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怀念汉文帝时,我们在怀念什么?

怀念汉文帝时,我们在怀念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281 更新时间:2023/12/26 14:59:28

曾经有一个很烂俗的问题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犹豫,立刻就给出答案:

如果能穿越,你想回到哪个朝代生活?

汉文时期。

或者说,文景之治。

汉文帝,以“不争”为“争”,以“无为”成“有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推选出来的皇帝,其开创的文景之治,是君主社会第一个盛世,被史学家称之为一代仁君。

三十税一,缇萦救父……广恩博施,躬俭自律,宽厚仁孝,与民休息,这一系列,都与汉文帝密切相关。

如果说,没有文景时代的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也不可能有汉武帝的北击匈奴。毕竟打仗是需要一定经济实力的。

从发展经济的规律来看,减税恰恰是搞活市场、发展经济的关键一招。表面上税收少了,实际上却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市场主体,最后实际上人口大大增加了、农业大大发展了,税收也就有了更多的活水源头。

史书记载,文景时代国家粮仓丰满,国库里的大量铜钱,因为多年不使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得钱多了,已经无法计算。

所以汉文帝不只是减税,有的年份甚至取消了田租,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这里面既有发展经济的战略思想,也深深表现了其体恤百姓。

翻开《史记·孝文本纪》,不难发现,汉文帝能开创“文景之治”,不外靠三招:减刑,罪己,宽言。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不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则为第三位【汉朝一共29位皇帝,为何其中4个都是“汉少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薄姬原为魏王魏豹一小妾,后魏豹被韩信所灭,薄姬被俘送入皇宫,刘邦见其有几分姿色便将其纳入后宫。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汉文帝有超前的普价观吗?

不。

成为汉文帝之前的刘恒,本来对最高权力没野心,他母亲薄太后见惯宫廷的腥风血雨,信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想跟儿子偏安一隅,过过现安岁静的生活。汉高祖11年(前196年),年仅8岁的刘恒受封为代王,封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后十五年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责。没成想,一场血腥政变之后,各方势力所能达成的最大公约数,竟然是“不争”的刘恒。西汉高后8年吕后去世,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皇孙刘章携手诛灭吕后余势,接刘恒到长安继皇位。

刘恒的四个嫡子为什么会在刘恒继位后相继病死?

这帝位几乎是捡来的,刘恒半信半疑坐了上去,始终都战战兢兢如坐针毡。刘邦8个儿子,在他死后八个儿子几乎不得善终

周勃拥立汉文帝有功,为何汉文帝即位后要整他

所以,夜入未央宫,席不暇暖,他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当然这只是惯性操作,帝王即位,谁都想玩一下大赦天下的把戏,只不过刘恒加了恩,赐每个成年男子一级爵位,没爵位的女性,一百户赐牛一头,酒十石;然后,开放五天的戒酒令,准许百姓敞开来喝。

要知道,“汉律三人已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若没皇帝特批,那时候的饭醉真是犯罪。

如果说,以上都只是小恩小惠,那么,正式即位才两个月,刘恒就开始玩真的。

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

他对负责司法的官员说,法律是治国的准绳,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暴力,引导向善,但咱们的现行法律不但处罚犯罪之人,还要株连他们那些无辜的父母妻子兄弟儿女,甚至把他们发给官家为奴,我认为这很不可取,你们说说看。

大汉草创,因为那些大臣比如萧何等也都是秦朝旧吏,革命虽然成功了,立法基本还是照搬秦律,包括连坐之法也全盘继承,刘恒认为,这很不人性化,得改。

没想到,所谓金口玉言,竟直接被大臣怼了回去:

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

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必须立法来禁止他们犯罪。亲属连坐,就是要让那些想不法分子有所顾忌,明白犯法的成本太高,把犯罪行为掐灭在萌芽状态。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按原来的吧别改了。

