正题中的误读,人的目测矩离和光速是两码事,不能混淆并提。至今人类目视最远的人,是十多年前经国际知名科学家通过验证的一位非洲人。竟达近二十公里。
但与光速相比,不值得一提,因为光速每秒已达3O万公里。远不在一个量级。想一想也能明白,地球到月球的矩离也仅38万公里。
用狼烟传递讯信自西周就已存在。为搏美人姒一笑,周幽王竟以点烽火为儿戏,众诸侯千里奔袭前来勤王时,却发现上当,是周天子戏诸侯买笑而已。以至后来真发生大事,再点烽火,无人再理。西周遭到灭国。
狼烟烽火是边关或某地出现军情战事时,向王朝发出的讯息告急。以便朝庭及时应对,使事态平息。一但点起,一站一站往下传,其速度应快于后来的六百里加急。
这在当时是最快的讯息传递手段。至今沿古长城仍保留有古烽火台的遗迹。
为什么称为狼烟呢?至今人们在被烟熏火燎后仍称:狼烟洞地。
因为这种烽火之烟,确实是狼粪掺着枯草所燃烧的。持久而不起火,浓烟滚滚。谓之狼烟。
这种讯息传递方式尽管很快,但信息量不大而且单一一一报警而已。
所以才有了后来八百里、六百里加急、马歇人不歇的驿站产生。使讯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全面,这也是烽火台后来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古代在寒冷地区打仗时,士兵的身体受得了吗?
受不了,但这是命令,你是军人,就必须服从,退是死路一条,前进可能还有生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也是军魂。
一般而言,大规模的战争在事先都有长期的准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衣物,如果战事是发生在冬季,士兵们都会准备御寒的冬衣。
这其中又有一些差别,有些军队的成员本来就生活在寒冷地区,比如蒙古军队,比如女真人,平时就穿着皮袄、穿戴毡靴、毡帽,对于他们来说,不存在受得了、受不了的问题。
如果是南方的军队前往北方作战,士兵冬季的衣服就要由家人置办,再寄送给边塞的士兵,比如我们在读唐诗时,能够看到这一类的诗句:
惆怅江南早雁飞,年年辛苦寄寒衣。征人岂不思乡国,只是皇恩未放归。或者:
杀声沉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白骨已枯沙上草,佳人犹自寄寒衣。但是,士兵有了御寒衣物,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仍然无法保障能够保暖,各种突发的因素,让许多士兵被冻死。
举几个例子。
大业五年三月,隋炀帝西巡,六月时走到玉门,返回的途中,经过一个名叫大斗拔谷的地方,因为山路狭隘险峻,又突遇风雪,大家迷了路,“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
此时刚刚六月,正是内地最炎热的季节,士兵们衣衫单薄,突然遇到风雪,猝不及防,又找不到营地,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死了许多人。
第二例:唐昭宗乾宁四年十一月,杨行密在淮河流域大败全忠,驻守濠州的葛从周听到兵败的消息,慌忙撤兵,率军北渡淮河,准备逃回河南。将士们四天没有得到食物,又赶上天降大雪,将士沿途冻饿而死,最终逃回的不满千人。
再看看明末天启六年正月的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挫,转而进攻海中的觉华岛。此时海面已经结冰,天然的屏障消失了,于是岛上的军民冒着严寒在冰面上扎营,日夜凿冰,期待阻隔八旗铁骑。
偏偏那个冬天异常寒冷,已经凿破的冰面又快速冻结。由参将金冠率领的士兵主要是南方过来的水军,御寒的衣物单薄,许多人冻掉了手指。最终他们的努力没有挡住八旗军,他们还是跳冰登岛,大批军民丧命,大量战船和粮草被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