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全国最尊贵的几个大族被总结为“五姓七望”,所谓“五姓”自然是指五个大的、有影响力的姓氏;而“七望”则是指七个最有影响力的郡望,因为古时候经常以郡望指代某个地方很著名的大姓。为什么“五姓”会有“七望”呢?因为有两个姓氏在当时各有2个郡望。
那么究竟是哪五姓七望呢?他们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这5个姓氏7大家族构成了隋唐时代的官僚集团的主体部分,对隋唐两朝的朝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大家族往往能够发展的特别强大,甚至可能出现朝代灭亡了几次,家族还是那个家族,皇帝想要迎娶他们家族的女儿都十分困难。
中国贵族文化有两个繁盛的时代,一个是我们熟知的先秦时代的封建贵族,代表人物如战国四大公子之流;
而另一个是魏晋隋唐的士族门阀贵族,叫做士族。这些士族们出身高贵,家族累世高官,文化上风流多才,无论权力还是精神,都是社会的领袖。
在东晋的时候,他们被称为门阀,甚至可以支配皇权,连皇帝都只是他们手中的傀儡。王与马共天下晋室软弱可欺导致司马睿忧郁而逝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政治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
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山东”地区”(崤山以东,囊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的士族进行排名:排姓氏时,陇西李氏(其代表为后来的李唐皇室)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裴寂和裴炎什么关系。
到了唐朝皇权强势,门阀们在政治上被唐朝皇权的基本盘关陇集团打压,政治权力被挤压,但是在文化和社会声望上,士族依然是最顶尖的存在。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五姓七望”:
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他们都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大家族,无论什么朝代,都是高官辈出,门第高贵。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五姓七望里他们崔氏一族就占了两席。到唐朝贞观时,出身关陇集团的唐太宗无法忍受这些山东世家大族的傲慢和倨傲,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把李唐皇室定为第一,把外戚定为第二,而把崔氏贬为第三,试图压制“山东士族”在社会上的声誉。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到了中唐时期,皇室所代表的陇西李氏甚至被“山东士族”看不起,连想将公主嫁给“山东士族”都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其实,李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也属于顶级士族,本不需要如此。但是因为其家族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是以军功起家的,所以会被山东的士族们觉得文化底蕴不足,是暴发户。这种观点历经几百年,早就在民间根深蒂固了。
“安史之乱”后,中唐时期,关陇集团解体,再无力把控朝政,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优势,于是家势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陆续有“五姓”子弟入朝为高官做宰相,跻身政治核心,控制朝政,如前文所提的崔姓两家,清河崔氏出了11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12位。
这样,中唐古人的世家大族观念进一步深固,“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五姓”甚至发展到看不上与李唐皇家结为婚姻的程度。
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中国曾经的贵族为何敢拒绝和皇帝成为亲家?
以“五姓”为首的山东士族的子孙不愿意与皇室结为姻亲,除了自身门第高贵,看出上李唐王朝是六镇军汉出身外,更重要的是不认同皇室的文化,简单的说就是认为皇家(陇西李氏)没文化。