刘恒不是他爹刘邦,还没到一言九鼎的地步,也可能他上位后并没有显示威权的一面,所以大臣敢跟他正面刚。但刘恒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大臣反对,他也没摆出皇权的威严加以压服,而是从道理、逻辑上争取说服他们:

上曰:“朕闻法正则民箻,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

我听说,律法公正,判罚得当,百姓就会心服口服。再说,引导百姓向善,本来就靠官吏,官吏既然做不到这一点,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去处罚他们,这么做,反而会逼得百姓更选择暴力,怎么可能制止犯罪?这样的法律,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正当性,你们再想想吧。

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官员们也不都是蠢驴,再说宽刑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于是就坡下驴:

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陛下对百姓的恩情比海还深,功德无量,这境界真不是我们当臣子的能企及的。臣等一定遵旨,废除连坐法令。

这一段君臣之间的辩论,真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奇葩说这里的“奇葩”取它本来的褒义: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比喻出众的人物及其言行。

当然,废除的只是一般罪行的连坐,不包含大逆之罪。比如汉文帝十六年,赵国方士新垣平装神弄鬼忽悠刘恒,事发后就被判大逆之罪,夷三族。

除了废连坐,汉文帝任上还废除了更古老的肉刑。

这事跟一个著名的孝女缇萦(tíyíng)有关。

缇萦是齐国太仓令即管理粮食的官员淳于公的女儿。这里说的齐国,是汉文帝异母哥哥、也就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封国,当时是刘肥的孙子刘则在当齐王。汉文帝十三年,淳于公犯了罪,不知道是贪腐还是渎职,按当时法律,齐国无权擅自处理,得将他解送长安,由朝廷定罪。

淳于公无子,生了五个女儿,缇萦最小。她知道父亲上京必受肉刑,决定孤身犯险,千里随父到长安上访,直接上书汉文帝: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齐国人都夸我父亲为官廉洁公正,现在他触犯法律,应当受刑,我伤心的是,死者不能复生,受了肉刑肢体断了不能再接,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我愿意入官府当奴婢,来抵偿父亲该受的肉刑,让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满满的感动,立即下诏:

……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现行法律中有各种残酷的肉刑,比如刺面、割鼻、断足等,可是违法犯罪仍然屡禁不绝,问题出在哪儿,不就是因为我做不到以德治国吗?现在百姓犯了罪,还没进行教育就开始刑罚,有人想改过从善也没有机会了。用酷刑割断犯人的肢体,终身不能复原,实在太不人道了。我们号称民之父母,这样做,难道合乎天下父母心吗?废废废。

这次再也没大臣反对了,诏令一下,肉刑即除。

今天看来,这事的神奇之处,不在于缇萦这样的一个弱女子怎么走完从临淄到长安的两千里路,而在于她跟随押解队伍去上访,齐国方面竟然没派人截访,而她的信也能直接上达皇帝,实在不可思议。

刘恒废连坐、废肉刑,会不会只是故作姿态忽悠百姓?

班固的《汉书·文帝纪》虽然基本照抄司马迁的《史记·孝文本纪》,但对此事也有补充,说汉文帝时期“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即断案上百件,多次都置刑法于不用。

曾经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成语,叫“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用在刘恒身上,庶几近之。

汉文帝:建造露台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就不干了!

汉文帝在做代王时,常与百姓接触,深知百姓疾苦。尤其是经历了秦末战乱、楚汉战争,百姓早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的百姓更多的是需要休息,需要疗伤。深知基层疾苦的文帝,顺应了这个大势。

个人生活方面,刘恒可能是最朴素的帝王,后宫中吃穿用度能省则省,死前还立下遗诏,叮嘱丧事从简,严禁铺张浪费。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以节俭著称,做到不扰民、不害民,不给百姓增加负担,时时作天下之表率。“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

