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南宋(1127-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带着一班文臣武将南渡长江在南方继续宋室,称“南宋”。
南宋与北宋统称为宋朝,或者两宋,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北宋赵匡胤后是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及其子孙,直到南宋赵构,都是赵匡义一脉(赵光义生赵恒,赵恒生赵祯,赵祯生赵曙,赵曙生赵顼,赵顼生赵煦,赵煦生赵佶,赵佶生赵构)。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史称“靖康之变”。
赵构作为赵佶的第九子康王,前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确具有法理上的继承权(当时宗室里面拿得出来的有兵权的就他了),且还是在孟太后的支持下于1127年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南宋后,赵构因为惧怕金兵,失去了生育能力,收养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琮为养子(宋太祖赵匡胤少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即位后更名为赵昚,是为宋孝宗。
要知道赵构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之一,为何他这么早就退出了政坛?
令人不解的是,乾隆是在晚年,也就是在他86岁时才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嘉庆。
史书上记载,高宗赵构在当了36年皇帝以后,也就是在他56岁时,以“倦勤”为由,把皇位禅让给了养子赵昚,自己当了太上皇。
有人会问了,赵构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亲生儿子呢?
赵构的生理能力出现问题了!
当然这个问题要分时间段,在二十岁之前,赵构肯定是生理正常的,一共生了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不过在靖康之变中,五个女儿都被金兵掳掠到北方,其中三个女儿在途中夭折,另外两个女儿到了北方后都进了浣衣院供金人蹂躏。
苗刘兵变,赵构唯一的儿子,刚刚三岁的小皇子赵旉被推举当了一个月的皇帝,随后再度“让位”给他老爹赵构。当年七月,赵旉随赵构来到建康(南京),一个宫女走路不小心绊到了地上的炉子,发出巨响,赵旉听到后嚎哭不止吓死了,年仅3岁。高宗和潘贤妃伤心的死去活来,哭了整整3天,将宫女和保姆处死,追封儿子为元懿太子。后没正经当过皇帝的宋韩林儿追谥为简宗靖文元懿殇孝皇帝。
从此以后,赵构尽管也非常勤奋的在后宫耕耘,但是后宫众多佳丽再也没有为他生过孩子。正史上没有记载赵构无后的具体原因,赵构之前生龙活虎,为何蔫了?流传最广的是《朝野遗记》,上面记载“外传北风极劲,而汪、黄傲然谓无事,故上每不知虞。比江都宫中方有所御宰,而张浚告变者遽至,矍然惊惕,遂病董腐。故明受殂后,后宫皆不孕。”意思是金兵来势汹汹,可是大臣们都报喜不报忧,以至于有一天,赵构正在跟嫔妃卿卿我我的时候,张浚突然跑来报告金兵杀到的消息,赵构当场吓得瘫软,从此就落下了病根。也就是说逃跑皇帝赵构是因为被金兵追击受到惊吓,以致患上不可言说的疾病造成无后。
按理来说,赵构收养子也应该在太宗一脉寻找,为何要选择赵匡胤一脉的后人赵昚为接班人呢?
原来赵构没有子嗣,朝中大臣知道皇上要收养子,于是纷纷上书请求皇上立太祖(赵匡胤)之后为太子。
还有大臣上书直接为太祖一脉喊冤叫屈:“太祖之后一直默默无闻,和平常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从情理上说不过去呀!请陛下在太祖子孙中选择有贤能,有作为的当太子,这样上可告慰太祖在天之灵,下可告慰天下人心。”
赵构觉得大臣们说得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请求。
换言之赵匡胤化身金兀术来祸害宋朝,有人见过金兀术的画像,说长得很像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就是要惩罚赵光义这一脉子孙,谁让太宗(赵光义)不守“金匮之盟”呢?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更名为赵炅),是为宋太宗。之后北宋的皇帝就是赵光义的后代。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葬于永昌陵(位于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宋太宗弑兄篡位,大逆不道,丧尽天良。由于其得位不正,导致北宋末年,半壁河山被占,钦、徽二帝被携,宋太祖借金太宗完颜晟之手,报了是夜刀斧之仇。值得注意的是,宋太宗的后世子孙似乎也相信此说不假。
北宋王朝被金所灭,皇亲国戚几千人被金人掳走,真是活该!因为他的政权来的就不正,因此担心手下造反,杯酒释兵权!最差劲的是采用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统军,而当时周围强敌环伺,战争连绵不断,百姓可真是倒了血霉!
当时赵构也听到了这种传说,高宗开始时严加斥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彻底改变了主意。据说,是夜晚上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让他看了那夜“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为了还天下人一个公道,也为了补偿赵匡胤一脉,赵构就在宗室里挑了两个孩子赵伯琮和赵伯玖作为自己的养子,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要知道赵构在收养赵伯琮时刚刚26岁,身体正是强健的时候,这么年轻就急着过继养子,很可能是他自己已经意识到真的那个方面不行了,因此要早作打算。
不仅是岳飞,宰相赵鼎、大将张浚也分别向皇帝提出过及早立储的建议。但是赵构不为所动,两个孩子只是养在宫里,并没有给予太子的名分。可能他觉得自己才三十出头,有的是时间,假如病能治好呢。
当然赵构对自己的毛病还是采取了积极治疗的态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他找了个医生叫王继先,据说这个人医术高明,赵构一度看到希望,甚至因此为他升官。他亲口说:“朕顷冒海气,继先诊视有奇效。可特书读。”有人推测,冒海气是赵构隐晦的说法,将自己的疾病说成在海上受了湿气。
但是不管赵构如何努力诊治,他最终还是没有再拥有亲生子女。1162年,56岁的赵构彻底死心,他立赵伯琮为太子,改名赵昚,并且将皇位禅让给他,自己做了太上皇。
赵昚就是历史上的宋孝宗,南宋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意思是在南渡诸帝中,宋孝宗是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皇帝。
高宗赵构最后总算做了一件好事。
1187年,81岁高龄的赵构离开人世,赵昚哭晕在现场,要为赵构服丧三年,让太子赵惇主政。再后来,赵昚索性放弃了自己,直接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赵惇,自己继续为赵构服丧,这种孝顺程度,在中国古代皇帝中,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后人赐了他一个“孝”字,真可谓实至名归。
赵构不知道临死前,他是否心里还带着遗憾?他其实是没资格当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