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烽火狼烟,中国古人如何利用光速传讯?

烽火狼烟,中国古人如何利用光速传讯?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6 更新时间:2024/1/23 16:53:55

寻觅烽火台

在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马拉松长跑、驿站传递、信鸽传递、快马传递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在短时间内传递,特别是传递军事情报,则耽误军国大事。古时候,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即使风大,也是狼烟滚滚,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狼烟。当发现敌情时,燃起烽火,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

烽火传递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传递军情的方式。古代在长城沿线和西北边疆,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建筑一座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就像碉堡一样,士兵戍守在这里可以随时观望敌情。

一旦发现敌军入侵,戍守烽火台的士兵便会迅速点燃储放在里面的柴草或容易冒烟的动物的粪便。其他地方烽火台上的士兵,一旦觉察到战友发出的紧急信号,便立刻点燃烟火。这样互相传递,没多久敌情便会传递到中央政府,以便及时派军抵御敌人侵略。早在2700多年前,中国周朝时的烽火告警系统就已经很完备了。烽火传递军情的方式早在周代已经开始使用,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便发生于西周末年。周幽王为了取悦美女褒似,不知轻重地点燃锋火戏弄诸侯,最后在敌军真正来临时无人搭救,导致身死国灭,成为后人谈笑之资。

下图为寻找烽火台

首先纠正题中的误读,人的目测矩离和光速是两码事,不能混淆并提。至今人类目视最远的人,是十多年前经国际知名科学家通过验证的一位非洲人。竟达近二十公里。

但与光速相比,不值得一提,因为光速每秒已达3O万公里。远不在一个量级。想一想也能明白,地球到月球的矩离也仅38万公里。

用狼烟传递讯信自西周就已存在。为搏美人姒一笑,周幽王竟以点烽火为儿戏,众诸侯千里奔袭前来勤王时,却发现上当,是周天子戏诸侯买笑而已。以至后来真发生大事,再点烽火,无人再理。西周遭到灭国。

狼烟烽火是边关或某地出现军情战事时,向王朝发出的讯息告急。以便朝庭及时应对,使事态平息。一但点起,一站一站往下传,其速度应快于后来的六百里加急。

这在当时是最快的讯息传递手段。至今沿古长城仍保留有古烽火台的遗迹。

为什么称为狼烟呢?至今人们在被烟熏火燎后仍称:狼烟洞地。

因为这种烽火之烟,确实是狼粪掺着枯草所燃烧的。持久而不起火,浓烟滚滚。谓之狼烟。

这种讯息传递方式尽管很快,但信息量不大而且单一一一报警而已。

所以才有了后来八百里、六百里加急、马歇人不歇的驿站产生。使讯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全面,这也是烽火台后来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古代在寒冷地区打仗时,士兵的身体受得了吗?

受不了,但这是命令,你是军人,就必须服从,退是死路一条,前进可能还有生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也是军魂。

一般而言,大规模的战争在事先都有长期的准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衣物,如果战事是发生在冬季,士兵们都会准备御寒的冬衣。

这其中又有一些差别,有些军队的成员本来就生活在寒冷地区,比如蒙古军队,比如女真人,平时就穿着皮袄、穿戴毡靴、毡帽,对于他们来说,不存在受得了、受不了的问题。

如果是南方的军队前往北方作战,士兵冬季的衣服就要由家人置办,再寄送给边塞的士兵,比如我们在读唐诗时,能够看到这一类的诗句:

惆怅江南早雁飞,年年辛苦寄寒衣。征人岂不思乡国,只是皇恩未放归。或者:

杀声沉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白骨已枯沙上草,佳人犹自寄寒衣。但是,士兵有了御寒衣物,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仍然无法保障能够保暖,各种突发的因素,让许多士兵被冻死。

举几个例子。

大业五年三月,隋炀帝西巡,六月时走到玉门,返回的途中,经过一个名叫大斗拔谷的地方,因为山路狭隘险峻,又突遇风雪,大家迷了路,“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

此时刚刚六月,正是内地最炎热的季节,士兵们衣衫单薄,突然遇到风雪,猝不及防,又找不到营地,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死了许多人。

第二例:唐昭宗乾宁四年十一月,杨行密在淮河流域大败全忠,驻守濠州的葛从周听到兵败的消息,慌忙撤兵,率军北渡淮河,准备逃回河南。将士们四天没有得到食物,又赶上天降大雪,将士沿途冻饿而死,最终逃回的不满千人。

再看看明末天六年正月的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挫,转而进攻海中的觉华岛。此时海面已经结冰,天然的屏障消失了,于是岛上的军民冒着严寒在冰面上扎营,日夜凿冰,期待阻隔八旗铁骑。