平常只穿黑色丝绸,最心爱的慎夫人,衣服长度,从不拖到地面,床帐上从没有刺绣。用最朴实的生活,做天下的表率。

刘恒一生专心以恩德教化人民,所以天下安宁,家家丰裕,人人富足。

对于一个封建帝王,这种表现非常难得。有这样一个汉文帝不建露台的小故事。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有一次,文帝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

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就说不干了。如此体恤百姓,何愁经济不发展?形成了“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我们能过元宵节也许要感谢汉文帝

正月十五,迎来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那么,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这个节日为何要吃“元宵”?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专家表示,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历史上下“罪己诏”最多的皇帝

除此之外,按司马迁的记载,刘恒也有可能是历史上下“罪己诏”最多的皇帝。

第一次,是他上位第二年,十一月和十二月连续发生了日食和月食,这事放在今天根本就不是事儿,但在当时,可就是“天有异象”了。帝王乃天子,君权神授,天有异象,一般都认为是上天在向帝王示警:喂,你超纲了,别忘了,老天爷在看着你。

所以,刘恒赶紧下罪己诏:

……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

我以微弱之躯挑此重任,天下兴亡,责任全在我,各位大臣就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但我治国无能,使日、月、星暗淡无光,实在是德不配位。接到我诏令后,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到底错在哪里,凡是你们知道的、看到的、想到的,所有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

第二次,是上位第十三年,刘恒又废除了一个专门替皇帝背锅的职位:袐(bèi)祝官。

祕祝是秦相吕不韦设立的官职,当天下发生灾难,或帝王有了过错,该由帝王担责的时候,就将这罪过推给指定的臣子,由他来承担,这过程就叫“袐祝”。汉朝也把这制度继承过来,但刘恒觉得这样很不妥,说:“我听说,天道乃祸从怨起、福由德兴,百官做错什么,也应当由我一人承担。现在秘祝官把所有过错都甩锅给大臣们,这么做更加彰显我的无德,得不偿失,废废废。”

此后,刘恒又在十四年、十九年,两次下诏罪己,不断强调“朕甚自愧”、“朕不德”、“朕既不明”、“朕之德薄”等,翻译过来就是我很惭愧、我缺德、我昏庸古往今来,你可曾见过还有哪个帝王跟他一样这么频繁自责的?汉文帝陵墓被认错七八百年,霸陵就是江村大墓

虽然这里面不乏作秀成分,但作秀自黑也是需要魄力的。

减刑、罪己之外,刘恒最让今人浮想联翩的,还是“宽言”。

上位第二年的三月,他就特别下了一道诏令,废除言论罪: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传说远古时候,治理天下,特意让大臣在朝廷外面竖一旗杆,老百姓对朝廷有什么建议,站在这旗杆下面说,朝廷专门派人在旁边负责记录,这根旗杆,就叫“进善之旌”。

尧还让人在另一个地方立一块大木板,谁对朝廷有不满,都可以在上面刻字表达,也有人负责收集这些批评意见,他跟大臣们再分析研究,有则改之,无则不秋后算账,这就叫“诽谤之木”(诽和谤的原意都是指责和批评,这制度一直延续到秦朝,被秦始皇废除了。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华表,前身就是诽谤之木)。

刘恒认为,让想说话的人有地方说话,自然就招来敢言之人。而我们的现行法律中居然还有诽谤朝廷、造谣惑众之罪,搞得连大臣们都不敢说真话了,我怎么了解自己的过失?怎么能招来真正的能人?还有,百姓中有人聚众骂皇帝,后来有人去告密,有关部门就定性为大逆之罪,实在太过分了,从今以后,“诽谤妖言之罪”一律废废废。

(眼睛好像进沙子了,容我擦一下先……)

时年四十六岁刘恒逝世,遗诏告天下

公元前一五七年,夏季,六月一日,西汉王朝皇帝刘恒(终年四十六岁),在未央宫逝世。

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在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馀年矣。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跣;绖带毋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临;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以下至少使。”

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考古研究认为霸陵(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江村大墓”,属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当地人称为“凤凰嘴”。汉文帝陵墓被认错七八百年,霸陵就是江村大墓

乙巳,葬霸陵。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丁未,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薄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遗诏说:“我听说,天下万物,既然有生,必然有死,死是天地自然的道理和万物自然的归宿,有什么悲哀?”

