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战争会留下大量士兵尸体,人们是如何处理战场的呢?

古代战争会留下大量士兵尸体,人们是如何处理战场的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96 更新时间:2024/2/4 6:54:4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掩埋啊。

古代战争的尸体,无论是敌我还是当地老百姓,都会尽快掩埋。

只要真正去过战场的人,都知道有个名词叫做战场的味道。

其实,这种味道就是尸体臭味混合其他气味形成。

全世界,只有战场才有这种味道。抗战中,新兵一进入阵地就闻到这股浓烈的味道,不说恶心要吐,也是食欲全无,头三天根本吃不下东西,最多喝点汤。

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尸体一旦腐烂就会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恶臭还是其次,关键在于很容易导致恶性的传染病。

每次战争几乎都是同疫病联系起来的。

所以,无论敌我,战后都会尽快将尸体掩埋,不分敌我。

不然一旦形成传染病,那破坏就大了。

基本上,士兵都是合葬,也就是挖一个很大的坑,将尸体都放进去。。

军官可能单独安葬,就和平民一样,有的还要树碑。

如果当地已经出现疫病了,就不能单纯使用土葬了。

一般会首先将尸体堆起来用柴火烧掉,骨渣和骨灰再挖坑埋掉。

但烧尸体并不容易,需要很高的火焰温度,所以一般是不烧的,除非出现疫病。

当然,这是汉人,如果是少数民族还会不同。

比如蒙古人,他们不埋葬死人,一般采用野葬,就是将尸体丢在草原上,由飞鸟和野兽吃掉。

尤其对于敌人的尸体,都是弃之不管的。

战争中,将士们的尸体如何处理?

一旦发生战争,必然会有死伤,伤员往往能够得到救治然后留下性命甚至能继续作战,可是死去的人就比较麻烦了。

最一开始的古代社会,战争中战死的人,极有可能成为战胜者的战利品。有的部落直接把敌人尸体吃掉,有的则是选择把敌人尸体做成令人畏惧的各种产品,然后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而最常见的一种,则是就地掩埋,连墓碑也没有。

这三种情况在我们熟悉的历史中都有体现。

被吃掉的尸体。

南北朝时期的侯景,发动叛乱一年失败,自己尸体就被百姓分吃了;明朝的李自成,在打败洛阳的福后,把福王和鹿炖成了一锅福禄宴;清朝的徐锡麟,在发动起义失败后被俘虏,清朝官员瑞诚杀了他,还让亲兵把他心肝吃掉。

被侮辱的尸体。

《东周列国志》中有记载楚国人打败晋国,把晋军将士的尸体做成“京观”的事情。在隋朝和高丽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大量唐人战死沙场,也被做成了京观。直到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京观才被毁掉。

另一种说法是,战死着的头颅有可能成为敌方的玩具或者通货。秦国人与六国作战。常常是论首级给功勋。有的民族则是喜欢把敌人头颅当作足球踢,最早的足球可能就有这样的含义。

到了近代,战争的烈度虽然加大,却没有了遗忘那种残暴虐尸的现象。大多数成了就地掩埋,或者烧成骨灰然后掩埋挥洒。这样能够最大限度防范尸体腐败造成的细菌滋生和疫病流行。

不过,同样是就地掩埋,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比如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对敌人的尸体,常常是集中掩埋。对自己人的尸体常常是需要收敛起来,清洗干净,然后白布包裹然后下葬。当时有位老太太,负责给牺牲的战士搽脸,一边搽一边哭。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站死了十几万解放军战士,以至于江苏安徽一代的白布都成了紧俏物资。

针对敌人将军的尸体,我们的一贯做法是,就地收敛后下葬,广播中告知位置,然后请国军自行收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张灵甫、刘勘和黄百韬尸体的处理问题。

1,张灵甫尸体到底在哪里?

张灵甫死于1947年3月16日下午,当时解放军已经端着冲锋枪冲入了张灵甫的指挥所,张灵甫举手投降,可是有名战士对张灵甫有血海深仇,直接给他突突了。于是,张灵甫尸体检验后,专门购买了楠木棺材下葬。当时张灵甫军装太破烂,我军还专门给他换了一身解放军军服。事后,解放军通过广播告知了张灵甫下葬准确位置,解放军撤走后,国军取回了张灵甫尸体并且在南京安葬。

后来张灵甫儿子作为台商回到大陆,对这一基本历史不了解,硬是要说自己爸爸埋在农民家羊圈下面。还硬要拆老乡的羊圈,一度闹出了大新闻。看起来读书还是很重要的。

2,胡宗南为何不给刘勘收尸。

宜川战役中,刘勘增援宜川,结果在瓦子街遭遇解放军围歼,最后关头刘勘拉响手榴弹自爆而死。彭老总感念刘勘的硬汉气质,专门给他收敛后广播告知国军下葬位置。可是胡宗南却不敢派人去给刘勘收尸,因为他害怕解放去会设置埋伏。胡宗南明显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最后,胡宗南经不住刘勘家属的哭闹,让家属北上自行收尸,这件事才算结束。

3,黄百韬到底葬在何方?

