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章佳·阿桂:乾隆时期最厉害的武将 巨贪和珅的真正对手 最终以八十高龄得以善终

章佳·阿桂:乾隆时期最厉害的武将 巨贪和珅的真正对手 最终以八十高龄得以善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08 更新时间:2024/2/23 3:03:47

章佳·阿桂是清朝名将,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阿桂不仅是著名的统帅,而且是一代名臣。他经常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勤慎善断,处理问题细致周到。

阿桂,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功勋卓著被抬旗至“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其父阿克敦,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是当时满洲大臣中为数不多的博学之士。阿克敦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经担任过侍讲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两广总督、广州将军,兵、礼、刑等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要职。阿克敦为人刚直不阿,为官政绩显著,可谓朝廷的栋梁之才。

从阿克敦担任的这一系列官职就可以看出,阿桂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名门之后”。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阿桂没有像其他公子哥那样不务正业,而是用功读书,早早就考中了举人,步入仕途。阿克敦对其家教甚严,即便是做官之后,也严格教育儿子。《清史稿·阿克敦》传就记载了阿克敦教子的一个故事。阿克敦在刑部工作了十余年,史书称赞他主持司法工作“平恕易简,未尝有所瞻顾”。

有一天,阿克敦问阿桂:“如果有一天朝廷让你担任司法官员,你该如何断案审判呢?”阿桂回答道:“我审判一定会严格依法进行,罪行相当,有一分罪就治一分法,有十分罪就治十分法。”在今天看来,阿桂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阿克敦听了儿子的回答后却极为生气,索来棍杖要对阿桂施以家法。阿桂感到非常惶恐,连忙求教。阿克敦说:“像你那样执法,天下就没一个好人了!犯了十分的罪恶,治他五六分法,犯人就已经不堪其刑了,哪能穷尽用刑呢?况且,一分罪还值得治吗?”

中国古代刑法森严,雍正、乾隆两朝又是清代用法极为严厉的时期,实际用刑往往重于法律规定。阿克敦能够做到用法平恕易简,十分难能可贵,客观上有助于司法审判工作。所以,关于阿克敦的回答,应当正确去理解。多年以后,朝廷果然让阿桂到刑部工作,阿桂屡屡用这个故事告诫同僚、下属。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阿桂从小受到了非常好的家教,而且深受其父亲影响,博学多识、刚直不阿。这对于其日后出将入相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阿桂才兼将相,其军事生涯的辉煌起步于对准噶尔部的作战。乾隆年间,西域准噶尔部给边疆造成极大威胁,破坏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清军与之进行了长时期的拉锯战,阿桂就是当时西线清军的重要将领之一。从乾隆二十年开始,他在乌里雅苏台负责管理公文、筹措粮草等后勤事务。他将这些烦琐但又十分重要的事情办理得井井有条,深得上司及乾隆皇帝的赏识。

乾隆二十四年,新疆天山南路的霍集占兄弟反叛朝廷,阿桂作为副将参与平叛军事行动。在阿勒楚尔地区,两军展开激战。交战正酣时,阿桂巧妙地率领一支小部队迂回到敌军侧翼进行冲击,打乱了敌军的部署,清军大获全胜。最终,他和其他将领一起平定了这场叛乱。

中国古代对于远离中原的边疆地区并没有严格的疆域概念,往往是国家强盛可以支撑得起大军驻守便守之,不能便弃之。新疆平定后,如何镇守这片领土成为乾隆君臣的一大难题。当时,许多大臣都认为新疆远离中原,沙漠纵横,是不毛之地。且大战之后人烟稀少,牲畜凋敝,难以养兵。一时间,效法前人弃守的议论纷起。

阿桂则不然,他上疏力主在新疆屯田养兵。他说:“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伊犁河以南海努克等处,水土沃衍,宜屯田。”乾隆帝最终采纳了阿桂的建议。于是,阿桂便带领着各族兵民开始在新疆屯田,当年便大获丰收,满足了大军和百姓的粮食需求,为清政府管辖新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政策至今对我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足可见阿桂之功。

