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九锡,冕十旒,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关于“加九锡”的问题
古代帝王封赏大臣们的“加九锡”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加九锡的大多都篡位称帝??难道历史上君王对于忠臣都不曾加九锡?
对权臣“加九锡”是指具体的哪九种特权?
为什么加九锡的人都篡位?
古代受九锡的人是不是可以理解是副皇帝了?
古代帝王对功臣赐以九锡或九命指的是什么?
“九锡”是什么?为何多数得到九锡的人都篡位称帝了?
“九锡”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得到它就可以篡位称帝?
权臣篡位前为什么总要“加九锡”?
古代权臣篡位之前为什么总要求加九锡,九锡到底是什么东西?
什么是加九锡?历史上有几个加九锡而未称帝的?
古代的“加九锡”是什么意思?代表的又是什么呢?
九锡释名及其寓意:
加九锡[jiǔcì]就是帝王赏赐给有特别功劳的大臣九种礼器。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锡,在先秦作为“赐”的通用字使用,与之同音;但是,汉以后的文献里取“赐”之意的“锡”字,一般还是读如其本音xī。
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记载见于《礼记》。
哪九种器物呢?一车马,二衣服,三乐器,四朱户,五纳陛,六虎贲,七弓矢,八斧钺,九秬鬯(这个词念juchang)。或许你要问:这九样东西具体是什么呢?究竟有什么用途啊?
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lù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即黑马八匹。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鞋)一双。能安民者赐之。
三曰乐县。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亦作“乐悬”。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民众多者赐之。
五曰纳陛。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bē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能退恶者赐虎贲。
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能征不义者赐之。
八曰斧钺。能诛有罪者赐之。
九曰秬(jù)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
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
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锡,在古代通“赐”字。
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记载见于《礼记》。
加九锡是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属嘉礼。九锡,指衣服、朱户、纳陛、舆马、乐则、牙贲之士、鈇钺、弓矢、秬鬯等九种器物及待遇,多授予对国家有大功的权臣。每加九锡,帝王必颁九锡文,叙述和肯定受礼者的事迹与勋劳。事实上,自汉献帝封丞相曹操为魏王、杨坚等,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以为篡位换代之准备。《汉书.武帝纪》:“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三国志.武帝纪》:“朕以眇眇之身,托于兆民之上,永思厥艰,若涉渊冰,非君攸济,朕无任焉……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检举补充回答: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士燮被曹操借东汉政府的名义授予九锡六佾。
后秦姚兴册封藩属谯纵为大都督,相国蜀王,加九锡礼。
曹操被东汉授九锡,其子曹丕建立曹魏。曹操心有余而力不足,临门一脚让曹丕踢进禅让
司马懿在诛灭曹爽及其党羽后被曹魏授九锡,后其子司马昭被曹魏复授九锡,其孙司马炎建晋朝。
好像权臣篡权之前都有这么一个步骤,人臣之极的荣誉吧?
加九锡是荣誉吗?我看了加九锡的人,全都反了。给谁加九锡,这不就是点名某大臣不忠吗?
所谓的“九锡”,就是古代天子赐给功臣诸侯的九种物品,象征礼遇。“锡”通“赐”,顾名思义便是赏赐的意思。
在古代“加九锡”它是一种礼节,老梁说一般是为了“篡位”做准备,也是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属嘉礼。一般见到大多是授予对国家有大功的权臣。每当加九锡,帝王就必颁九锡文,叙述和肯定受礼者的事迹与勋劳。
在三国时,曹操父子以禅让夺得皇位,完成了家族的权力交替。在曹丕接到皇位以前,曹氏父子也是准备了多年,加九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其实,这也并不是曹操首创。
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前,就曾以“加九锡”的方式让自己获得了特别高的地位,也因此提高了自己的士气。所谓的“九锡”,锡”通“赐”,顾名思义便是赏赐的意思,其实就是古代天子赐给功臣诸侯的九种物品,这九种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jùchàng)、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和乐县,象征着礼遇,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这也是是最高的礼遇。车马在过去的时代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代表了礼仪和地位。而九赐中的车马,不是普通的马,必须得是八匹黑色的公马。每一样得赏赐,它们的背后都是着有各自的含义和品德,也都是对被赏赐者的肯定。作为天子赏赐给功臣诸侯的“九锡”,几乎是包括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谓是样样俱全。
得到了九锡的大臣,不但拥有了和天子相近的装备,同时还拥有了和天子相近的权力,身份相当于“副皇帝”。其实加九锡它原本是为了鼓励臣子忠心,但是后来却成了大臣篡位前的必要铺垫。
曹操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最高位的
曹操的位置越来越高了……
公元212年,曹操如同昔日的萧何,“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公爵,封国封号“魏”,加九锡,建都邺城。七月,曹操开始营建“魏社稷宗庙”。
公元216年五月,汉献帝进曹操的公爵为魏王;
至此,曹操已是封无可封,达到了顶端。若在进一步,便是皇帝!
