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钦定15个“不征之国”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朱元璋为何会提出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明确地说道“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诏书的内容如下:“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
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总而言之,就是对内稳定平稳发展,对外和平共处。
朱元璋认为盲目对外扩张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的战争加剧了百姓的负担,造成国家内部动荡不安。基于这些考虑,他主张海外国家“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以此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对于没有威胁的国家,中国决不轻易兴兵讨伐。
《皇明祖训》明确提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他不足以供戎,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自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其实,朱元璋在总结前朝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征之国”的构想,构建和谐友好的聊天群,显然很有必要。
图_:明朝《坤舆万国全图》中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位置
据统计,洪武年间的127件外交诏令中,除1件针对中亚的撒马尔罕外,其余126件均和“不征之国”有关。诏令显示出的信息量很大,表现出明朝对“不征之国”的不同态度。
首先,对待朝鲜和日本,凭借绝对的武力威慑,使两国“皆喜且惧”。
其次,对大小琉球与中南半岛诸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策略。最后,其余国家处于明朝外交的第三层级,外交手段根据具体形势灵活处置。
总体来说,明朝根据距离的远近实施差异化的对外手段,距离越近,政治、军事与文化的作用越强,距离越远,经济牵制效果越大。
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穷兵黩武,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最终走向灭亡的教训;另一方面他还提到四方的诸夷距离中国遥远,偏居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那么这些国家都有谁?他们和大明的关系如何呢?
1.朝鲜国
明朝建立之初,统治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接受了大明的册封,三年一贡,但之后明朝使者被高丽杀害杀,加之高丽侵占明朝领土。双方矛盾激化,高丽王遣兵派将欲入侵明朝。领兵大将李成桂趁机发动兵变,废除高丽王,建立朝鲜李氏王朝。
建国后,李成桂与明朝和解,称臣入贡,并派遣使者请求赐予国号。朱元璋命仍用国号朝鲜。此后朝鲜内部虽然有争权夺位的斗争,但对大明恭敬谨慎,无论是大明皇帝的生日,还是各种传统节日纷纷入贡,一年四五次之多。在朱元璋、朱棣时期后宫就有十几名朝鲜妃嫔,双方关系可见一斑。
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大举入侵朝鲜,大明朝出兵将日军击退,将朝鲜李氏王朝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而朝鲜在之后对付后金的战役中也曾出力。朝鲜一度不屈服于清朝,以至于清军用武力将其征服,与明朝的藩属关系才彻底断绝。
2.日本国
大明建国初年,倭寇肆意侵犯东南沿海一带,朱元璋派遣汤和等人进行征讨,并派人进行谴责,日本幕府将军来书语出不逊,朱元璋十分恼怒,但鉴于元朝的前车之鉴没有兴兵,但下令厉行海禁,,不予通商。
永乐年间,日本幕府将军为贸易利益,曾接受日本国王的封号。到嘉靖年间,日本两路使者在宁波争贡,发生械斗,凶徒一路烧杀抢掠,引起了朝廷的不为不满,于是嘉靖下令闭关绝贡,断绝双方的贸易往来。这引起了沿海地区商人的不满,于是他们勾结日本浪人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倭寇,之后在戚继光、俞大猷的协力打击下,才将倭寇肃清。
万历年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妄图通过朝鲜入侵中国内地,明朝派遣大军与日军在朝鲜境内展开数年的激烈战斗,以后再无官方往来。虽然在南明期间,小朝廷曾多次派人赴日求援,但最终毫无结果。