此后,阿桂又参加清朝的一系列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不但作战勇敢,还善于运用智谋。一次作战中,阿桂在傍晚率领几十名骑兵登上山丘侦察敌营。敌军发现有清军后,派出数百名精锐骑兵压了过来。阿桂命令手下全部下马,将战袍解下撕碎挂在树上,然后再上马慢慢走下山岗。敌军远眺山冈,在夕阳下看到山冈上布满清军旗帜,不敢轻举妄动。过了好一阵,才派兵上山侦察,此时阿桂早已返回大营,足见阿桂的足智多谋。

阿桂一生不仅在军事上建功立业,而且还十分具有政治眼光,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前文所述屯田之事便可见其政治眼光。他为人正派,为官清廉,直到去世时所居住的宅邸也非常简陋。礼亲王昭梿曾亲自到他的府邸,见他的房屋十分简陋,都十分感叹阿桂的廉洁。自身清廉的阿桂对于官员的贪污腐败十分痛恨,并且与这些贪官进行坚决斗争,乾隆年间著名的王亶望贪污大案便是阿桂查出。

然而到了乾隆晚年,随着和珅的受宠和崛起,朝政日衰。这时的阿桂也已经步入晚年,他不再横戈立马驰骋边疆,而是留在朝中主持政务。这位刚直不阿的正人君子自然看不惯和珅的所做所为,而为朝廷立下了无数的功勋又足以使他比任何人更有资格来抗衡和珅。事实上,早在和珅尚未达到权力和贪腐巅峰之时,阿桂便开始了与和珅的斗争。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撒尔回民叛乱,乾隆帝命阿桂挂帅出征。当时,阿桂正在河南中牟视察黄河决口的河工,一时间无法及时赶赴军前。这时,乾隆帝又命和珅先行前往监军作战。和珅自负才高,想要在阿桂到来之前就将叛军击败,这样好独享战功。于是,和珅便盲目率兵进攻,遭到叛军激烈抵抗,结果清军损兵折将惨败而归。

这次惨败让手下将士对和珅非常不服。和珅一有想法,众将便提出反对意见。不久,阿桂赶到前线,责问和珅战败的原因。和珅既羞愧又带点挑衅地答道:“都是因为众将过于傲慢,不服从我的调遣,不信您试试?”阿桂说:“谁不听令就斩首!”和珅又问阿桂接下来该如何进兵,阿桂笑而不答,只是让众将明天早上在辕门前集合。

第二天早上,众将准时在辕门外集合。阿桂叫各位将领进帐一一接受命令。阿桂调兵遣将,详细地向每位将领布置军务,众将心悦诚服,回答十分响亮。和珅看到这一切,感到非常羞愧。阿桂部署完毕以后,问和珅:“我没有看到哪位将领不听号令的,尚方宝剑不知道应该杀谁的头呢?”和珅吓得面无血色。阿桂让和珅立刻离开军营,和珅从此对阿桂恨之入骨。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和珅多次想除掉阿桂,但是碍于阿桂功绩太大,是朝廷的顶梁之臣而屡屡不能得手。

后来,乾隆对和珅的宠幸越来越深,他的权势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阿桂虽对和珅不屑一顾,但对于除掉和珅却无能为力。其实,阿桂十分痛恨和珅。阿桂晚年长期留在朝中处理政务,与和珅同为中央大员。尽管他们因为公事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交集,但阿桂却始终与和珅保持距离。

史书记载阿桂从来不与和珅在私下来往,甚至不肯与和珅在同一间屋子里办公,不主动与他说话。上朝、下朝的时候,阿桂一定会与和珅保持数十步的距离。和珅有时候主动找阿桂聊天,试图讨好阿桂,可阿桂始终不正眼瞧他,每次都是随便应付他几句话而已。当时,满朝文武包括皇亲国戚在内,都对和珅谄媚巴结,阿桂的所作所为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嘉庆帝最终除掉了和珅。遗憾的是,尽管阿桂活了八十岁,活到了嘉庆年间,并且嘉庆登基时他还亲手捧着宝册,但他还是没有亲眼看到和珅倒台的那一天。嘉庆二年,阿桂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带着对王朝的忧虑遗恨而终。临死之时,他激励子孙要恪守纲常名节,叹道:“我就要死了,不能再教导你们了。”

阿桂的一生,虽历经康雍乾嘉四朝,但其功业主要成就于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一生笃信“本朝无名臣”的理念,因此在乾隆时期能有大作为的臣子寥寥无几。像阿桂这样能够出将入相、建功绝域并且得以善终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阿桂能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为国家立下不朽的勋业?恐怕豁达的处世态度是其中的奥妙之一。