偏偏那个冬天异常寒冷,已经凿破的冰面又快速冻结。由参将金冠率领的士兵主要是南方过来的水军,御寒的衣物单薄,许多人冻掉了手指。最终他们的努力没有挡住八旗军,他们还是跳冰登岛,大批军民丧命,大量战船和粮草被焚毁。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打仗如果受伤骨折了怎么治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汉字的“疾'字中有“矢”,“矢”就是箭镞,可见古代的医学起源就与战争关系密切,古代军队是以肉搏战斗为主,每次战斗之后除了阵亡的士兵之外还会有大量士兵受伤,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兵器种类的日益增多和杀伤力日益增大,战争中伤病员日益大量涌现,一场战役下来会有几万几万的伤兵,就算到了现代,救治伤兵都是一

  • 如果万历帝调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入朝参加抗倭战争,能否完胜日本军?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论实战能力,虽然骑射努尔哈赤有优势,作为一个配合军种作战还是可以的,但是要完胜日军还是洗洗睡吧。我们一直认为古代战争是冷兵器战争,实际上并非都如此。万历朝鲜之役基本上以冷热兵器混用,热兵器为主,战争的第一阶段,朝鲜之所以节节败退,除了很久没有打过仗,疏于战阵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在热兵器上吃亏了,朝鲜最

  • 明神宗为什么出兵帮助朝鲜打日本?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日本如果占领朝鲜相当于向中国头上插了一把刀。日本会以朝鲜当跳板要中国命。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近代史上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占直接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战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随即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此后南北两地分别成立了大

  • 假设万历年明军不出兵救助朝鲜,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来分享。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但既然有这样的问题,麻花就来分享下我的个人观点。我们先来看下战争的背景万历朝鲜战争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由于国内武士阶级的力量过于壮大,同时日本的土地完全不够分封,使得当时的日本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这也是日本为什么一旦稍微强大一点就要对外扩张的根本

  • 明末清初,中国处于动乱时代那日本、朝鲜等邻国是和平的吗,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明末清初是个很长的概念。明末成化三年(1467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当年为日本应仁元年),自那以后日本全境陷入漫长的战国时代,上至幕府下至诸侯都难以安位,幕府被推翻、将军被杀死,诸侯之间血战不已,“下克上”成为家常便饭,而在民间,各种各样的“一揆”(暴乱)也因为社会矛盾激化而层出不穷,可以说,这是一

  • 古代朝鲜为什么一直被日本侵略,而不被游牧民族侵略?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与朝鲜地图古代朝鲜既受游牧民族侵略,也受日本侵略。13世纪,高丽王朝政治腐败,武备废弛。12311295年,蒙古6次攻略朝鲜。高丽王朝不积极组织军民进行抵抗,却宁愿屈辱投降,接受蒙古监督国政,1368年,中原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但是,高丽王室仍然死心塌地地依附于元朝的残余势力,并且派兵进攻

  • 朝鲜与中国在历史上有什么渊源呢?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朝鲜与中国实在不一般,中国虽大,却拿他没办,周边的小邦,纷纷化于中国,而惟朝鲜数千年来独存,虽然在唐朝时统一了朝鲜,但时间也不长就退出,元朝也是如此,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特别行政区存在,既灭不掉,他出了事你必须管他,因为他是同文同种同血亲,朝鲜人也是中国人,从商朝末年纣王的叔叔箕子为了保存商祀苗

  • 万历朝鲜之役,明军水师真有渡海进攻日本的战略想法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水军进攻日本,如果日本没有水军可以袭扰,但是不能登岸,因为登岸被对方切断归路,不是活捉就是战死,不值得。任何一个军事家要进攻一个海洋国家,必须要准备大量的陆军,和最少一个月的粮草。部队数量最少要二十万以上,这二十万人登岸之后巩固滩头阵地,向内陆地区进攻找到落脚地方。这个地方必须要有粮草,水源。也必须

  • 为什么古代打仗赢的一方总是要烧杀抢掠,侮辱女性,甚至是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为什么古代打仗赢的一方,总是喜欢烧杀抢掠侮辱女性,动不动就屠城?道理很简单,你把你自己想象成古代的一个小士兵,你就明白了。古代当兵,可以说平时拿的粮饷很低,长官责骂、克扣军饷、军纪废弛可以说是常态的事儿。这样的军队,作为长官,你要让士兵为你卖命,尤其是在战场上,不要命的提着头颅跟你玩儿。那你讲一些大

  • 万历皇帝为何要派兵进入朝鲜抗倭援朝?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背景中国的春秋战国长达百余年的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多少恩恩怨怨,几许交战攻伐,英雄人杰辈出!为我们留下了多少佳话与教训!而日本也有个被他们大书特书的所谓“人杰辈出”的战国时代(也就几个小县城互相背信弃义,互相攻伐)。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的农民木下藤吉郎地没种成,生意也赔本,却靠着谋略天赋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