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是最难打的一个兵团。战后,黄百韬被杨廷宴埋在了一棵大树下。杨廷宴侥幸回去告诉黄百韬妻子柳碧云。柳碧云坚持下,国民党派了十几个人潜入解放区偷运黄百韬尸体。从碾庄到蚌埠,一路担架抬着黄百韬尸体才算回来了。最后,给国军当向导指路的老头,还得到了100大洋的赏钱。

这就是战场上尸体的基本处理方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最难的战役是哪场?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万里长征,绝对是历史上打的最难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那时候的红军的力量还很弱小,也就是几万人,而国民党反动派动用了几十万人,对红军进行了围追堵截。红军被迫只能选择去罕无人迹的西部,另寻出路。要知道今天的西藏,青海,贵州等偏远地区,还有很多无人区,就不要说当时红军长征的时

  • 如何评价壬辰朝鲜战争中明朝、朝鲜和日本的海军水平?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当时明朝海军是世界强国,离不开明朝对海军的重视与培养,击败过西班牙、荷兰、将日本海军揍哭,在世界同时代中没有那个国家可以做到。强大之中必须有先进的战术和武器,这是离不开高大威猛的福船,福船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叫军舰,我们称它为福船,福船好比如城池那么宽大,吃水4米深,只适合大海航行,人力驱动不了,必须

  • 为何万历援朝战争中强大的明朝只能派出不到10万的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有些哭笑不得。10W军队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什么概念?当时明朝全国人口不过6000W+,除却一半女性,男性人口3000W。在男性人口中再除去三分之一的老幼,壮年男性不过2000W。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国家,这2000W壮年男性就是当时明朝的主要生产力了。万历三大征几乎同时发生,假设以

  • 烽火狼烟,中国古人如何利用光速传讯?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寻觅烽火台在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马拉松长跑、驿站传递、信鸽传递、快马传递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在短时间内传递,特别是传递军事情报,则耽误军国大事。古时候,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即使风大,也是狼烟滚滚,在白

  • 古代打仗如果受伤骨折了怎么治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汉字的“疾'字中有“矢”,“矢”就是箭镞,可见古代的医学起源就与战争关系密切,古代军队是以肉搏战斗为主,每次战斗之后除了阵亡的士兵之外还会有大量士兵受伤,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兵器种类的日益增多和杀伤力日益增大,战争中伤病员日益大量涌现,一场战役下来会有几万几万的伤兵,就算到了现代,救治伤兵都是一

  • 如果万历帝调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入朝参加抗倭战争,能否完胜日本军?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论实战能力,虽然骑射努尔哈赤有优势,作为一个配合军种作战还是可以的,但是要完胜日军还是洗洗睡吧。我们一直认为古代战争是冷兵器战争,实际上并非都如此。万历朝鲜之役基本上以冷热兵器混用,热兵器为主,战争的第一阶段,朝鲜之所以节节败退,除了很久没有打过仗,疏于战阵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在热兵器上吃亏了,朝鲜最

  • 明神宗为什么出兵帮助朝鲜打日本?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日本如果占领朝鲜相当于向中国头上插了一把刀。日本会以朝鲜当跳板要中国命。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近代史上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占直接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战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随即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此后南北两地分别成立了大

  • 假设万历年明军不出兵救助朝鲜,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来分享。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但既然有这样的问题,麻花就来分享下我的个人观点。我们先来看下战争的背景万历朝鲜战争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由于国内武士阶级的力量过于壮大,同时日本的土地完全不够分封,使得当时的日本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这也是日本为什么一旦稍微强大一点就要对外扩张的根本

  • 明末清初,中国处于动乱时代那日本、朝鲜等邻国是和平的吗,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明末清初是个很长的概念。明末成化三年(1467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当年为日本应仁元年),自那以后日本全境陷入漫长的战国时代,上至幕府下至诸侯都难以安位,幕府被推翻、将军被杀死,诸侯之间血战不已,“下克上”成为家常便饭,而在民间,各种各样的“一揆”(暴乱)也因为社会矛盾激化而层出不穷,可以说,这是一

  • 古代朝鲜为什么一直被日本侵略,而不被游牧民族侵略?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与朝鲜地图古代朝鲜既受游牧民族侵略,也受日本侵略。13世纪,高丽王朝政治腐败,武备废弛。12311295年,蒙古6次攻略朝鲜。高丽王朝不积极组织军民进行抵抗,却宁愿屈辱投降,接受蒙古监督国政,1368年,中原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但是,高丽王室仍然死心塌地地依附于元朝的残余势力,并且派兵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