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分封制历史上出过事情,为何朱元璋还要分封制

分封制历史上出过事情,为何朱元璋还要分封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23 更新时间:2023/12/13 8:47:33

过去一直认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

毕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是太子外,他想要让其他25个儿子都称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不过我们从朱元璋分封诸侯王的地形图上,可能就会有其他的认识。除了自私自利的一面以外,朱元璋还是有其他考虑的。

一、朱元璋希望皇子们负责保卫边疆。

过去我认为朱元璋的分封制对中央的皇帝,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选择。毕竟诸侯王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基本不受任何任人的控制,就连皇帝也很难插手。

其实从分封地形图上来看,朱元璋还是有考虑的,他的大多数儿子,都被分封在了北方,而当时的首都在南京。

所以说这些儿子们不光是去北方享福的,他们更是前往北方负责镇守明朝的边关。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历史上镇守边疆的大将造反的情况数不胜数,老朱认为只有自己的子孙负责镇守边疆,才能保证大明朝的安全。

1、东北片区。

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平,将朱权分封在内蒙古境内的大宁,将朱植封为辽王,镇守辽东,将朱模封为沈王,驻守在沈阳。将朱松封为韩王,镇守在辽东开原。

这些地方,过去都是元朝的地盘,后来朱元璋打下来以后,逐渐成为了明朝和北元之间较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朱棣还处于相对靠南的地区,所以他在当时对大明朝的作用,远没有历史上吹嘘的那么重要。

2、西北地区。

朱元璋将朱橞封为谷王,镇守宣府。将朱桂封为代王,镇守山西大同。将朱栴封为庆王,镇守在宁夏银川。将朱楧封为肃王,镇守在甘肃平凉,后改任甘肃张掖。将朱棡封为晋王,镇守在山西太原。

这几位藩王,主要应付长城正北面的北元势力,他们也都是手握重兵,占据有利位置。地位完全不比东北地区的差。

3、内陆地区。

内陆地区的分封,主要以两湖地区和四川为主。其中两湖分封了朱梓为潭王,镇守长沙。朱桢为楚王,镇守武昌。朱柏为湘王,镇守荆州。而四川则是分封朱椿为蜀王,镇守成都。

当然也做了一个实验,让朱元璋的养子沐英担任了永镇云南的重任。这些内陆王爵,主要还负责镇守在山川要地,并不是多么富饶的地方。

从以上的安排来说,最艰险的地方,朱元璋都留给了这些儿子们。要么让他们镇守北方边境,跟北元抗衡。要么让他们镇守内陆,镇压地方豪强。

二、最富饶的地区,依旧留给了朱允炆。

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算是比较不错了,虽然这些诸侯王也是麻烦,不过如果不削藩的话,在短期内,未必就能掀起什么巨浪来。

除了刚才那些地方以外,剩下的平原地区,全都是比较富饶的地方。这些地方良田众多,百姓殷实,全都被朱元璋交给了朱允炆。

这么来看,朱元璋对后事的安排,还算比较妥当。他不放心其他人镇守边疆,因为历史上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汉高帝刘邦过去就把韩王信分封在北方,结果人家投降匈奴了,还带着匈奴人来打自己。后来他把那么好的好兄弟卢绾分封到了北方,结果好兄弟也叛变了。

所以说不是一家人,似乎总有些不放心。万一他们联合外人一起来对付自己,那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们,能吃得消吗?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有利有弊,在当时来看,的确是利大于弊的。毕竟再怎么乱,那也是老朱家的天下。

三、本朝永远只吸取前朝的教训。

封建王朝其实很有意思,总会吸取前朝的教训,至于再往前的历史,由于不够深刻,所以不会被本朝的人所采纳。

比如说秦始皇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教训,所以在秦朝实行郡县制。到了汉朝,又吸取了秦朝的郡县制教训,改成了分封制加郡县制。

再等到曹丕建立曹魏的时候,将兄弟们的权力都给取消了,再次在天下实行了郡县制。等到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以后,吸取了曹魏不分封子嗣兄弟的教训,一口气封了那么多司马家的王爵,结果导致了西晋的八王之乱。