历史学家汪篯指出“在门阀制度下,社会地位是以婚媾为标准的。那时看重的是‘清,是‘文化的传统,关陇集团的贵门,包括李唐皇室(陇西李氏)在内,都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的祖先都是没有文化的胡人或胡化的汉人,从唐到周,短短百年间,他们的文化还没有达到很高,以此,他们仍不受文化显族所重视。”
因此,关陇集团获得了至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却不及山东士族。从士族衰落庶族兴起古代君王对人才选拔的权衡
唐人柳芳说过:“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新唐书·儒学传·柳冲传》附传),他们本来就“耻与诸姓为婚”(《太平广记》卷一八四《七姓》),再加上鄙弃皇室鲜卑胡化的文化传统、家法门风,所以不愿与皇室联姻,既不愿意嫁女于皇室(参见《太平广记》卷一八四《卢氏杂说.庄恪太子妃》条),也不愿娶公主为妻。
此外唐朝公主豪侈、骄纵者有之,专横、淫荡者有之,妒悍、残暴者胜多,公主不修妇礼的情况不仅存在,而且并不少见。公主不修妇礼,甚至专横、淫荡、残暴,使士族之家望而生畏,也是士族之家不愿与皇室结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是,“五姓”士族门阀贵族自视高贵,拒李唐公主下嫁故事曾不只一次在中晚唐上演,但到了唐朝末年,面对武人的屠刀,这一切已经毫无意义了。
随着僖宗时代的开始,黄巢暴起,广明离乱,以至公元905年的“白马之变”,收拾残唐的朱温,将崔远、裴枢等高门朝臣一起投入滚滚黄河;于是,八百年的门阀世家时代,真的被历史的洪流冲进了时光深处……
1陇西李氏、赵郡李氏
陇西李氏其实一开始不是五姓七望之首,因为他们完全是在李渊兵变建立唐朝之后才崛起的,不过当时唐太宗看到自己家居然不是第一,改了一下,但是其实他这个五姓七望之首还是有一定的水分的,在其他几个大族当中经常遭遇嘲讽。
陇西李氏的祖先在秦朝的时候就很出名了,他叫李信。公元前226年,李信大败燕国,并且杀死秦始皇最忌惮的燕太子丹,是秦王灭六国的大功臣。到了汉朝的时候,陇西李氏任职高官的仍然非常多,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李广家族了,李广有家传的箭法,能射虎,匈奴人对他很恐惧。
后李广的孙子的李陵北伐时因没有支援,最后不得不投降匈奴人。从此陇西李氏的一支流落大漠与当时的游牧民族混居在一起,后面在北周时担任高官,隋文帝代北周建立隋朝,李氏则跟杨氏结为儿女亲家,李世民的一个夫人就是隋炀帝的女儿。作为皇族,陇西李氏为五姓七望之首也当之无愧了。
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在更古老的时候是同一祖先,他们是皋陶的后代,皋陶执掌法律,任职“大理”,所以他的后代都以“理”为姓氏,也就是后面的“李”。不过赵郡李氏最直接的祖先是战国时期另外一个著名将军李牧。李牧的后代李左车是赵郡李氏的一世组,他精通兵法,韩信曾经向他请教。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在唐朝一共有19人做宰相,可见李氏在当时的势力之大。
2博陵崔氏、清河崔氏
这两个崔氏起源于姜姓,周朝建国之后由于姜太公姜子牙建立的功勋卓著,所以周武王将他分封在山东那里,也就是齐国。姜子牙的长子齐丁公在年纪大了之后将王位让给了齐乙公,而自己则选了“崔”这个地方养老,后面他的子孙后代都以崔为姓,这就是崔姓的来源。
西汉时,崔姓的一支定居博陵郡,一支定居清河郡。博陵崔氏在唐朝做宰相的有15个,清河崔氏在唐朝做宰相的有13个,加起来共有28位宰相,所以如果排除王权的作用的话,崔氏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姓,实际上也是如此,唐朝皇帝都想拉拢崔氏。李世民曾经就想把自己女儿嫁给崔氏,但是人家嫌他是个暴发户,没答应。
3范阳卢氏
卢氏与崔氏一样,也是出自齐国。算起来,他们1000多年前还是一家人。他们的祖先作为姜太公的后代,虽然没有继承王位,但一直是齐国的公族。齐桓公能够当上齐王,卢氏的老祖宗帮了很大的忙,所以齐桓公给他们分封了一块土地,叫做“卢”,所以他们的后代以卢为姓。
秦朝时,就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敖、天文博士卢生,到了汉朝的时候,卢氏出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那就是卢植。卢植出身在东汉末年,在《三国演义》这本书当中,卢植似乎没有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厉害,但是历史上他却非常的强悍。
刘备、公孙瓒是卢植的徒弟,黄巾军领袖张角是卢植的手下败将,皇甫嵩按照卢植针对黄巾军的战略彻底消灭了黄巾军,董卓当权的时候被卢植当庭喝骂,袁绍请他做军师。不过由于他在公元192年去世,所以后面的三国事件他就没有参加了,如果三国有他的存在,可能历史都会改变。后来卢植与其他27位大儒配享孔庙,成为了读书人眼中神圣的人物。正是由于卢植的影响,卢氏在后面一直发展的特别兴旺。
4荥阳郑氏
