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宋夏战争总共爆发了几次? 辽夏战争辽国损失兵力 辽夏战争谁赢了

宋夏战争总共爆发了几次? 辽夏战争辽国损失兵力 辽夏战争谁赢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757 更新时间:2023/12/20 15:49:31

辽夏战争指的是北宋时期,辽王朝与西北地区西夏王朝之间的战争。

辽夏第一次战争

背景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史称“镇戎三败”。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货币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出现矛盾等各种主观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廷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事、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这时候辽国皇帝辽兴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见宋朝在宋夏之间的不利地位,于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正月,辽一面在边界重兵压境,一面派遗南院宣徽使萧英和翰林学士刘六符与北宋交涉,提出府将原辽的藩属北汉的领土及关南十县地(此地之前被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幽云的时候收回,后被北宋继承)归还,只有如此,才能“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计”。宋辽两国经过反复教力之后,辽国放弃关南十地,宋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增加岁币十万两、绢十万匹,并且约束西夏尽快与宋朝讲和。

早前时候,辽国为了用西夏来制约北宋,以兴平公主下嫁李元昊联姻,以元昊为驸马都尉。但夫妻二人关系一直不睦,后来,兴平公主病重,元昊对公主不闻不问,公主忧郁而死。辽兴宗因元昊此前遣使朝贡时候未告知公主病情,直到得到公主病逝的消息后,辽于是遣使者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手持诏书去西夏诘问,岂料遭到了元昊的羞辱,引起辽兴宗的不满。所以辽国在得到宋增加岁币的承诺后要求西夏尽快与宋朝议和。而原来的计划是西夏本与辽国约相左右以困宋朝,辽以南地十地来制约宋朝,当宋辽两国媾和之后。西夏怨辽国背约,李元昊故对辽国多次出言不逊。当看到辽国坐受所益岁币,于是有隙。就在辽夏边境地区挑衅,还策动辽境内的党项部落叛逃。辽兴宗派遣使者去诘问,元昊态度傲慢说道:“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边。又曰:‘请戢所管部落,所贵不失两朝欢好。宗真既以强盛夸于‘中国,深耻之。”1044年5月,辽西南面招讨都监罗汉奴率军讨伐叛辽的党项部落,敲山震虎,以警告西夏。西夏不甘示弱,出兵还击大败辽兵,契丹招讨使萧普达、四捷军详稳张佛奴等将领战死。辽兴宗大怒,征招诸路兵马会与西南的辽夏边境,决定亲征西夏,同时派遣使者通告宋朝阻止宋夏和议。而宋朝因为在与西夏议和的时候讨价还价处于不利地位时候,正好获得辽夏开战的机会,于是趁机提高筹码。但宋既不想失去同西夏议和的机会,又不愿意得罪辽国,就拖着不管,以西夏誓表“言辞不顺”为由,于是扣留西夏使者,坐山观虎斗。

西夏看到辽国的动作之后,于是紧急派遣使者与辽国通好,向辽兴宗发出求和的信号。而已经决定亲征的辽兴宗不肯这样打道回府,召见夏使的时候以“纳叛背盟”之罪,于是也扣留西夏使者。挥军进入西屯宁仁、静寇两镇,欲等到天寒黄河结冰之时踏河而过,进入西夏唐隆镇内劫掠户口、牛羊、财物。西夏此时也在派兵沿着黄河严加守备,并且派出使者出使宋朝,答应宋朝条件。

战争过程

1044年(北宋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十月。辽兴宗亲率骑兵十万,出金肃城;遣皇太弟、天齐王耶律重元为马步军大元帅,率骑兵七千出南路;北院枢密使、韩国王萧惠将兵六万出北路;东路留守、赵王萧孝友率师为后应。而西夏与辽国仅隔一条黄河,向无城堡可守。辽军兵分三路渡河,长驱直入四百里,无一路上没有西夏军阻挡。于是进入得胜寺南壁。西夏派遣党项谍者出觇敌,契丹获之,射鬼箭。遂以左厢兵潜屯贺兰山北。萧惠遣殿前副检点萧迭里得、护卫经宿直古迭纵兵冲击,西夏军以打宋军的模式与辽军对抗,元昊亲率亲兵掩击辽军,将辽军重重围住,但辽军的野战能力比宋军好。辽将迭里得奋勇力斗,左右驰射,跃马直击中坚,夏众不能当,大溃而退。