紧接着南北朝时期,是大混乱的局面。一直到了隋朝,取消了分封制,改用郡县制。唐朝的时候,一度想要恢复分封制,结果约等于失败。

到了宋朝再次彻底废除分封制,把宗室子弟都摁在京城。等到元朝,正儿八经地实行了行省制度,算是一大创举了,是郡县制2.0版本。

那么明朝朱元璋建国以后,自然是吸取了元朝没有搞分封的教训。他认为地方官都不是自己家的人,自然不会为大元朝卖命,所以才会把江山给轻易丢了。

这话听着好像也很有道理,我们没有批评的权力,毕竟人家老朱才是当事人,最知道那个时代需要的是什么,最缺的又是什么。

总结:分封制错了吗?也不能这么说。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处于分封状态的。而且很多分封的王朝,其实也能延续很久。

比如说奴隶制社会的周王朝,延续了800年之久,汉王朝更是有400年之久。明朝也有200多年,所以不能说分封制就彻底错了。

当然了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分封制肯定错了,为啥?因为普通人分不到一杯羹啊!那些撰写历史的文人们,没有哪个是得到分封的,他们自然要抨击这种制度。如果你给他一个王爵,再给点封地,你看他还骂不骂分封制。

朱元璋难道真不明白迟早会因此祸乱吗?

朱元璋的后宫,史书记载下来的有21位,他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二子朱樉,封秦王;三子朱棡,封晋王;四子朱棣,封燕王;五子朱橚,封吴王;六子朱桢,封楚王;七子朱榑,封齐王;八子朱梓,封潭王;九子朱杞,封赵王;十子朱檀,封鲁王;十一子朱椿,封蜀王;十二子,朱柏,封湘王;十三子朱桂,封代王;十四子朱楧,封汉王;十五子朱植,封卫王;十六子朱栴,封庆王;十七子朱权,封宁王;十八子朱楩,封岷王;十九子朱橞,封谷王;二十子朱松,封韩王;二十一子朱模,封沈王;二十二子朱楹,封安王;二十三子朱桱,封唐王;二十四子朱栋,封郢王;二十五子朱彝,封伊王;二十六子朱楠,未封王。

历代分封,会造成皇位之争及内乱。最早的周分封,导致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汉初的分封导致七王之乱;西晋司马氏的分封导致八王之乱;唐朝的分封有玄武门之变。朱元璋做为一代开国皇帝、千古名君,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何况当时有人还冒死直谏。

这个冒死直谏的人叫叶伯巨,浙江宁海人。明洪武初年以通经学入国子监学习。1375年,叶伯巨任平遥儒学训导。1376年,天象出现异常,是为星变。朱元璋下诏让天下士人上书朝廷,指出政治有何过失。叶伯巨向朱元璋上了一书,名为《奉诏陈言疏》,其文如下: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朱元璋看到叶伯巨的奏书后,气得说:”小子间吾骨肉,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将他射死!"后来叶伯巨被关在刑部监狱,活活饿死。

历史证明叶伯巨是正确的,朱元璋死后,尸骨未寒,其孙建文帝实行"削藩"之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争夺天下。百姓为此经历了三年多兵火浩劫,朱元璋精心培养的建文帝,有人说自焚死于大火,一说逃出为僧。燕王朱棣根不不念及血肉亲情,夺取皇位。

朱元璋,一代明君,难道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吗?笔者认为,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分封诸子为王,实为无奈的选择。理由有两个。

第一、外臣对皇权的威胁太大。朱元璋时期,发生两件大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1380年,明太祖以造反罪诛灭宰相胡惟庸九族,受牵连的官员非常多。1390年,朱元璋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李善长、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及其子孙们。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蓝玉是朱元璋依赖的最能打的武将之一,后来蓝玉居功自傲,渐生不轨之心。1393,朱元璋发现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诛杀蓝玉同党,被杀者有1.5万人之多。