比起以上三个姓氏来说,郑氏的出生更加高贵,因为他们直接就是周王室的后代。在春秋时期,为了应对不断强大的诸侯国对周天子的挑战,周宣王将自己的弟弟姬友封在了郑国,他的弟弟就是郑桓公。后面郑桓公的后人就以郑为姓。
西汉汉景帝时期,郑桓公十七世孙郑当时任职太子舍人,汉武帝即位后,他先后出任鲁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郡太守,从郑当时这里开始,郑氏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到了唐朝时,他们担任宰相的有10人之多。
唐文宗的时候,想给太子娶宰相荥阳郑氏郑覃的孙女,却被拒绝,郑覃只想把他嫁给一个九品芝麻官但是对方姓崔。气得唐文宗当场说:“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却也拿人家毫无办法。
5太原王氏
以“王”作为姓氏,一看祖上就不是平常人,事实正是如此,史籍记载:“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代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
也就是说,“王姓”的出处很复杂,但是可以肯定一般的王姓都是天子的后裔,所以自称姓“王”,在古代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并不是随随便便来个人都敢说自己姓王的,只有真正的王族才敢说自己姓王,然而大禹的后裔是王族,商汤的后裔也是王族,周文王的后裔也是王族,太原王氏一般却仅仅指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
汉朝以后,王姓逐渐在太原一带定居,并且发扬光大,唐朝的时候,太原王氏出了7个宰相。
“五姓七望”之女到底有多抢手?给个公主都不换
五姓七望作为隋唐时期的贵族阶层,他们都是在五姓七望内部通婚,有时候作为皇族的李唐家族想要娶一个五姓七望的媳妇还经常被他们排斥,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了。连唐朝宰相薛元超曾经都发出感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她们让天下男子无分贵贱,皆如痴如狂,公主亦弃如敝履
她们让当朝宰相临终留言,谓平生三憾,恨不能娶五姓女
她们让太宗世民愤愤不平,曰四姓自矜,人间又为何重之?
她们让文宗李昂摇头叹息: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后世俗语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她们一出生就在罗马。
她们的家族凝结了世间太多的光环,以至于后世统称他们是“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郡望所在地
所谓五姓七望,即七个传承千年的门阀世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关于“五姓七望”有多牛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在此不再赘言,单说他们的婚姻情况。
五姓七望互相联姻
由于五姓七望自认高人一等,为了保持血统不被污染,他们数百年间互相通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
根据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
五姓七望世代主要的联姻对象
必须说明的是,上图仅代表五姓七望的惯常行为,实际上除了同姓两宗绝不通婚外,他们之间早已画满了横线。
一般情况下,五姓七望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但偶尔也有外姓男子运气逆天,成功娶到了天之娇女。
例如,京兆杜氏虽然也是官宦世家,出了杜预、杜如晦、杜审言等名人高官,但和五姓七望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想不到吧?我娘可是博陵崔氏之女
按理说,杜氏男子绝不可能娶五姓七望的骄女,然而世事难料,有一位叫杜闲的年轻人,成功娶了“天下第一高门”博陵崔氏之女为妻,生子杜甫。杜甫的文章诗词写得那么好,可能就是遗传了博陵崔氏的文化基因。杜甫长大成人后,在介绍自己时,从不说自己是“京兆杜氏之子”,而是自称“清河崔氏?”。
伟大如诗圣杜甫,也未能看透“五姓七望”的光环。
想不到吧?我李白可是陇西李氏族人
闲篇一:杜甫的好基友李白出身陇西李氏,人称“谪仙人”。
闲篇二:杜闲的原配崔夫人因病去世后,他的续弦竟然还是五姓七望之女范阳卢氏。也许一辈子的运气都用在娶媳妇身上了,所以杜闲一生最高的官职就是兖州司马,区区四品闲官而已。
李唐皇室封杀“五姓七望”
由于“五姓七望”过于看重自己的清贵血统,顽固坚持内部联姻,多次拒绝皇帝结亲家的请求,所以唐朝历任皇帝对“五姓七望”均持打压态度。
李世民:你们世家有什么好牛的?真香!
