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河北沧州的。记忆中“打更人”都说是打更(读音:经)的。
在我的记忆里,临近解放时,村里有一孤寡老人,每年入冬后都要为全村打更。村里人给他点粮食,即是工钱也有救济的意思。解放初期有民兵巡逻,打更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更人的工具是“梆子”和“提灯”。“梆子”和走街卖豆腐的差不多。“提灯”俗称“气死风”,是煤油灯上面带玻璃罩的一种灯。过去船家夜间经常挂在桅杆上,又叫桅灯。
打更是为了报时辰,但是在农村,更多是防火防盗。因为冬天农民没什么事干,时间观念不强。倒是场院储存的烧柴和喂牲口的饲草最怕失火。打更人的梆子声响,对小偷也是警钟。
有人问一更是多少时间,大概是两小时。晚8~10点为一更;10~12点为二更;12~2点为三更,三更最活跃,拧门撬锁的,翻墙偷情的都在三更。
秦汉时期巫蛊之术盛行,汉代虽曾一度明令禁止,但这种害人之术仍时有发生。一般认为,打更这个行业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打更最早的时候其功能并不是为了防火、防盗兼报时。
那时的打更只有社会地位崇高的巫师才能行使,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驱鬼。打更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而打更所用的竹梆子和锣,最初就是进行驱鬼仪式所使用的工具之一,打更行业在古代是真实存在的。
从巫术发展至职业“打更”的演变过程有一种观点认为,打更并非从巫术中的驱鬼直接一步演变成一种报时的职业,二者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或两个的过渡过程。同时,打更能在日后成为一种职业,更多的应该是与古代战事频繁时期有所关联。
特别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诸侯割据,敌对的双方为防止对方入侵或在夜间实施偷袭行动,特意在军营中安置“更夫”在夜间巡视,当发现敌情时能够第一时间提前作出警示。因此,这时的打更只能是作为一种预警的方式而存在。
从军营中走出来的打更,是先走向民间还是皇宫?这在历史上并无具体明确的记载。但若从古代城市中的“更夫”的工作活动范围,即能够在夜间游走于大街小巷报时来看,至少这个职业在城市中是由官方统一管理的。
如果打更这一职业可以任由民间安排的话,各家均可聘请更夫,一到夜间穿戴各种样式各异服装、道具的“更夫”出现时,那么整个城市夜间都将乱套。因此,城市中的打更职业必定是由官方统一设置和管理。
打更职业与古代的两种制度有关一、宵禁制度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宵禁制度”。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秦汉时期已有“司寤氏”一职,“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而《史记秦始皇本纪》、《李将军列传》等更有明确的事例。如《三国志魏书》“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到了唐代,对于宵禁更为严厉。除了《唐律》还有专门的《宫卫令》对于宵禁及打更的程序都作出具体规定。据《唐书百官志》记载:“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五更二点,鼓自内发,坊市门皆启。”
这显然是指非战时的宵禁,主要以防盗和防火及城市夜间管理为主,而“五更二点”说明打更是与宵禁制度融合在一起的。而当出现灾荒或战争时,打更的作用相对更为明显。一是在灾民涌入城市时;二是对外敌入侵时提前作出相应的警示。
二、上朝制度
古代的上班时间要比现代的要早,鸡鸣即起准备上班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凡在中央机关上班的官员,必须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朝会,即“上朝”,亦称“朝参”。且有大朝、常朝之分。
历代上朝的时间各有不同,但程序与礼仪等大致相当。皇宫里设置打更的更夫,主要是为宫中提供准确时间,同时也有提醒皇帝临朝亲政的作用。五代以后,一般是皇帝先与宰相、首辅等重臣在内殿先行商议开会,会后再由宰相带领百官在殿廷行礼。这样一来,对于时间的把握要求更高。
打更这一古老的行业在清末已是日渐式微钟表是在1600年的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的。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写道,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钟表在社会上的逐渐普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打更行业已日渐式微,这时的打更职业就如同“夕阳行业”,再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结语: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旧有的行业被淘汰或替代是历史必然。至于打更行业的更次、梆声或口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均属于职业程序,历朝历代大抵相同。
而报酬高不高、有没有恢复的可能?按理说在皇宫里报酬应该比地方上要高,而在要求上也会更为严格;恢复打更这一职业基本没有可能。如今人们也只能在一些影视作品,或旅游景区内才能再觅其踪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