朱元璋打天下之时,这些人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这些人都有不世之才,要控制这些人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朱元璋做到了。为此,他废丞相、设内阁,设锦衣卫,显示了自已控制朝政的能力。君与臣的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朱元璋太明白这个道理了,霍光王莽、曹操等一位位乱臣贼子,不能不让朱元璋警醒,更何况这还是一帮与他一起打天下的不世之才。后来的一起起谋反案,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当时天下刚刚统一,只有借助于分封,才能稳定朱氏统治。秦始皇一统六国,没有分封,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亡于天下群起而攻之,六国旧贵族群起而攻之。所以汉高祖刘邦又无奈的实行了分封制,封诸子为王。后来虽有七王之乱,但最起码保证天下还是刘氏的。这也是为什么王莽篡汉之后,刘氏还能夺回天下。直至东汉末年,刘备做为刘氏皇室,还是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建立三国之一的蜀汉,这就是分封的好处。曹魏政权短命而亡与没有分封有实权的曹氏诸王有关,司马氏吸取教训,广封诸王。后虽发生八王之乱,但司马氏逃到江南,又建立东晋,这也是分封的好处。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面对中国庞大的版图,要巩固统治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很多地方民不聊生,这与秦朝和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是相似的。一旦有地方发生起义或是兵变,光靠中央是明显不行的。朱元璋是强大的,有能力,但他要考虑他的后代有没有这个能力,而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分封诸王。分封诸王虽有发生内乱的可能,但最起码能保证皇位还是在朱氏手中。

所以,朱元璋不是不明白分封的坏处,他是更明白分封的好处。面对刚统一的天下,朱元璋怕子孙们驾驭不了朝中大臣、统驭不了地方的悍将,所以明知实行分封有子孙们互相残杀的危险,但不得不分封。分封之后,朱元璋明白,朱氏天下是保住了,但子孙互相残杀终不可避免,他也为此麻烦、伤心。而偏偏此时,叶伯巨自认为很聪明,哪壶不开提哪壶,说:“朱元璋你如果实行分封,你的子孙一定会自相残杀而内乱。”人家大明朝人才济济,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等,哪位不明白这个道理,还用你一个小小的叶伯巨说出来,这不是自已找死吗?

所以真正的明白人是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而不是叶伯巨。功臣们不能说,是因为谁说谁就倒霉,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就是为了防功臣篡位。叶伯巨在这些人面前,只是一个小学生。只会读书很可怕,更何况连书都没全读明白,只学了一半就自以为了不起,实在可笑。

朱元璋儿子藩王有何特权?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战,击败元朝贵族后,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建元洪武,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鉴于宋、元两代皇室的孤立,宗室衰弱,朝廷一旦有事,宗室无力支援,这一历史教训,他是牢记在心上的。

为了朱氏的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朱元璋决定恢复分封制,即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亲王,分封到各地,通过这些宗室达到拱卫朝廷的目的。

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先后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封为亲王。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第9子和第26子早逝外,其余23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

从洪武十一年起,朱元璋分封的各位亲王被陆续地派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藩王们基本都是分驻在全国各战略要地。

那么,这些藩王们都有哪些特权呢?

一、诸王在封地建王府,可设置官署。

朱元璋规定,诸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王府,可以设置官署,公侯大臣等进见亲王都要俯首拜见,不得逾礼,这一条说明诸王的地位极高。

但是,还有一条限制,即诸王不得干预地方上的民政,王府之外的事务,均归各级地方官吏治理,亲王无权过问。

二、诸王设有亲王护卫军。

朱元璋规定,每个王府可以设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护卫的士兵少者3000人,多者可达19000人。

而封在长城防线上要塞的亲王还不在此限,如分驻于宁城(今内蒙古宁城县)的宁王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就拥有8万将士,战车达6000辆。

三、诸王享有地方守军的军事指挥权。

朱元璋还规定:亲王护卫士兵归亲王直接调遣指挥;遇有急事,亲王封区内的卫所守镇士兵也一并归亲王指挥。

同时,朱元璋还强调:朝廷要调兵,必须同时发盖有皇帝御印的文书给亲王和当地的守卫军官,亲王接到御印文书后,再发令旨给守镇军官,而这些地方上的军官必须既接到御印文书,又接到亲王的令旨后,才能出兵。