贞观年间,李世民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开始想办法制约他们: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命重臣高士廉、岑文本重修《氏族志》,但高士廉为人实在,按照影响力大小重修,结果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把李世民气的半死:
“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
皇帝发话,大家只好再次重修。《新氏族志》将陇西李氏列为天下第一,长孙氏第二,博陵崔氏第三。
但陇西李氏本身就是“五姓七望”之一,李世民家族心心念念地就是附宗陇西李氏。所以,此次重修《氏族志》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名臣魏征、名相房玄龄、名将程咬金相继与“五姓七望”结为亲家,李世民后来也给儿子李治说了一门太原王氏的媳妇,只能说“真香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武则天出身低,对五姓七望自卑又自负
李治登基后,由于偏爱武氏,所以废了太原王氏出身的王皇后,更在武氏怂恿下,正式颁布禁婚诏书:
“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
这一纸诏书,令“五姓七望”全部榜上有名,已不能说是针对了,只能说是定点打击。
可结果又步了老爹后尘,“五姓七望”“动不动就以“禁婚家”自居,导致上至满朝勋贵、下至黎民百姓,对五姓七望更加趋之若鹜。他们的女子更加尊贵,地位远超唐朝公主。
天子在五姓七望面前也没牌面
唐文宗时,皇帝向出身“荥阳郑氏”的宰相郑覃求婚,希望他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李永,但郑覃转头就把孙女嫁给了九品官的博陵崔氏子弟。气的唐文宗大发雷霆道:
“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唐宣宗时,荥阳郑氏子弟郑颢高中状元,彼时他与范阳卢氏之女已经定亲。唐宣宗的女儿万寿公主也到了适婚年纪,宣宗委托宰相白敏中物色合适的男子,白敏中看中了状元及第、容貌俊秀的郑颢,获得唐宣宗认可。
于是,白敏中连发堂帖追上了已经出发接亲的郑颢,虽然郑颢百般推辞,但最终还是被迫放弃与卢家女儿的订婚,娶了万寿公主。
史上唯一一个中状元娶公主的,可他却一生怨恨媒人
可是,郑颢从此就恨上了白敏中,虽然因驸马身份仕途畅通,但他却常常在老丈人宣宗面前诋毁白敏中,好在唐宣宗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有因此惩罚白敏中。
笔杆子终究没敌过枪杆子
虽然历经打压,但五姓七望的名望不减反增,以至于清河崔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赵、李何事者哉?”
皇家都难娶的“五姓七望”
唐高宗时期,有一位宰相名叫薛元超。此人承祖父、父亲两代荫泽,受太宗、高宗两朝皇恩,娶了高祖之孙女、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官至宰相,富贵一生,著述颇丰,名垂青史,按说该没有什么抱憾的事了,其实不然。
据《隋唐嘉话》记载,“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对于“三恨”,《唐语林》也有雷同记载,“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薛元超的“三恨”,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代表了唐代士人的价值取向,一为即科举进士出身,二为与“五姓女”结婚,三为编修国史。
从新旧《唐书》记载看,薛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阳男”,没通过金榜题名就做到了太子舍人,所以他恨;“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没能娶“五姓女”为妻,所以他恨;“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但其主业是忙忙碌碌的中书舍人,兼职修国史恐怕顾不上,所以他恨。
薛元超的“三恨”即平生三件憾事。“三恨”中,第一、二件都好理解,唯独第二件让人纳罕,“五姓”是啥?“五姓女”又是怎么回事?