其间,曹操在封魏公后,做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嫁女。时间是在开始建宗庙之后。汉献帝娶曹操的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入宫,位份是夫人。
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一次性嫁了三个女儿?嫁一个女儿不行么?
注意!嫁三个女儿是合乎情理的。这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媵娣婚俗,又是媵制婚姻,简称媵婚。这在春秋战国时,十分的盛行。什么个情况呢?嫁一送多。嫁个女儿,送几个陪嫁女。陪嫁女就是媵。媵,送也,一般送的是妹妹。《史记》中说:尧乃以二女妻舜
而曹操这样,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颇有礼节回报的意味。汉献帝许曹操以魏公,曹操回报以三个女儿,礼节是媵婚,礼节十足;
第二,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皇帝来说,手上利用的资源,要么是宦官,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大臣。若是开国皇帝,外加个功臣。朱元璋谁都瞧不起……但,被强制待在许昌的汉献帝,他所利用的资源就只有外戚。曹操嫁女嘛,便是进一步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后,曹操就顺利成了汉献帝的外戚。曹操为外戚后,更加的强大了。既然安抚汉献帝,又让自己有安全感。何况,外戚历来是汉朝权臣掌权的标配!曹操进一步控制朝政,是不是更有理由了?有理由了,曹操更加挺直腰板,舆论压力就小了。毕竟,外戚掌权,似乎是潜规矩(传统)吧?
第四,三个女儿入宫,以上两个计划(瓦解和增强自己的外戚势力)是不是更加稳固?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嘛!所以,趁着礼节回报,多送几个,假如送一个,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找什么借口嫁女?干脆一口气嫁三女,备胎多,外戚势力稳固;
第五,加强对汉献帝的监视和牵制。防止汉献帝整出些幺蛾子来,对曹操不利;
第六,可能曹操是借此保护汉献帝吧。毕竟自己已是魏公,而且到死也不可能代汉,但下一代曹丕不可能不篡汉……看在兄妹身份上,或许汉献帝能逃过一劫吧。
曹操三个女儿入宫第二年,升为贵人。这年,伏皇后死。第三年,曹节晋升为皇后。外戚曹操的势力更加稳固。
以曹丕给孙权加九锡,来举例来说明一下。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一月,魏文帝曹丕登基时,孙权派人把被俘的魏将于禁送给魏国,并向魏称臣;曹丕非常高兴,册封孙权为吴王,并派使持节太常高平候邢贞授孙权玺绶册书、赐孙权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符使符第一到第十,任命孙权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现今的两广一带),领荆州牧事,(交回原来任命的骠骑将军南昌候的印信、绶带、符节和册封文书),加九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曹丕给孙权加了九锡,这九锡其实就是九种物品,是给予臣子的一种最高的奖赏,综观历史,权臣在篡位前先加九锡,加了九锡离称帝也就不远了。九锡的解释:古代帝王尊礼功臣或诸候的九种器物。从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九锡就是九种器物,而且只有功臣或某些诸候才有资格获得,一般人捞不到。
曹丕的圣旨中是这样说的(翻译成白话文):
1、由于你(孙权)安抚了东南,使江南(当时称扬州)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使百姓和夷族(当时的越族)安居乐业,无人反叛朝廷,因此赐你大辂(大车)、戎辂(兵车)各一辆,玄牡二驷(以上二车各由四匹枣红色公马拉车);
2、由于你奖励农耕,使国库充实,人民富裕,赐你穿绣着龙的礼服礼帽,并配上一双红色的礼鞋;
3、由于你以德政教化人民(这是古代牧守的基本职责),使礼仪兴盛,赐你一套三面悬挂的钟磬乐器;
4、由于你很好的引导了社会风俗,使夷民感化,赐你在红色大门(朱户)的华屋居住;
5、由于你的才干的谋略,使忠正贤良的人能到朝廷做官,为国效力,赐你纳陛(设台阶以登)用来登殿处理政事;
6、由于你忠勇双全,清除奸邪小人,赐给你虎贲卫士百人(一般都是受九锡者自己组建的私人警卫部队);