这一条的规定,使得亲王成为地方上守军的监视人,亲王也就成了大明皇帝在地方上的军事代表。

朱元璋认为把军权托付给自己的亲儿子们,就万无一失了,而且亲王有自己的护卫军,一旦地方上有事变,可以当机立断,单独应战;若京师危急,亲王又可以起兵勤王,达到保卫皇室的目的。

朱元璋的23个儿子封地星罗棋布地列于全国,这些封藩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在边塞,一类在内地。

在边塞的诸王有:西安的次子秦王朱樉,太原的三子晋王朱棡,北平的四子燕王朱棣,大同的十三子代王朱桂等。

在内地的诸王有:开封的五子周王朱橚,武昌的六子楚王朱桢,青州的七子齐王朱榑,长沙的八子潭王朱梓等。

在边塞的藩王除了监视地方守军外,还负有防御北元贵族的侵扰,所以他们的护卫军特别多。晋王、燕王还曾多次受命带兵出塞征战和负责筑城、屯田等事宜,军中大将均受其节制。

朱元璋还特别允许晋王、燕王在军中小事立断,大事方报告朝廷,因此,晋王和燕王的军权特别重,立功也最多。

当朱元璋大封藩王的时候,有一个叫叶居升的官员向朱元璋提出了担忧:“亲王的封国太大,甲兵卫士太多,军权过重,臣恐数世以后,尾大不掉,到时就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削地夺权。于是,很可能引起亲王的怨恨,酿成像汉代的七王、晋代的八王之乱。愿陛下趁诸王还未分赴封国之时,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域。”

但是,这时的朱元璋正在兴头上,听了此言非常生气,就把叶居升抓进了监狱,并囚死于狱中。自此以后,文武百官都噤若寒蝉,再也没人敢议论封藩的事了。

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藩王之乱来的比叶居升估计的还快,并且没经过数世,在他死后就出了大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悲痛之余将太子的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轻还没有执政经验的朱允炆听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废为庶人。

燕王朱棣看到五位亲王被废,担心自己也遭殃,就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靖难之役”正式爆发,燕王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打了四年的仗,最终以朱棣获胜,取代建文帝而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告终。

朱棣起兵的时候,朱元璋分封的24个诸侯王,有愿意出手相助的吗?

朱元璋把大明朝交给孙子朱允炆的时候,同时也交给了朱允炆24个诸侯王。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是太子,没有封王,最小的儿子朱楠早夭,也没有封王。

其他24个儿子,全部都被朱元璋封为诸侯王,有很大一部分,因为长大成人,所以在朱元璋时代,他们就已经前往封地就任。

1398年,朱允炆上台的时候,朱元璋的18个儿子已经就藩到了自己的封地。剩下的6个儿子,因为年纪太小,所以依旧留在南京抚养。

18个藩王,这可够朱允炆喝一壶的。这些藩王主要集中在大北方,朱元璋的意图十分明显,让自己的儿子,给大明朝镇守边疆。可儿子们不仅可以镇守边疆,也可以推翻朝廷。

很显然,燕王朱棣就是那个选择造反的家伙。由于他是明朝后来那帮皇帝的祖宗,所以他的名声并不差,只不过从当时的角度来说,这哥们就是个反贼。那么他造反的时候,剩下的23个诸侯王,都在干些什么呢?

一、宁王朱权选择支持朱棣。

朱棣为什么要造反?除了自身有野心外,最直接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允炆搞了一场削藩活动。在朱允炆看来,这帮叔叔,不仅不能帮他保家卫国,反而是朝堂的巨大威胁。

为此朱允炆打算裁掉这些诸侯王,用自己的心腹将领去镇守边疆。这么一来中央集权就能够得到保证,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动作有些快了。