在明太祖朱元璋眼中,日本就是一弹丸小国,且偏居一隅,对中国构不成威胁,就决定不去征伐。如果朱元璋知道几百年后的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侵华战争,估计肯定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
3.大琉球国
图:出使琉球王国的明朝官船
即琉球群岛地区。当时岛上分为南山、中山、北山三国。三国相继向明朝进贡,成为明的藩属国,之后中山国统一琉球地区,继续与明朝保持藩属关系,历代琉球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朝的册封,明朝并赐琉球国王为“尚”姓。
万历年间随着明与日本矛盾的激化,日本萨摩地区的大名岛津家久派兵入侵琉球,琉球战败屈服,被迫向萨摩进贡,而此时的大明王朝也已经自顾不暇了。但琉球直到南明时期,依然入贡,“其虔事天朝,为外藩最云。”
4.小琉球国,即台湾
5.安南国
即越南北部地区。安南是第一个向明朝入贡藩属国,但永乐年间,安南发生内乱,大臣黎季犛废除安南国王自立,1406年朱棣不顾“不征之国”的祖训,派兵消灭安南,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将安南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由于明朝当地官吏的横征暴敛,安南地区反抗不断,在宣德年间,最终放弃交趾地区,双方保持着朝贡关系。
6.真腊国
即柬埔寨。洪武、永乐年间,真腊时常遣使入贡,曾进献“象二十八、象奴三十四人、番奴四十五人”,双方往来频繁。随着明朝国力的衰落,“贡使不常至”。而真腊国内动荡不安,万历年间真腊改名柬埔寨。
7.暹罗国
即泰国。暹罗国应该是向大明入贡时间最长的,自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入贡,一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期间从未断绝。万历年间曾要求率军队直捣日本本土,以协助明军。如此看来暹罗应该是大明比较坚定的藩属国。
8.占城国
即越南南部地区。洪武年间,占城开始入贡,但因为屡次侵略真腊,夺取真腊的贡物,明朝曾一度拒绝其入贡。直到朱棣即位,才重新恢复朝贡关系。此后一度与明朝联合灭掉了安南。但安南复国后,最终于1470年将占城彻底吞并。
9.苏门答腊
即苏门答腊岛北部地区。郑和下西洋时也曾三次前往。而苏门答腊自永乐三年起,每年入贡不绝。宣德八年苏门答腊向大明朝进贡了“麒麟”等物。明英宗即位后,贡使渐稀。到成化年间,苏门答腊使者至广东,但却没有印信勘合(证明),自此以后,“贡使不至”。
10.西洋顼理
即印度南部地区。文献记载不多,朱元璋、朱棣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其国王也曾两次入贡,进献胡椒等土特产品。
11.爪哇国
即爪哇岛一带。朱元璋灭元后,“其王遣使奉金叶表来朝,贡方物”。此后永乐、宣德年间贡使一年一至,有的年份甚至一年三至,正统、景泰、天顺年间贡使逐渐稀少。1499年(成化年间)爪哇使者的船遭遇台风,只有一条船抵达广东,明朝予以赏赐,自此之后,再无朝贡。
12.彭亨国
即马来西亚彭亨州地区。洪武年间,开始入贡;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入贡。之后随着明朝衰乱,逐渐断绝贡使往来。
13.百花国
地处大海之中,因国中气候温暖,四季无霜雪,百花齐放,故名百花国。文献记载不多,洪武年间曾派人进献白鹿、红猴、龟筒、玳瑁、孔雀、鹦鹉、胡椒等物。
14.三弗齐国
即苏门答腊岛南部一带。洪武年间,朱元璋派遣使者诏谕其国,于是三弗齐国王多次遣使入贡黑熊、火鸡、孔雀、五色鹦鹉、诸香、苾布、兜罗被等物。永乐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三弗齐的朝贡更加频繁。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结束,朝贡渐稀。
15.渤泥国
即如今的文莱。1370年朱元璋遣张敬之、沈秩为使者出使浡泥国,二人回国时,浡泥国王马合谟沙派使者随同来朝,并贡上鹤顶、生玳瑁、孔雀、梅花大片龙脑、米龙脑、西洋布等物。
郑和下西洋时,渤泥国王亲自率泛海来朝,不久渤泥国王病死,安葬于中国境内。在宣德皇帝放弃出海政策之后,渤泥国的朝贡逐渐减少。至万历年间,历经内乱的渤泥国“不复朝贡,而商人往来不绝”。
其实明朝对于不征之国的说法也只是在国内颂行,却并未通知这些国家。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只是单方面的想维持互邻友好,吸取元朝对外盲目扩张的教训,导致国内空虚!当年元朝就两次远征日本,遇到顽强反抗,无功而返。其实明朝也不是一味忍让,卑躬屈膝,例如万历年间爆发了壬辰倭乱,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妄图攻打明朝。万历也不是省油的灯,不受这种窝囊气,当机立断,决定发兵朝鲜,命令辽东总兵李如松率军入朝,抗日援朝!
