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070 更新时间:2024/1/23 16:53:55

我的老家是河北沧州的。记忆中“打更人”都说是打更(读音:经)的。

在我的记忆里,临近解放时,村里有一孤寡老人,每年入冬后都要为全村打更。村里人给他点粮食,即是工钱也有救济的意思。解放初期有民兵巡逻,打更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更人的工具是“梆子”和“提灯”。“梆子”和走街卖豆腐的差不多。“提灯”俗称“气死风”,是煤油灯上面带玻璃罩的一种灯。过去船家夜间经挂在桅杆上,又叫桅灯。

打更是为了报时辰,但是在农村,更多是防火防盗。因为冬天农民没什么事干,时间观念不强。倒是场院储存的烧柴和喂牲口的饲草最怕失火。打更人的梆子声响,对小偷也是警钟。

有人问一更是多少时间,大概是两小时。晚8~10点为一更;10~12点为二更;12~2点为三更,三更最活跃,拧门撬锁的,翻墙偷情的都在三更。

秦汉时期巫蛊之术盛行,汉代虽曾一度明令禁止,但这种害人之术仍时有发生。一般认为,打更这个行业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打更最早的时候其功能并不是为了防火、防盗兼报时。

那时的打更只有社会地位崇高的巫师才能行使,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驱鬼。打更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而打更所用的竹梆子和锣,最初就是进行驱鬼仪式所使用的工具之一,打更行业在古代是真实存在的。

从巫术发展至职业“打更”的演变过程有一种观点认为,打更并非从巫术中的驱鬼直接一步演变成一种报时的职业,二者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或两个的过渡过程。同时,打更能在日后成为一种职业,更多的应该是与古代战事频繁时期有所关联。

特别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诸侯割据,敌对的双方为防止对方入侵或在夜间实施偷袭行动,特意在军营中安置“更夫”在夜间巡视,当发现敌情时能够第一时间提前作出警示。因此,这时的打更只能是作为一种预警的方式而存在。

从军营中走出来的打更,是先走民间还是皇宫?这在历史上并无具体明确的记载。但若从古代城市中的“更夫”的工作活动范围,即能够在夜间游走于大街小巷报时来看,至少这个职业在城市中是由官方统一管理的。

如果打更这一职业可以任由民间安排的话,各家均可聘请更夫,一到夜间穿戴各种样式各异服装、道具的“更夫”出现时,那么整个城市夜间都将乱套。因此,城市中的打更职业必定是由官方统一设置和管理。

打更职业与古代的两种制度有关一、宵禁制度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宵禁制度”。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秦汉时期已有“司寤氏”一职,“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将军列传》等更有明确的事例。如《三国志魏书》“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到了唐代,对于宵禁更为严厉。除了《唐律》还有专门的《宫卫令》对于宵禁及打更的程序都作出具体规定。据《唐书百官志》记载:“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五更二点,鼓自内发,坊市门皆。”

这显然是指非战时的宵禁,主要以防盗和防火及城市夜间管理为主,而“五更二点”说明打更是与宵禁制度融合在一起的。而当出现灾荒或战争时,打更的作用相对更为明显。一是在灾民涌入城市时;二是对外敌入侵时提前作出相应的警示。

二、上朝制度

古代的上班时间要比现代的要早,鸡鸣即起准备上班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凡在中央机关上班的官员,必须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朝会,即“上朝”,亦称“朝参”。且有大朝、常朝之分。

历代上朝的时间各有不同,但程序与礼仪等大致相当。皇宫里设置打更的更夫,主要是为宫中提供准确时间,同时也有提醒皇帝临朝亲政的作用。五代以后,一般是皇帝先与宰相、首辅等重臣在内殿先行商议开会,会后再由宰相带领百官在殿廷行礼。这样一来,对于时间的把握要求更高。

打更这一古老的行业在清末已是日渐式微钟表是在1600年的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的。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写道,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钟表在社会上的逐渐普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打更行业已日渐式微,这时的打更职业就如同“夕阳行业”,再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结语: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旧有的行业被淘汰或替代是历史必然。至于打更行业的更次、梆声或口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均属于职业程序,历朝历代大抵相同。