此话一出,大量诸侯王都怨声载道。他们的爵位不是朱允炆给的,而是朱元璋给的,所以他不服削藩的制度。

可是人家是朝廷,你再不服气,难不成还能反了?朱棣果然是反了。只不过势单力薄之下,很难反抗朝廷。为此朱棣积极寻求兄弟们的帮助。

这个时候宁王朱权,成为了朱棣的盟友。当时朱棣诓骗朱权,说自己是被逼无奈,取得了朱权信任以后,结果朱棣就夺取了朱权的兵权。

因为朱权手里有朵颜三卫,那是由蒙古骑兵组成的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有这帮人相助,朱棣才有了底气。这个时候朱棣承诺朱权,等到大事办完了以后,就跟他平分天下。

朱棣成为皇帝以后,早就把这个承诺给忘了,不仅打发朱权到了南方,而且派人监视他,剥夺了他的所有兵权,所以说创业的时候,千万要签订好股权分配合同,关系再好也要签,因为人是会变的。

朱权当然一句话都不敢提,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看看方孝孺、铁铉、黄子澄这些人的下场,能保住自己的命和家人的命,你还有啥不知足的呢?

二、大部分诸侯王选择隔岸观火。

既然只有一位宁王朱权,是支持朱棣的,那么剩下22个诸侯王难不成都是反对朱棣的吗?当然不是这样,要是阻力真的有这么大的话,那朱棣根本就翻不起什么巨浪来。

朱棣的这帮兄弟们,一个比一个会明哲保身。他们一边表示削藩让他们痛苦不堪,一边表示要忠于朝廷,不跟朱棣同流合污。

这意思很明白,我们既不帮助朝廷剿灭朱棣,也不帮助朱棣推翻朝廷。你们两个人互相斗,到最后看谁的胜算大了,我们再加入谁。

这些人手里虽然有一定的兵权,但是很明显没有决定胜负的可能性。所以他们不介入战争,是自保的最好方式。

一旦参加的某一方,极有可能会被当成炮灰用在最前面,等到你的人马被打光了,那还不是任人宰割的地步?谁心里都清楚,朱棣上台了,难道对诸侯王就会好到哪儿去吗?

这些藩王当中,朱元璋的二小子朱樉早就去世了,他儿子继任王位以后,也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

此外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这几位藩王,就是隔岸观火的典型代表,后来他们自然也保住了自己的诸侯王爵位。

三、一部分诸侯王,已经被朱允炆解决了。

都以为朱允炆是个软柿子,其实朱允炆的手段还是比较犀利的。他知道削藩是一件大事,要想做好,就必须要找几个典型,于是朱允炆就挑了几个软柿子。

第一个被削藩的是周王朱橚,他被削藩以后,被朱允炆软禁在了南京。一直到朱棣打下了应天府以后,才把朱橚给救出来。

此后齐王朱榑也遭到了朱允炆的打击,朱榑和朱棣一样,都是战功卓著的诸侯王,他自恃军功多,所以总是犯法,最终被朱允炆抓到南京关押了4年之久。朱棣恢复他的王爵封号以后,他还是作死,最终被朱棣囚禁致死。

湘王朱柏是最惨的一个,朱元璋刚死,就有人举报他有造反的嫌疑。所以朱允炆对他下手,想要抓他到南京来问罪。结果这哥们比较极端,放了一把火,自己骑着醒目的白马,冲入火中自焚而死。

代王朱桂性格比较暴躁,因为这个原因,就被朱允炆给抓了。这理由也太牵强了。可见朱允炆明白削藩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岷王朱楩本来在云南过着逍遥自在的小日子,可是同样在云南镇守的沐家举报了他,结果朱允炆立刻把他给抓了,发配到了漳州。

这么多软柿子都被朱允炆给解决了,可见朱允炆削藩的手段还是比较毒辣的。尤其是逼死了自己的叔叔这件事,成为了朱棣诟病朱允炆的重要条件。

总结:朱棣上台,这帮诸侯王也好不到哪儿去。

朱棣因为削藩,这才选择了造反。清君侧是他的理由,拒绝削藩是他的旗号。结果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藩王势力强大,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朱棣才意识到,侄儿朱允炆削藩是很有道理的。没有换位思考,就不会知道对方的苦楚在哪里。

但是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不可能再去削藩吧?所以朱棣没有废除藩王的爵位,只不过各种限制他们的权力,除了财权以外,这些藩王没有政权和军权,甚至连自由都没有。