《啸亭杂录》中记载了阿桂的一则故事。阿桂有一匹御赐好马,有一天突然脱缰而去。仆人非常恐慌,连忙告诉阿桂。当时阿桂正在读书,只是镇静地说了一句“去找吧”,便继续读书。过了一会,马找回来了,仆人又告诉他。他徐徐说了一个“好”字,便又埋头苦读。阿桂之气度,由此可见一斑。这就是阿桂,一代铁骨铮铮的名臣。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五阿哥永琪:清朝最知名的皇子 年仅25岁就去世了 无缘皇位 后代也很出色 他不死或许能拯救清朝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爱新觉罗·永琪是清高宗乾隆帝第五子,自幼聪慧好学,能骑善射,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母族势弱爱新觉罗·永琪,字筠亭,号藤琴居士,乾隆帝第五子,人称“五阿哥”,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称“海氏”“海佳氏”,即《如懿传》中的海兰。

  • 隋末英雄杜伏威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十六岁聚众起义 屡败隋军精锐 降唐不久后暴卒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杜伏威是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虽然杜伏威志向不高,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阻碍了统一的进程,但因江淮义军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隋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为李唐王朝推翻隋朝、消灭诸义军并夺得天下做出了贡献。杜伏威祖辈都是农民,但他生性就不愿意种地,家里穷得丁当响,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

  • 高阳酒徒郦食其:楚汉争霸时期著名的说客 才智超群 最后却落得个被烹杀的下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郦食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郦食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具有才能的谋士,他曾经辅助刘邦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并且为刘邦最后成功地建立汉朝提

  • “装甲兵之父”许光达: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开创的初期有许多著名的大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他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农家,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始终忠诚于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难困苦之中立场坚

  • 宦官张承业:为唐朝守节尽忠的最后一个忠臣 竭尽忠心匡复大唐 最终含恨而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张承业是唐末五代宦官。张承业一生忠于唐朝,曾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与篡唐的朱梁王朝对抗数十年,始终以唐朝的官职自居。最后张承业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以致忧愤得病,最终死于晋阳。大唐天佑十九年,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废弃十多年的年号。早在15年前,大军阀朱温废黜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

  • 耶律大石: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 带领契丹民族西迁称霸中亚和西亚 重建辽国 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传奇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耶律大石是西辽的创立者,耶律大石在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在中亚创建了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耶律大石,西辽的开国皇帝,也是称霸中亚的菊尔汗。作为一个契

  • 郭嵩焘:首位驻外使节 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却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我们都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

  • 宋恭帝赵㬎:贵为皇帝 亡国后变身高僧 最后却因一首反诗被杀 传说元顺帝是赵㬎的私生子 元顺帝真的是宋恭帝赵㬎之子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宋恭帝赵㬎是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而谢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贾似道,贾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陈宜中。临安被元占领后被送到大都,之后到西藏出家为僧。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他贵为皇帝,却稀里糊涂的沦为亡国之君,又阴差阳错的变身为西藏高僧,据传还与一位蒙古王妃产生过一段难

  • 张仁愿:出将入相 文武全才 设三受降城御敌使大唐王朝受益二百年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张仁愿是唐朝宰相、名将,文武全才。张仁愿一生身经五帝,历仕三朝,出为大将,入为宰弼。其为相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服,是唐代文武兼备名相。张仁愿,原名仁亶,陕西渭南人,因为避唐睿宗李旦的名讳,因而改名“仁愿”。青年时的他,就以文武双全著称,待到武则天执政时,已然做到了殿中

  • 李德明:西夏王国的奠基人 依辽和宋 专注于经济发展 扩充实力 为西夏建国奠下了坚稳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夏太宗李德明是夏太祖李继迁长子,为人深沉有器度,多权谋。综观李德明一生,不但能成功保存祖先基业,并且不断扩张势力,为西夏建国奠下了坚稳基础。李德明是李继迁的长子,如果说李继迁是西夏王朝的开创者、奠基人,那么李德明无疑就是西夏王朝最称职的继承者。李德明相比于他的父亲李继迁更加务实和沉稳。李继迁十二岁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