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汉章帝刘炟:宽厚治国 被称为东汉贤君 却因放纵外戚 埋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

汉章帝刘炟:宽厚治国 被称为东汉贤君 却因放纵外戚 埋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956 更新时间:2024/1/19 16:19:44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实现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其统治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明章之治”。但是过于放纵外戚,种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

汉章帝名叫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东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继续推行了光武帝和明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交流,在文化学术上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与明帝一起共同创造了一个“明章盛世”。不过,他纵容外戚弄权,刑罚宽得无度,也使东汉统治开始走向衰弱。

自古以来,能当上太子的,大多是因为有个好母亲。而刘炟,则有个好养母——马皇后。马皇后是一代名将马援的小女儿。在刘秀时期,马援曾是割据陇右的隗嚣的得力助手。后来马援被刘秀的宏阔气度所折服,归顺了刘秀。马援驰骋疆场多年,为大汉立过许多功劳,还留下了一句流传后世的豪言壮语:“男儿当立功异域,以马革裹尸还耳!”不过他晚年得罪了刘秀的女婿梁松,遭其诬陷而死。

马援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因为“德冠后宫”而被封为后。刘炟的母亲贾氏,本人并不出色,她是马皇后的一个同父异母姐姐的女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马皇后的外甥女。贾氏入宫被封为贵人,于公元57年生下了刘炟。

马皇后才貌双全,德行又好,刘庄对她很是宠爱。但是马皇后无子,就想要过继一个儿子立为太子。明帝儿子不少,刘炟并不是长子,也并不是最出色的。但因为母亲贾氏与马皇后的关系,刘炟就被过继给了马皇后。公元60年,4岁的刘炟被立为皇太子。马皇后对他视若亲生,细心栽培,母子二人关系也一直很好。因为马皇后地位稳固,所以刘炟也就稳稳当当地在皇宫中成长。公元75年,明帝病逝,19岁的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

刘炟在贤德的马皇后身边长大,耳沿目染,也养成了宽厚亲善的性格。由于明帝为政过于严苛,杀了不少人,牵连甚广,许多官员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当刘炟当上皇帝,就有许多心怀愤懑的王公大臣纷纷上书,指责前朝过失,要求“变政”。他们还提出苛法过多,征战过繁,百姓疲敝等等。刘炟一一采纳了他们的谏言,“每事务于宽厚”。

刘炟的宽厚在政事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他在明帝的基础上,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尽最大可能减轻百姓负担。在他即位后的几年里,牛疫、地震和干旱等灾害频发。他即位当年就两次下诏免收牲畜饲料,还赐给生活困难的人粮食。刘炟在位十几年,曾20多次下诏减免赋税,改善民生。章帝为政期间,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刘炟十分重视以德化民,他多次下诏省刑慎罚,要求各级官员重视教化,放宽刑罚,不要造成冤狱。在官员的任用上,刘炟尽量任命体察民情、体恤百姓的人做地方官。成都人口繁盛,房屋密集,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火灾。以前为了防火,老百姓晚上都不能用火,可这根本不符合生活需要,于是老百姓就偷偷地用,结果火灾频频发生。

刘炟任用廉范担任蜀郡太守,他一到任就废除了禁火令,不过同时也严格规定各家各户都要储备充足的水,以备随时灭火。这样老百姓生活方便了,火灾也少了。于是百姓编了民谣称赞廉范:“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可见刘炟任用的官员在百姓中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刘坦为政宽仁,从谏如流,朝廷大臣们也放开胆子直言进谏。有一个叫孔僖的大臣,竟然与崔笥一起在太学里品评汉朝历代皇帝,他们说光武帝尚伯,治国比文、景更有成效,可后来的几位皇帝却恣意放纵,背离了光武帝的善政。太学生梁郁听了此话,就去告发他们“诽谤先帝,刺讥当世”。

二人被审问时,孔僖自陈道:“若讥刺得当,自应思虑改政;若不当,也应宽容为怀,何必治罪?我等受责,死则死矣,而此后天下人见到不应该之事,何人敢再提出!” 刘炟得知此事后,专门下诏命各级官员不得再追究,同时还任孔僖为兰台令吏。正是因为章帝度量宽宏,善于识人,才能得到一大批忠诚正直大臣的拥护。