“当今世界,人们都庆幸活命,厌恶死亡,以致使葬礼成为一种严重的奢侈浪费,人们为了陪葬丰富,往往弄得家产破败。守丧的时间太长,全家生活,都受到了伤害。”

“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既然缺乏恩德,对人民没有什么帮助,而今去世,却令世人为我受苦,更是增加我的罪过,怎么对得起天下?”

“我被允许承担保护祖先祭庙的责任,以渺小的身躯,居天下君主之上,有二十余年。感谢上苍神灵,国家福气,境内一派升平,没有战争。”

“我不聪明,但总是害怕自已的行为,玷污先帝盛大的恩德。也害怕寿命太长,辜负此心,而今,幸而得以享尽天年,将追寻先帝在天之灵,还有什么值得哀念?”

“我下令天下官民:遗诏颁布之时,哭临祭礼,以三天为限,三天之后,脱下丧服。不可禁止人民嫁娶,不可禁止人民祭祀、饮酒、吃肉。”

“凡是哭临祭礼的,不必赤脚,头上系的麻巾,脚上扎的麻绳,不可超过三寸。”

“出殡时,不要出动车队跟军队,不要发动人民到宫殿哭泣。应该到宫殿哭泣的亲属或官员,早上和晚上每十五个人一组,致祭时才哭。”

“祭罢,即应停止。除非是早晚规定时间,不准任何人擅自到祭坛哭泣。”

“安葬之后,应穿九个月丧服的,改穿十五日,应穿五个月丧服的,改穿十四日,应穿三个月丧服的,改穿七日。期满就脱下。”

“霸陵山川,仍保持原状,不要更改。我的姬妾,‘夫人以下直到‘少使,都送她们各回各的娘家。”

儒家谈古明君,言必称尧舜,但尧舜毕竟是半信史时代的人物,其事迹有多少可信度,实在不好说。而汉文帝刘恒,却真真是一个零差评的皇帝。明朝的海瑞曾说过:“三代以下,称贤君者只有汉文帝。”曾国藩也说他是“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这些话,也不是凭空溢美,都有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而在司马迁眼里,刘恒在位二十三年,一句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就是以仁德感化百姓,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说实话,文景之治到底怎么样,是否真如史家描述的那么美好,不得而知,读史当然要多个问号。但是,司马迁写史,对刘恒他爹刘邦的流氓行径毫不留情地披露,完全不顾及“本朝开国皇帝”的面子,在今天也是极其不可思议的,这也就让他对刘恒的赞美,有了更大的可信度。

跟所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汉文帝也许不算一个多么伟大的君主,但相信活在他治下的百姓,要比活在这些“伟大”帝王的时代幸福指数高一些。而刘恒所做的,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雄才大略,他只是把自古以来掐在百姓脖子上的那只大手放松了些,让百姓有了呼吸、说话的自由,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可见,百姓需要的,并不是伟大。

在中国历史上,刘恒算是第一流的君王,他在任期间,全国犯重罪的记录曾经跌到一年只有几百人次,以致国家司法部不得不考虑取消刑法;长期动乱及一个接一个大屠杀,在刘恒手中,尘埃落定,人民终于得到和平,而他的朴实的生活,也确为当代建立一个最好榜样。

玉躬耗寒暑,群望崇圭璧。

仁祀盛黄缣,礼坛优绀席。

惫均楚疾愈,俄同宋年益。

岂劳诵赋臣,宁用观涛客。

标签: 汉文帝刘恒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帝年号大全:十六个皇帝不止十六个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皇帝年号大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年号,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一共出过几个年号?明朝的年号分别都有什么含义?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到1644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统治时间长达276年。在这276年中,明朝共出现了十六位皇帝。在这十六位皇帝中又出现了十七个年号,这十七个年号又有着不同的寓意,今天我们聊一聊明朝十六位