西夏军大败之后,李元昊退到贺兰山中,见辽军势盛,就上表请和。辽兴宗派遣右夷离堇萧滴冽试探真伪,滴冽为陈祸福,李元昊请求辽军退师十里,以便自己收回叛逃辽国的党项,进献方物。于是辽兴宗命北院枢密副使萧革迓之,进军次于河曲,元昊亲率党项诸部待罪,辽兴宗命北院枢密副使萧革诘问元昊以“纳叛背盟”之故,并且赐之酒,许以自新。但是这时萧惠等人认为西夏人狼子野心,于是说道:“夏人忘奕世恩,萌奸计,今车驾亲临,大军并集,天诱其衷,使彼来迎,天与不图,后悔何及!”辽兴宗犹豫未决。元昊知道自己处境艰难,于是主动退兵三十里等待辽兴宗的最终决定。等到辽军前进的时候,西夏军连续后退三次,总计百里。每一次后撤都实施焦土政策,使得辽军深入夏境没有后勤补给。看到此时辽兴宗同意西夏的求和,而此时元昊又拖延数日,估计辽军粮草将尽,人困马乏的时候,突袭辽军大营,显然辽军已经做好准备。辽军主将萧惠督数路兵掩击,杀数千人。夏军溃败,萧惠亲率先锋随后追击,有命右翼军迅速包抄西夏军后路。元昊只率以千余残兵败将突围而出,辽军紧追不舍,眼看李元昊就要被活捉,这时候忽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沙尘暴来临,辽军士兵被眯住眼睛,自乱阵脚。夏军趁势反攻,辽军大败,自相踩踏者不可胜计。夏军趁乱攻打辽兴宗的南壁大营,辽军再败,全线崩溃,辽兴宗单骑突出重围,其御用的器服,车骑都被西夏军俘获。夏军又攻入萧孝友寨,执鹘突姑驸马萧胡睹及近臣数十人。

元昊击败辽军之后。见好就收,一面乘胜遣使向辽求和,一面又向宋朝契丹献俘,宋朝对元昊的心理洞察秋毫,故对其上表的对策是:仅受其上表而却其献俘。辽兴宗新败之余,只得接受西夏的求和,西夏放还所俘虏的萧胡睹等辽将,辽也放还被扣留的西夏使者。史书上记载西夏俘虏敌国军队就实施劓刑(割鼻子)示辱,故辽国中每以无鼻子为诟诮。

评价

此战斗辽军先胜后败,根本原因在于轻敌。辽兴宗虽然无奈接受西夏的求和,但并没有付出一文钱的“岁币”,而元昊虽然乘胜求和却并未由此拒绝向辽国“称臣”。而辽夏第一次战争又促使宋夏和议的加速签订。至此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形势形成。

《西夏书事》评价:“曩霄之事契丹,虽世为甥舅,乌足得其志哉!兴、灵负远,纳叛侵疆,乘隙辄动,贡使方至,事变随生,问罪兴师,自将亲征,胜则无奇,败则有悔。昔赵咨对魏主曰:“大国有征伐之师,小国有备御之固。亶其然乎。”

辽夏第二次战争

背景

李元昊在签订宋夏和议后开始独行专制、日益骄淫并且贪好女色。后宫之乱引来贵族卫慕氏的叛变(1034年)。又中种世衡的反间计而错杀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并且迷恋迎娶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生李谅祚。太子李宁令哥与夏景宗因废母(野利皇后)夺妻(没移皇后)之仇,被没藏氏的弟弟没藏讹庞教唆刺杀夏景宗。夏景宗死后没藏讹庞杀太子,立两岁的李谅祚继位,即夏毅宗。西夏的大权掌握在其母没藏氏和其舅没藏讹庞的手里。没藏讹庞分别遣使到宋辽两国告知元昊“不幸”,新君继位。而趁着上次大败之后的辽国君臣一直在寻找“思雪前耻”的机会,于是趁着西夏“新君幼弱,强臣用事”之良机,兴师复仇,而拒绝对李谅祚的册封,并且扣留了西夏使者。

战争过程

1049年(宋皇祐元年,辽重熙十八年)初,辽兴宗又一次会集逐路兵马命北面枢密使萧惠统领出征,同时也派遣使者去宋朝告知宋不要支援西夏,宋的态度和上次一样,坐山观虎斗。

七月,辽兴宗下诏亲征,以天齐王耶律重元、北院大王耶律仁先为前锋,韩国王萧惠为河南道行军都统,赵王萧孝友、汉王贴不为副都统之,率兵渡过黄河攻入西夏的唐隆镇,西夏地方官吏纷纷撤走。同时以耶律敌鲁古为北道行军都统,率阻卜诸部军由北郡直趋凉州,突入西夏右厢地区。辽兴宗亲率中路军,以皇太弟耶律重元北院大王耶律仁先为前锋,随后跟进接应。