在边疆问题上,刘炟任用经验丰富、胆识超群的班超,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早在明帝时期,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的各国臣服,朝廷在西域建立了都护府。不过,这里仍然战乱不断,局势不稳。刘炟刚即位时,焉耆、龟兹、车师等就联合北匈奴,攻打汉廷的军政驻地,边境形势一度紧张。班超一面在西域团结各族人民,除龟兹外,西域各国都臣服于汉;一面上书刘炟,请求派兵支援,降服龟兹,提出“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方案。刘炟很支持班超的计划,派兵西进,解救了边疆的危机。这也为和帝时期再通西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炟在内政外交上都很有成就,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研究儒学。等国家安定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了。公元83年,他下令各级政府官员向中央推荐学识渊博的人,让这些人在太学里研究《春秋》《梁传》《尚书》《诗经》等古籍。才子们为了解释儒家经义,分歧很多,争论不休。

刘炟就将所有学者召到白虎观,命大家各抒己见,把分歧都说出来,然后再集中各家精要,甄别各派异同,最后编成了一部大书《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是为汉礼甄别义理、确定框架而撰写的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礼典”。这部书除了是古籍的研究成果外,还是一部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合法化的儒学法典化巨著。

刘炟不仅为政仁德,而且对亲情也很注重,因而史书上评价他“上性宽仁,笃于亲亲”。他不仅对抚养自己的马皇后十分孝顺,视若亲母,而且对宗室王侯也十分宽厚。在过去五十多年中,光武帝和明帝都对诸侯王采取了抑制措施。诸王不许滞留京都,不得交结宾客,更不能结党营私。

明帝更是对自己的兄弟们残酷打压,被当时的大臣钟离指责为“骨肉相残,毒害弥深”,甚至说他“感逆和气,以致天灾”。为了弥补前两位帝王的过失,章帝尽量维护皇室宗亲的利益。为此,刘炟大大提高了诸王的待遇,不仅每年食俸提高了四倍,而且更是容许诸王受封后留在京城。这些做法缓和了王室矛盾,但却为东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章帝为人宽厚仁善,待人以诚,但他万万没想到这种性格会给王朝带来灾难。俗话说,祸患常积于忽微。东汉王朝的外戚之祸也是点滴积累起来的。章帝对宗室诸王的宽仁,并没有使王室宗族感恩戴德。他们得到优待后并未因此而满足,反而更加贪婪放纵。如乐成王刘党、济南王刘康、琅玡王刘京等都比以前更有恃无恐,奢侈腐化。

刘炟最大的错误还不是放纵诸王,而是纵容外戚,这就导致外戚侵入了国家政权,为国家带来巨大灾祸。鉴于王莽篡权的深刻教训,光武帝和明帝都对外戚严加防范。刘秀甚至立下规矩:“外戚不得封侯当政”。而刘炟却未把这放在心上。

刘炟对养母马太后十分尊重。他一即位,就开始在朝中重用马太后的家人。他册封马太后的三个兄弟马廖、马防和马光为侯。幸亏马太后一贯贤德,知此举危害颇深,坚决反对,马氏兄弟才没有得势。4 年后,马太后去世,旁人的话刘炟根本听不进去。于是,窦皇后一家就侵人了朝堂。

马太后去世的第二年,刘炟册封了已故大司马窦融的曾孙女为皇后,外戚窦家的势力很快就发展起来了。窦皇后十分貌美,刘炟对她很是宠爱,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刘炟后宫妃嫔不少,妃子们为了争宠也暗暗争斗。窦皇后虽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却没有生下儿子;而后宫宋贵人却生有一子叫刘庆,被册立为皇太子;而另有梁贵人也生下一子叫刘肇。窦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耍起了后宫最常用的手段。她买通宫女,诬告宋贵人用蛊毒祖咒皇上;她又将年幼的刘肇据为已有。刘炟对窦皇后的话深信不疑,很快就下诏废黜了宋贵人和太子刘庆,册立刘肇为太子。