  • 朱元璋钦定15个不征之国 表面怀柔政策实则软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15个不征之国,不征之国,朱元璋

    朱元璋钦定15个“不征之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

  • 朱元璋最勤奋越努力 小农作风却换来最糟糕业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朱元璋是一个有争议的皇帝,喜欢他的人认为他恢复汉室,再造华夏头功。反对他的认为他的见识太低,建国犹如再次在华夏圈地当牧场全民都是朱家人的牲畜。01最勤奋的皇帝朱元璋,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勤奋到什么程度呢?在朱元璋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休息”二字。穿上黄袍以后

  • 云南的汉族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主体民族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云南,汉族,云南少数民族

    从汉晋时起,就不断有汉族进入云南,他们主要分布在郡县治所所在地。但是,在众多当地民族的汪洋大海里,他们渐渐先先后后地融合到云南当地民族中去。公元1253年,,便抽调了一些汉军来云南屯田戍守,主要分布在今保山以东、红河以北的白族和彝族地区。同时,元代也有一些汉族商人来云南经商,主要居住在白族、彝族地区

  • 民国政府和国民政府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国民政府,民国政府

    民国政府是个泛称,指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垮台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八年间的外界公认的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它包括孙中山政府,袁世凯政府,以及北洋军阀政府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特指国民革命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右派势力所成立的代表全中国的合法政府。值的一提的是,民国三十八年间,

  • 1938年“以水为兵”花园口决堤 间接造成了1942大饥荒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蒋介石,以水为兵,花园口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任何人在做出决定的时候都要经过缜密的分析跟思考之后才能付出行动。否则,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实验只会给自己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曾经轰动一时的1938年6月19日的花园口黄河决堤惨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揭密决堤花园口真相黄泛区百姓究竟有多惨1938年6月4

  • 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真的是冥器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金丝翼善冠,明朝皇帝,万历皇帝

    明朝皇帝日常都戴什么帽子呢?是黑色的乌纱帽,还是金色的翼善冠,亦或者是其他帽子。帝王的生活总是能起人们的好奇心。这次,我们就来谈谈皇帝的帽子之谜吧。明朝皇帝日常所戴的帽子有几种呢?从早期万历皇帝定陵中所发掘的文物来看,有四种是已知的,分别是乌纱翼善冠、冕冠、皮弁冠和金翼善冠。明朝皇帝的常服冠戴是乌纱

  • 谥号那些事儿 有趣真的很有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谥号,恶谥

    先吐槽一下。《康熙王朝》是部被过誉的剧,首先剧情就拖沓,许多历史关口都被莫名其妙的胡编一通,原本精彩的史实反遭抛弃,而作为历史剧,《康熙王朝》还原历史细节时有太多硬伤,最著名的就是:谥号是人死后对其盖棺论定的评价,皇后大臣的谥号皇上给,皇上的谥号大臣给。“孝庄文皇后”便是布木

  • 明朝宗藩和清朝宗室对比 朱元璋真是养猪达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宗藩,明朝藩王,清朝宗室,清朝亲王

    中原自古就有封建传统,就是开国后对本家族和其他家族的开国功臣予以封爵封地,因为秦始皇之前国君只称王,所以封的爵位不同,秦始皇没有实行封建制度,但自汉朝开始就实行封王封地的政策,有很多朝代是遵循这制度,也有的如唐宋封王而不封地,但封为王的属于优先提拔要职的后备力量。臭乞丐朱元璋建立明朝,他说要吸取以前

  • 从满清开始,俄国究竟侵占了我国多少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俄国掠夺中国多少土地,俄国,沙俄,中国领土,尼布楚条约

    包括清朝在内,中国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国家,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在传统的“中华朝贡体系”下,其疆域基本上是“有边无界”。封建王朝始终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