这帮藩王的子孙,只能够在家里等着领工资过日子,不允许出去工作。继承爵位的子孙还好说,可没有爵位的子孙,那日子就比较难熬了。

参考资料:《明史》

标签: 明朝藩王分封制

更多文章

  • 你知道“嗣子、祧子、继子、养子”的含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嗣子,祧子,继子,养子,嫡长子

    修过谱的人,一定在老谱上见过“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人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但如果简单地说给别人做儿子,为什么还要用这些不同的称呼呢?下面简要介绍一下。1、嗣子这个称号是从古代开始的,原来指宫廷或者官宦之家为继承官位或者权力之人的称谓。

  • 中国历朝历代官僚体系图示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朝历代官僚体系,历朝历代,官僚体系

    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看似复杂,其实总体框架仅有三类,那就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六部制。历朝历代虽然官制不同,但基本都可以从这两类当中找到影子。今天,便在此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从夏朝开始的官制。夏朝夏朝的官僚制度主要来自于后世的传说,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天子身边的“四辅”,四辅名

  • 清朝为何会存在多个兵部尚书,谁才是真正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兵部尚书,清朝

    兵部,作为封建王朝设置的中央“六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的“五兵制”,当时曹魏军制设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等五兵,长官称五兵尚书。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

  • 隋炀帝背负昏君暴君之恶名 修好大运河利于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炀帝,隋朝大运河,隋朝

    在隋炀帝杨广身上有着诸多问题,比如刚愎自用,比如猜忌多疑,他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不喜欢接受旁人的建议,但是,真理往往站在少数人一边,也正是由于杨广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才给盛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在位时期,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比如营建东都、两巡塞北、修缮长城、修大运河等等,在后世很多人看来

  • 李世民被李渊宠妃所害 最后也因为他们得到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婕妤,尹德妃,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晚年有两个最受宠爱的妃嫔,一个叫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史书记载二人与李建成、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秦王李世民。第一招:造谣诬陷。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李渊晚年,娇艳出众的张婕妤和尹德妃成了李渊新的“绝代双骄”。据说这两个人的耳边风胜过十二级台风,可见她们两人的受宠

  • 唐代诗人做过的左拾遗和右拾遗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左拾遗,右拾遗,古代官职

    左拾遗是个什么官位呢?左拾遗是唐朝开始设置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封建时代中央政府设立谏诤机构,有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有点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左右拾遗是唐武则天在垂拱元年设置的,设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

  • 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到底是长孙皇后还是杨妃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长孙皇后,杨妃

    在历史上,杨妃受宠吗?为什么喜欢李世民的人都比较讨厌李恪和杨妃?如何评价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韦贵妃,杨妃,唐太宗这三位后妃到底是否得宠?为何说法不一?如果李世民死后不是李治上位而是李恪或李泰会怎么样大唐会有什么不同样?当然是长孙皇后!玄武门兵变,为了能够兵变成功,李世民把自己所有的武装力

  • 皇太弟——另类的储君 经选定继承皇位的皇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太弟,储君,继承皇位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皇位传承是一个王朝最重要的事情,被视为国本,关系着王朝的兴衰。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皇位顺利传承给子孙后代呢?古代中国是有一套严格制度的,分别为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父死子继是最常见的主流,而在乱世,比如五代时期,十国的君主也多为兄终弟及。比如杨吴的高祖、烈祖、睿帝三兄弟;吴越国的忠献王

  • 朱元璋称帝才31年 为何还有洪武三十五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洪武,明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当了三十年皇帝的朱元璋,在西宫病逝升天。他这一死,给朱姓后代和历史学家都留下了大量谜团,至今不解。民间传言和正史上的记载都说,朱元璋1328年9月18晚上出生时,就有异象发生。而他的死,民间传说也应验了天意。本来朱元璋应该当35年皇帝的,结果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怎么解释都是牵强附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

    有些人对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牵强附会的解释这里的五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所谓中国,在地理意义上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文化意义上,则指古人认为的拥有最高文明的地区(在古人看来,就是中原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很常见的措辞,《史记&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