九月,萧惠率领辽南路军沿着黄河推进,声势浩大,战舰粮艘,绵亘数百里。但是萧惠此人十分轻敌,不设戒备,侦候不远,铠甲悉载车上,军士不得乘马,诸将请求严设戒备一方不测,萧惠傲慢地说:“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数日不立营栅,没藏讹庞知其不备,遣兵从高坡冲下突击,辽军来不及披甲迎战,西夏军万箭齐发,辽军士卒死伤惨重,萧惠几乎不得脱身。十月,辽北道行军都统耶律敌鲁古率阻卜诸部军,由北路趋凉州,至贺兰山,没藏讹庞以三千骑扼险拒战,辽乌古敌烈部详隐萧慈氏奴、南克耶律斡里等阵亡,耶鲁敌鲁古大呼奋击,夏兵败溃,李谅祚母亲没移氏及官僚、家属皆被辽军俘虏。

次年年初(1050年),没藏讹庞派人将所俘虏的辽军士兵献给宋朝,宋朝岂肯上当,命令边境将领拒绝接受。

二月,西夏军侵入辽国,围住金肃城,被辽国南面林牙耶律高家奴、西南面招讨使耶律仆里笃击败。西夏大将猥货、乙灵纪等阵亡,洼普中创逃走。

三月,战于三角川,复败。欲偷袭辽国威塞堡的夏国士兵反遭到辽都检点萧迭里得率领轻兵袭击,斩候者八人,夏军诸将不及备,迎战,大败,讹都被擒,失辎重器械无数。辽兴宗命西南面招讨使萧蒲奴、北院大王耶律宜新、林牙萧撒末率师伐夏,以行宫都部署别古得监战,北院同知枢密使萧革按军边城为声援,蒲奴等入境围兴州四面,纵兵大掠。五月,辽军深入西夏境内,四面围攻西夏都城兴庆府,纵兵大掠。没藏讹庞不敢战,令诸城坚壁拒之。西夏将军洼普投降辽国,开始的时候,洼普因为围攻金肃城兵败,没藏讹庞欲诛之,但是因为辽军入侵,于是没藏氏将其在贺兰山练兵以责后效,后来辽军侵入贺兰山的时候夏军惧怕辽军而投降辽国。

六月,辽军攻破摊粮城,此城在贺兰山西北,是西夏的“国中储粮处”。辽兵攻破之,尽发廪积而还。

秋九月,没藏讹庞不甘心兵败,发兵侵入辽国边境,被辽将军耶律敌鲁古遣六院军将海里等击败。当时,夏国主少国疑,战而幸胜,即当服罪请和,息民保境,以图自全。计不出此,致国母被掳,城邑濒危,亦为不善变矣。乃犹收合烬余,狡焉思逞,直自困而已,于契丹乎何损?两书“侵”、书“败”,讥其不知量也。

十月,没藏讹庞深感力量不足,于是开始上表岂和,被辽兴宗拒绝。

十二月,没藏讹庞又一次上表求和,辽兴宗还是不答应。

1051年(皇祐三年、辽重熙二十年)四月,辽来索取原来叛逃西夏的部族。当初李元昊的时候纳党项降户数千。河曲之役,请率诸部待罪。后因战胜,不遣。至是辽遣北院都监萧友括来索,没藏氏不与。没藏氏既留降户不遣,萧友括还,恐契丹诘责,奉表乞代党项权献马、驼、牛、羊等物,辽主许之。

辽兴宗因为数次攻打西夏胜负互见,损失不小,却一时难以彻底击败西夏,也同意了西夏的议和,双方各守原来疆界,但是辽国占领西夏的唐隆镇就不还给西夏了。史载:唐隆藩屏夏州,为东北重镇,自经契丹残破,族帐逃亡,契丹以地介河西,不置戍守。没藏氏思经复其地,遣使请之,辽兴宗不许。

九月,西夏进降表于辽国,但辽却以“表不如式”,派遣南面林牙高家奴持诏谕意。

次年(1052年)正月,西夏派遣使者去辽国进贡,辽兴宗以谅祚降非诚心,谕使者曰:“尔主若念国威,不忘姻好,当心怀恭顺,不在贡献勤怠间也。”却其物不受。秋七月,请婚于辽。辽兴宗以没藏氏反复,不许。冬十月,进誓表于辽。没藏氏遣使上誓表,并请誓诏。辽兴宗赐以车服,而不许誓诏。直到辽兴宗去世,辽夏两国一直没有冰释前嫌。