东汉魏晋以来,因官员选录制度存在的弊端,渐渐形成了七个名门望族,分别为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七大门阀郡望共有五个姓氏,故合称“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五姓”之间相互通婚,大批人员在朝中担任要职,树大根深,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李唐皇帝虽然号称出自陇西李氏,但有不少人认为他们胡化严重(如李昞娶鲜卑族独孤氏生李渊),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陇西李氏。
唐朝初年,唐太宗重修《士族志》,将皇族李姓定为第一等,将皇后外戚长孙氏定为第二等,之后才是各大世家,意在打压门阀士族,削弱“五姓七望”,以此来改变“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新唐书·儒学中》)的格局和排序,但“五姓七望”的影响仍顽固存在。
“五姓七望”的排外性很强,针扎不进,水泼不进。普通人家想跟他们联姻,门都没有;韦、裴、柳、薛“关中四姓”,也只能望洋兴叹。从新旧《唐书》记载看,除了唐高宗的王皇后(其从祖母为李渊妹妹)出自太原王氏,唐代宗的崔妃(其姨母为杨贵妃)出自博陵崔氏,其他有传记的后妃均出自他族。
唐太宗时,虽然要求“王妃主婿皆取勋臣家,不议山东之族”,但“魏征、房玄龄、李勣家皆盛与为昏,常左右之”(《资治通鉴》),魏征、房玄龄、李勣均为朝廷重臣,他们不顾朝廷意见,仍跟崔、卢、郑、王、李五姓高门打得火热,致使“五姓七望”的影响力不减反增。唐太宗虽然郁闷,但毫无办法。
唐高宗时,弄臣李义府想从“五姓女”中选一人当儿媳,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义府为子求婚不得,乃奏陇西李等七家,不得相与为婚”(《旧唐书·李义府传》)。为此,唐高宗下诏禁止“五姓七望”相互为婚。但是,五姓“族望为时俗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众不与异姓为昏”(《唐会要》)。显然,这是换着法子跟朝廷对着干,但唐高宗又有什么办法呢?
武则天当政时,宠臣来俊臣为攀附高门士族,在休妻后强娶太原王庆铣的女儿,造成恶劣影响,朝廷颜面大跌。后来,酷吏侯思止也想攀附高门士族,便奏请要娶赵郡李自挹的女儿,被武则天狠狠地教训了一番,那几个姓氏的女子是你这种庶人出身的官员所能求娶的,你还想再往朝廷脸上抹黑吗?这才作罢。
唐文宗在位时,曾替太子向宰相荥阳郑覃求婚,希望郑覃的女儿能成为太子妃,但郑覃没给唐文宗面子。后来,唐文宗又想把真源、临真二位公主(均为唐宪宗女)嫁入有名望的士族,并且信心满满地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新唐书·卷一七二》),结果均未能如愿以偿,最终真源公主下嫁杜中立,临真公主下嫁卫洙。
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文宗等,均曾因“五姓七望”的问题感到头疼,特别是唐文宗,儿媳妇求不来,两个姐妹嫁不进去,这种愤怒,这种憋屈,积攒在心里又无处发泄,只能用抓狂二字来形容了。相比于这些无奈的皇帝,薛元超虽以“不得娶五姓女”为平生抱憾之事,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瞧瞧这曹孟德般的口吻内部鄙视链诞生了
然而,盛极必衰。“五姓七望”都是掌握笔杆子的“秀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很快,五姓七望的克星来了。
五姓七望们,就问你们怕不怕?
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一开始起义军的秩序很好,五姓七望留在长安的不少人也长舒一口气,可不久情况急转直下,起义军开始在长安城疯狂杀人掠财,五姓七望作为千年富贵世家首当其冲,几乎遭到灭门之灾。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一次浩劫,让五姓七望元气大伤,不但数百年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而且大量族人惨遭杀害,更令五姓七望绝望的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家谱”在战火中付之一炬!
战后,许多同姓家族开始冒充“五姓七望”,冒充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的人尤其多,由于家谱丢失,真正的五姓七望竟也无法分辨真假,这导致他们的光环大大暗淡。
我说我出身太原王氏,谁支持,谁反对?
