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有些哭笑不得。10W军队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什么概念?当时明朝全国人口不过6000W+,除却一半女性,男性人口3000W。在男性人口中再除去三分之一的老幼,壮年男性不过2000W。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国家,这2000W壮年男性就是当时明朝的主要生产力了。万历三大征几乎同时发生,假设以各抽调10W军队计,当时明朝约有30W+的青壮在从军作战。这意味着当时明朝约每70个青壮男子中就有一个被派往前线。而且,这70个青壮男子中还有不事生产也不服劳役的秀才举人这类功名在身人士。在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古代中国,1.5%左右的青壮男子被派往前线已经是个很大的负担,这还不包括被征调的民夫劳役。还有重要一点,古代没有高速公路铁路这些,也没有汽车轮船飞机,更没有电话电报和网络。10W军队的动员、集合、组织、行军、驻扎到战斗指挥都是很大的工作,后勤保障就更不用说。10W军队就是10W甲兵刃,还得不断有消耗补充。当时可没有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企业。真不要被演艺里的动辄几十上百万军队的大战唬住了,小说总是要夸张的。以古代中国的军队编制,伍长、什长、营长、游击、参将、将军、元帅(不同朝代称呼不同,但编制大体相当)这些官职来看,能统兵过万的都是元帅一级,这已经是属于前线指挥的最高官职,再往上就是“都督”这种战区司令级别的官职。古代中国双方各投入数十万人马的大战有,一般人数二十万左右居多,再多也负担不起了,且主要发生在动员举国之力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补充几句: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职业军人制度,说起来几十万大军其实就是几十万临时编凑的农民。“魏武卒”算是职业军人的雏形,不过最后也因魏国不堪兵粮兵饷的重负而消散。隋唐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都是想就地解决兵粮兵饷问题,却也导致了这两朝兵员的战斗力逐代降低。
说明朝不重视这场战役的,纯粹是被当年明月忽悠了。从阵容上来讲,明朝其实是十分重视这次战役的。第一次李如松入朝虽然只带了4万人,但都是北方边军和南方军队的精锐,其中配备的将领,如李如松,查大受等。
第二次入朝则派出了7万人,也多是精锐,而且配备了麻贵、杜松这样的名将。
这一时期的万历其他而征,如征伐宁夏的蒙古人和镇压土司杨应龙,派出的部队最多也就10万人,而且其部队质量还不如与日军作战的阵容,因此,说明朝不重视这场战役完全没道理。万历三大征花光了张居正改革留下的积蓄,对明朝的国力损伤十分之大。直接导致明朝在之后与后金的战争中处于下风。
而至于援朝战争本身,史学界并不认为这场战役明朝表现的有多好,作为一个国力远强于日本的大国强国,派出了全国一半的精锐,却依然无法势如破竹,反而停停打打了6年,最后还是因为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才撤走。打的如此拖拉,绝对算不上好。而且朝鲜本身的力量在这场战争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李舜臣的海军击败日本海军,断绝了日本陆军的后勤补给,直接导致了日本陆军的被动,而朝鲜义军也牵制了大批日军主力,给了明军很大的配合作用。
明朝或许打赢了,但却是一场皮洛士的胜利,对于明朝来讲,依然是得不偿失,是战略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