而报酬高不高、有没有恢复的可能?按理说在皇宫里报酬应该比地方上要高,而在要求上也会更为严格;恢复打更这一职业基本没有可能。如今人们也只能在一些影视作品,或旅游景区内才能再觅其踪影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战争会留下大量士兵尸体,人们是如何处理战场的呢?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很简单,掩埋啊。古代战争的尸体,无论是敌我还是当地老百姓,都会尽快掩埋。只要真正去过战场的人,都知道有个名词叫做战场的味道。其实,这种味道就是尸体臭味混合其他气味形成。全世界,只有战场才有这种味道。抗战中,新兵一进入阵地就闻到这股浓烈的味道,不说恶心要吐,也是食欲全无,头三天根本

  • 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最难的战役是哪场?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万里长征,绝对是历史上打的最难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那时候的红军的力量还很弱小,也就是几万人,而国民党反动派动用了几十万人,对红军进行了围追堵截。红军被迫只能选择去罕无人迹的西部,另寻出路。要知道今天的西藏,青海,贵州等偏远地区,还有很多无人区,就不要说当时红军长征的时

  • 如何评价壬辰朝鲜战争中明朝、朝鲜和日本的海军水平?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当时明朝海军是世界强国,离不开明朝对海军的重视与培养,击败过西班牙、荷兰、将日本海军揍哭,在世界同时代中没有那个国家可以做到。强大之中必须有先进的战术和武器,这是离不开高大威猛的福船,福船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叫军舰,我们称它为福船,福船好比如城池那么宽大,吃水4米深,只适合大海航行,人力驱动不了,必须

  • 为何万历援朝战争中强大的明朝只能派出不到10万的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有些哭笑不得。10W军队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什么概念?当时明朝全国人口不过6000W+,除却一半女性,男性人口3000W。在男性人口中再除去三分之一的老幼,壮年男性不过2000W。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国家,这2000W壮年男性就是当时明朝的主要生产力了。万历三大征几乎同时发生,假设以

  • 烽火狼烟,中国古人如何利用光速传讯?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寻觅烽火台在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马拉松长跑、驿站传递、信鸽传递、快马传递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在短时间内传递,特别是传递军事情报,则耽误军国大事。古时候,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即使风大,也是狼烟滚滚,在白

  • 古代打仗如果受伤骨折了怎么治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汉字的“疾'字中有“矢”,“矢”就是箭镞,可见古代的医学起源就与战争关系密切,古代军队是以肉搏战斗为主,每次战斗之后除了阵亡的士兵之外还会有大量士兵受伤,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兵器种类的日益增多和杀伤力日益增大,战争中伤病员日益大量涌现,一场战役下来会有几万几万的伤兵,就算到了现代,救治伤兵都是一

  • 如果万历帝调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入朝参加抗倭战争,能否完胜日本军?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论实战能力,虽然骑射努尔哈赤有优势,作为一个配合军种作战还是可以的,但是要完胜日军还是洗洗睡吧。我们一直认为古代战争是冷兵器战争,实际上并非都如此。万历朝鲜之役基本上以冷热兵器混用,热兵器为主,战争的第一阶段,朝鲜之所以节节败退,除了很久没有打过仗,疏于战阵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在热兵器上吃亏了,朝鲜最

  • 明神宗为什么出兵帮助朝鲜打日本?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日本如果占领朝鲜相当于向中国头上插了一把刀。日本会以朝鲜当跳板要中国命。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近代史上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占直接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战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随即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此后南北两地分别成立了大

  • 假设万历年明军不出兵救助朝鲜,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好,我是麻花,我来分享。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但既然有这样的问题,麻花就来分享下我的个人观点。我们先来看下战争的背景万历朝鲜战争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由于国内武士阶级的力量过于壮大,同时日本的土地完全不够分封,使得当时的日本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这也是日本为什么一旦稍微强大一点就要对外扩张的根本

  • 明末清初,中国处于动乱时代那日本、朝鲜等邻国是和平的吗,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明末清初是个很长的概念。明末成化三年(1467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当年为日本应仁元年),自那以后日本全境陷入漫长的战国时代,上至幕府下至诸侯都难以安位,幕府被推翻、将军被杀死,诸侯之间血战不已,“下克上”成为家常便饭,而在民间,各种各样的“一揆”(暴乱)也因为社会矛盾激化而层出不穷,可以说,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