窦皇后的势力越来越大,不到几年,朝中权贵都出于窦氏。窦皇后的哥哥窦宪,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权倾朝野,骄横跋扈,连皇族也不放在眼里。刘炟也知道窦宪的恶行,可他性格宽和,优柔寡断,就是不愿用铁腕整治。窦宪曾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田地。一次,刘炟带着窦宪出游,故意来到沁水公主的封地,并问窦宪这里的土地现在归谁所有。窦宪见罪行败霹,以为大祸临头,吓得叩投请罪。没想到刘炟只是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并未降罪于他。所以,后来窦氏一族虽有所收敛,却仍然狂妄。刘炟对外戚的过度纵容,以致养痈遗患,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为后来外戚专权,威胁东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祸根。

公元88年正月,章帝去世,在位13年,终年32岁,葬于敬陵,谥号为“孝章皇帝”,庙号为“肃宗”。他的贤德为后世敬仰,而他毫无原则纵容权贵的行为,又让后人为之诉病。后世有人对他评价:一个宽厚的长者,一个亲善的明君,一个纵恶的祸首。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章佳·阿桂:乾隆时期最厉害的武将 巨贪和珅的真正对手 最终以八十高龄得以善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章佳·阿桂是清朝名将,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阿桂不仅是著名的统帅,而且是一代名臣。他经常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勤慎善断,处理问题细致周到。阿桂,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功勋卓著被抬旗至“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其父阿克敦,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 五阿哥永琪:清朝最知名的皇子 年仅25岁就去世了 无缘皇位 后代也很出色 他不死或许能拯救清朝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爱新觉罗·永琪是清高宗乾隆帝第五子,自幼聪慧好学,能骑善射,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母族势弱爱新觉罗·永琪,字筠亭,号藤琴居士,乾隆帝第五子,人称“五阿哥”,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称“海氏”“海佳氏”,即《如懿传》中的海兰。

  • 隋末英雄杜伏威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十六岁聚众起义 屡败隋军精锐 降唐不久后暴卒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杜伏威是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虽然杜伏威志向不高,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阻碍了统一的进程,但因江淮义军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隋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为李唐王朝推翻隋朝、消灭诸义军并夺得天下做出了贡献。杜伏威祖辈都是农民,但他生性就不愿意种地,家里穷得丁当响,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

  • 高阳酒徒郦食其:楚汉争霸时期著名的说客 才智超群 最后却落得个被烹杀的下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郦食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郦食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具有才能的谋士,他曾经辅助刘邦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并且为刘邦最后成功地建立汉朝提

  • “装甲兵之父”许光达: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开创的初期有许多著名的大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他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农家,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始终忠诚于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难困苦之中立场坚

  • 宦官张承业:为唐朝守节尽忠的最后一个忠臣 竭尽忠心匡复大唐 最终含恨而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张承业是唐末五代宦官。张承业一生忠于唐朝,曾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与篡唐的朱梁王朝对抗数十年,始终以唐朝的官职自居。最后张承业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以致忧愤得病,最终死于晋阳。大唐天佑十九年,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废弃十多年的年号。早在15年前,大军阀朱温废黜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

  • 耶律大石: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 带领契丹民族西迁称霸中亚和西亚 重建辽国 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传奇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耶律大石是西辽的创立者,耶律大石在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在中亚创建了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耶律大石,西辽的开国皇帝,也是称霸中亚的菊尔汗。作为一个契

  • 郭嵩焘:首位驻外使节 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却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我们都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

  • 宋恭帝赵㬎:贵为皇帝 亡国后变身高僧 最后却因一首反诗被杀 传说元顺帝是赵㬎的私生子 元顺帝真的是宋恭帝赵㬎之子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宋恭帝赵㬎是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而谢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贾似道,贾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陈宜中。临安被元占领后被送到大都,之后到西藏出家为僧。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他贵为皇帝,却稀里糊涂的沦为亡国之君,又阴差阳错的变身为西藏高僧,据传还与一位蒙古王妃产生过一段难

  • 张仁愿:出将入相 文武全才 设三受降城御敌使大唐王朝受益二百年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张仁愿是唐朝宰相、名将,文武全才。张仁愿一生身经五帝,历仕三朝,出为大将,入为宰弼。其为相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服,是唐代文武兼备名相。张仁愿,原名仁亶,陕西渭南人,因为避唐睿宗李旦的名讳,因而改名“仁愿”。青年时的他,就以文武双全著称,待到武则天执政时,已然做到了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