结果

1055年辽道宗继位之后,积极改变对外关系,辽夏关系开始改善。而在1058年,李谅祚12岁,开始参与国政。没藏讹庞又借故杀害了谅祚的亲信高怀正、毛惟昌。五年,没藏讹庞父子阴谋杀害谅祚,谅祚因与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私通,因而获此消息,随即派大将漫咩擒杀讹庞父子及其家属,又杀没藏后,立梁氏为后,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李谅祚亲政之后也积极改善辽夏关系,至此,知道辽国灭亡辽夏关系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波折。

评价

《西夏书事》评价:“契丹以谅祚幼弱,强臣用事,常置重兵诸边,戒饬封堠。没藏氏遣近臣吃多已贡物契丹,乞弛守备。契丹主使萧友括慰谕之。”

标签: 宋夏战争

更多文章

  • 宋辽战争爆发的背景介绍 宋辽战争伤亡 宋辽战争最后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辽战争

    宋辽战争,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背景五代后唐清泰末,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朝攫取了幽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之地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后周建国初,辽又扶植北汉政

  •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都参加过哪些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

    陆逊在夷陵之战前,曾这样分析刘备:“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备的军旅生涯中,败多胜少。确实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打不过的败仗真的不在少数刘备在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正是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打过黄巾军;打过张举、张纯领导的幽州起义军;甚至还参加过讨伐董卓的

  • 宋灭后蜀之战时间及历史背景介绍 宋灭后蜀之战示意图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后蜀

    宋灭后蜀之战是北宋统一战争中,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王全斌与副都部署刘廷让等分率军两路合击,攻灭后蜀的作战,发生在乾德二年至三年(公元964-965年)。战役背景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北宋平定荆湖一带,基本切断了蜀朝与中原地区其他各国的联系。而此时的蜀朝君主孟昶,在一心想要立功来给自己树立威信的

  • 宋灭南汉之战时间及历史背景介绍 宋灭南汉之战示意图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南汉

    宋灭南汉之战,北宋开宝三年(970年)九月至四年二月,在北宋统一战争北宋统一战争中,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潘美等率军入岭南(即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境,攻灭南汉的作战。战争背景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调任时任泰州团练使的潘美前往潭州担任防御使。南汉屡次派兵袭扰桂阳及江华等地,潘美成

  • 采石之战时间及历史背景介绍 采石之战示意图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发生于北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对阵双方为北宋和南唐,爆发于开宝七年闰十月,结束于当年十一月。最后以宋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金完颜亮伐宋的主攻目标,是经淮南,渡长江,直取浙江临安,灭亡南宋,一统天下。为此,宋军主将刘锜自江南渡江抵达扬州以后,即采取守淮防江之部署:自驻扬州,兼守淮东,

  • 小田原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小田原之战兵力部署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小田原之战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把矛头转向关东地方的强大势力北条氏,双方发生的战争被称为小田原之战。氏康至氏政时代战国时代新兴大名北条氏康进军武藏国,在河越夜战中驱逐上杉宪政与足利晴氏,随后与甲斐国武田信玄、骏河国今川义元完成甲相骏三国同盟出兵全面占领关东地区并与当时继承关东管领一职的上杉谦信对峙。这时武田

  • 日本战国时期关原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原之战

    关原之战(日语:関ヶ原の戦い、大日本帝国陆军参谋部出版书籍使用關原之役)是日本广义的战国时代末期或安土桃山时代发生于美浓国关原地区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为德川家康领下的东军以及石田三成等组成的西军。关原之战爆发于1600年,是发生在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以德川家康为首的&ldquo

  • 契丹灭后晋之战时间及历史背景介绍 契丹灭后晋之战示意图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契丹

    契丹灭后晋之战,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7年),契丹军数次南下,攻灭后晋的战争。起因后梁灭亡之后,沙陀人李存勗建立后唐。到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成为河东节度使。后来李从珂对石敬瑭起疑心,石敬瑭也暗谋自保。李从珂后来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

  • 高平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高平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北汉入侵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称帝,史称周

  • 后周攻后蜀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后周攻后蜀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后周,后蜀

    后周攻后蜀之战,是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5月发动的一场针对后蜀的战役,该战役的目的是攻取后蜀所占据的陕西领土。战役持续数月,在开始阶段后周方面几乎没有进展,直到956年1月才最终攻陷凤州,后周获得胜利。战役背景高平之战过后,后周世宗开始有了统一中国的想法。955年3月,秦州部分民众赶到大梁,上书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