黄巢之乱后,经过24年的惨淡经营,“五姓七望”略略恢复了元气,正想大展身手、匡扶社稷,不料遇到了更大的瘟神。
唐哀帝天佑二年六月戊子朔,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矫诏将集中于滑州白马驿(今天滑州白马县)的尚书左仆射裴枢、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逼杀,并投尸于黄河。李振意犹未尽,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大笑,立即命人把这些尸体投入滚滚黄河,让这些自诩为清流的臣子成为了浊流。这就是“白马驿之祸”。
唐天祐四年(907)三月,唐哀帝李柷被迫禅位,朱温称帝,改名朱晃,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改当年为开平元年,定都汴州(今河南开封),朱温就是梁太祖。立国二百九十年的唐朝至此彻底灭亡。
白马驿之祸网住了最后幸存的世家大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关中四姓之一的裴氏等族中精英被诛杀殆尽,流传千年的五姓七望以及次一级世家至此彻底烟消云散,昔日高居云端的“天之娇女”从此跌落凡间,前方等待她们的是血染刀锋50余年的“五代十国”大混战。
门阀士族千年兴衰史
门阀士族是如何一步步消逝的
古时候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最初的时候是士大夫模式开始发展。最开始士族只是一些官僚士大夫集团,此时他们的力量并不强大,甚至是被当时的宦官集团所压制。通过不断的发展,这些士大夫集团逐渐成为了朝中权力的大臣,因此形成了门阀士族。门阀士族形成后,权力不断扩大。
历史上最为有名的门阀士族就是关陇集团,这个集团甚至是可以左右皇帝的人选。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门阀士族最早的时候,成型于秦汉时期,真正的兴盛发展,要到东汉时期。古代的时候,虽然没有科技不发达,但是人们对门阀士族的追求从未减少。
科举制诞生之前,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一直是最厉害的。古代科学技术落后,造成知识被垄断,一小批家族在岁月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世代冠冕、地方豪强、文坛领袖等多方位大家族,在这一时期,世家是士族阶层的核心,与外戚、宦官力量相斗争。随着声望的升高,手中权力增长,于是乎就出现了顶级门阀士族。
比如说东汉时的弘农杨氏,以及汝南袁氏。门阀士族往往有几个特征,首先在地方上,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其次有私人武装力量,在朝廷世代为官,后汉书中不到两千石的官职,皆算不上大家族,官职高低可看出一个家族的政治实力。门阀士族,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经学名声,前两个条件在百姓之中可得到认可,那么经学实力,才是士族阶层所看重的。
家族若出以经学闻名天下的名士,那么必然可以将家族带上一个台阶,这便是社会实力。由此来说,古代的时候,一个家族想要成为门阀士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仅是在朝中要有当官的大臣,还要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拥有名望才可以成为门阀士族。说三国著名家族,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此家族在三国乱世中转型失败,两代袁氏子弟不断内讧。
最终的汝南袁氏没落,颍川世家中以荀氏名气最大,后曹操逼死荀彧,又斩杀弘农杨氏出身的杨修,以及清河崔氏崔琰。到这时候,三国时期的门阀士族基本消失,孙权掌管的江东地区,门阀士族如何呢?晚年的孙权,几乎把知名世家收拾了一遍。至于蜀汉,世家几乎是小透明,加上有诸葛亮存在,土著世家存在感很弱。
司马氏掌权,又有少数民族袭扰中原,致使中原进入四百多年的大分裂,大批世家在乱世中破灭。西晋灭亡太早,导致皇权不振,地方割据势力频出。这种乱世的情况下,门阀士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此说来,这时候的门阀士族没有得到发展。进场末年,琅琊王氏崛起,不过随着王导的去世,琅琊王氏逐渐走向衰落。
虽有衰落之相,但凭借众多田产庄园,以及文学上的成就,琅琊王氏依旧是高门大族,家族荣耀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隋朝建立后,意识到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过大,开始逐渐消弱门阀士族的影响。杨坚上位后,便杀光关陇集团领头人宇文氏,兔死狗烹的做法,不得不为之颤抖。
杨广对此用力过度,使得世家势力反扑,当年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弘农杨氏反了。武则天上位,与李治联手干掉长孙无忌,一下子解决关陇集团,到了唐代,皇权已得到空前集中。隋朝时期,科举制已经出现,但是没有完全的应用起来,武则天时期,科举制正式启用,为武则天收揽了众多人才。
此时的科举,为寒门子弟开放了仕途之路,但世家多年的积累,寒门出高官基本也很少有,崔卢王郑等家族,依旧是高贵的门第。唐末时期,黄巢起义对门阀士族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其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门阀士族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辉煌。门阀士族从唐末以后,便不复存在,几个乱世让顶级大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