明朝的不征之国,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友好国家和贸易伙伴国。明朝单方面向其保证,不对他们使用武力。这种保证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因为明朝随后就派出大规模的海军舰队遍访各国。有了这种单方面的安全信任保证,明朝海军舰队所到之处,就不会引起不安。有利于开展同诸国的贸易,有利增进同诸国的友谊。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功就拜其所赐,为明朝的海外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觉虽表面上怀柔政策,以理服四方,其实是一种软弱表现。日本,越南就是最好例子,这样的国家你不打服他,他永远和你折腾,甚至日本还想吞并你。朱元璋这一举动导致明朝除了朱棣外其他时期都以仅仅汉地十八省的龟缩大明,和元朝真的不可同日而语,朱棣在其他一些方面他很丧尸,但战略眼光确实不一样。没他就没整个东北,他设立了奴尔干都司,但不肖子孙等他一死就废弃,同样安南作为不征之国,朱棣就征了,安南自五代中期从中国分出去,到了明永乐终于再拿下,这也是元,清都不曾有过的功绩。这次出兵最初可以说是有正当性的:为越南陈朝主持公道,结束胡朝的胡作非为。也受到越南人的欢迎,然而之后朱棣却变卦了,直接吞并了安南,这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明朝陷入泥潭二十年,最后被越南义军击败而狼狈撤离。青藏地区严格说也只有朱棣时才是明正言顺的羁靡地区,因为朱棣派人上那里去宣诏封官了,其实时期明朝连只狗都没丢上去过。永乐一朝的疆域和现在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差不多大,900多平方公里。现在比明多个3/4的新疆和内蒙,明比现在多个外东北,缅甸和越南。只有朱棣时期才这疆域,朱棣一死又马上回汉地十八省,别说什么为了节省开支,如果靠放弃土地来治世,那真谈不上什么好治世。朱元璋的不征之国给我感觉就是打也不一定打得过,可能还成了隋炀帝,还不如美其名曰不征。另外终明一朝只有永乐时期日本称臣过,而且那时候是日本有名的足利义满时期,朱棣个人感觉完全超越其父。
朱元璋对于政治伦理非常看重,朝鲜太祖李成桂,越南陈叔明都因为篡政受到明太祖的强烈斥责,明朝甚至拒绝册封。如果单纯从实际利益来看,这是很矛盾的做法:明朝既然希望专心经营内政,对付蒙古,不希望和邻国无事生非,那为何要对于邻国的内政指手画脚呢?更何况,李成桂和陈叔明对于明朝还是很谦恭的。
上图_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
北元尚存全力攻防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原义军风起云涌,元朝政治摇摇欲坠。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退守塞北,史称“北元”。当时,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和明朝以长城为界南北对峙。尽管朱元璋和朱棣不遗余力地打击北元,仍然无法根除北方边境的危机。
为了防备北元军事力量对中原的骚扰和反扑,明朝“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图_北元(1368年1402年),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的政权
永乐年间,九边投入兵力68万,随后人数常有变动,万历时达到峰值,多达88.5万人,崇祯时期,戍边兵力也有59万人。《明史·兵志》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满怀忧虑:“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其中透露出对北元的警戒防备之心。明朝的军备资源被北元大量牵制,朱元璋倡导“不征之国”,强调“今朕统天下,惟愿民安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的宗旨,实质上是“南抚北缫”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减轻军事行动对社会和经济形成的压力。明朝此时建群,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图_作战中的明军
元亡明替重塑秩序
元朝是横跨欧亚的多民族帝国,其影响力远播东南亚。三屿国位于现今菲律宾群岛西南部。元世祖曾“命选人招诱之”,三屿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当元朝“军船过其国,国人饷以粮食”,充分展现了对元朝的诚意。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宣谕各国:“朕肇基江左,扫群雄,定华夏,臣民推戴,已主中国,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顷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统,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尔四夷君长酋帅等,遐远未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这份诏书既是一份表明立场的国书,又是一份重建秩序的宣言。
它一方面宣告了明朝“已承正统”,具有不可辩驳的合法性。各国应该服从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
另一方面要求各国“相安于无事”,遵守明朝制定的游戏规则,才能“共享太平之福”。诏书恩威并施,义正词严,后来发展成为朱元璋和平外交的中心思想。
图_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朱元璋以“祖训”的形式,强化“不征之国”的权威性,严令后世子孙“一字不可改易”。他告诫继任群主切忌“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东亚诸国应该“彼既不为中国患”,换取自身的安全稳定。
从根本上说,朱元璋之所以宣布“不征之国”,是因为他必须要对继任者和东亚诸国进行双重约束,前者“不得无故而征”,后者要有遵奉明朝的清醒认识。朱元璋不只是给“兴兵”划定了红线,还为东亚诸国明确了底线。可见,“不征之国”并非单纯提倡和平外交的聊天群而已,还象征着明朝担任着群主的职责,掌握着管理、仲裁和惩罚的权力。
图_《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朱元璋着力加强明军的建设,以此为后盾,他深知谋略和外交远比军事更具优势。明初提出的“不征之国”,继承和发扬了长久以来的“朝贡体系”,建立起广泛认同的汉文化政治圈,成为各番邦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和实际约束者,这一成就足以证明朱元璋政治理念“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参考资料:
【1】郑宁“不征之国”与明初国际秩序的构建
【2】万明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和实践
【3】官修史书《明太祖实录》
【4】官修史书《朝鲜太宗实录》
【5】官修史书《明史》
【6】官修史书《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