7、由于你的文治武功使江东内部稳定团结、外部信服,赐你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一千支;
8、由于你声威远震,显示了朝廷的军威,消灭凶残,惩罚罪人(我认为指的是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一事),赐你铡刀铜钺各一件(锄刀,古代刑具;铜钺,古代兵器,形状像斧子,装木柄,用来砍杀){一般受赐铜钺的大臣,就可以得专征伐,讨伐不服从朝廷的人,可以先斩后奏,权力很大};
9、由于你作为臣子对朝廷恭顺,不失人臣本分,为人恭敬节俭,赐你香酒一杯(也就是秬鬯,指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一般祭祀用),用玉制酒杓相配(原文是圭瓒指的是用玉石做的酒器)。曹丕的圣旨中关于九锡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在这里想说的是,自西周以来,加九锡这是对有功之臣或是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一种奖赏,本意是鼓励人们报效国家的(也包括古代的朝廷)。
司马昭成了“晋王”,离“皇帝”只差一级,但并没有篡位
司马昭成了“晋王”,离“皇帝”只差一级,但并没有篡位!264年(咸熙元年)5月,晋公司马昭又升了。这次,他的封地从10个郡增加到20个郡(当时全国也不过100多个郡),而爵位又增加了一级,成了“晋王”,离“皇帝”只差一级。司马昭的老爹司马懿,被追谥为“晋宣王”,哥哥司马师,则追谥为“晋景王”。小贴士:三公拜晋王当时太尉王祥、司空荀去见晋王司马昭。荀对王祥说:“晋王地位尊贵,咱们都要拜他,没什么问题。司徒何曾先前已经拜过了。”王祥说:“晋王是魏国的宰相,我们是魏国的三公,就算按王爵,和三公也只相差一级,朝廷三公怎能拜皇上以外的人!
这既是打魏国的脸,也是打晋王的脸!”于是荀下拜,王祥只作了个揖。司马昭对王祥说:“才知道原来您对我这么照顾啊。”当年曹操的行为模式,已经完全被司马昭复制了。现在换掉曹魏这块牌匾,只差一层窗户纸。全天下都翘首以待,司马昭到底啥时候篡位呢?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了。然而,司马昭偏偏没有篡位。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安排着灭蜀的后事。对于在钟会造反时不曾屈服的将领,一一加以升赏。
蜀汉皇帝刘禅刘阿斗,被带到洛阳,封为安乐公。在宴席上,58岁的刘禅嬉笑自若,公然说出“乐不思蜀”的名言来,让司马昭都忍俊不禁。刘禅此后又活了几年,在271年去世,享年65岁,比他老爹刘备多活两年。由于刘禅得到优待,一些还守着城池的蜀军将领,也纷纷投降魏国。吴国想趁蜀汉灭亡时夺取永安,被魏军击退。在内政上,他也做了些工作。如:他恢复了五等爵制度,六百多个中高级军官获得爵位,对晋王感恩戴德。他修改了朝廷的章程,让司空荀重订礼仪,中护军贾充制定法律,尚书仆射裴秀拟定官职。
这些事情,司马昭做得严丝合缝,环环相扣。蜀汉刚刚灭亡,东吴皇帝孙休大约也受了刺激,紧跟着一命呜呼,年仅30岁。孙休的儿子年纪都太小,吴国人希望立一个年长的皇帝,就拥立孙休哥哥孙和的儿子孙皓为帝。孙皓继位之后,很快露出昏君暴君的本色,胡作非为,滥杀无辜。两国此消彼长,东吴再也不能对魏国构成什么威胁了。唯一困扰司马昭的,是让谁来担任自己的继承人?毕竟,自己已经54岁了。司马家族不乏长寿基因,老爹司马懿活了73岁,叔叔司马孚今年85岁了还在朝廷教训人。
但在那个时代,多数人活不了这么长。哥哥司马师就只活了48岁。而自己这些年来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权谋斗争折磨,真是殚精竭虑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现在自己成为晋王,必须立一个王世子,立谁呢?司马昭和他爹司马懿一样,生了9个儿子。可是其中4个早夭,1个身染重病。其余4人中,两个是正妻王元姬所生嫡子。分别是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按常理,不管立嫡立长,传位给司马炎应该较合礼规,但在司马昭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自己的哥哥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而司马攸正好过继给了司马师。换言之,按照宗法原则,司马攸算司马师的后嗣,司马炎则是司马昭自己的后嗣。
司马家当政的斗争中,权柄是司马懿传给长子司马师,按惯例,司马师死后应传给其嗣子司马攸,而不是二弟司马昭。只是因为当初司马师死时,司马攸年方8岁,不可能掌控司马家族的大权,这才便宜了司马昭。因此,司马昭自己在封为晋王之后,便常常念叨:“这个江山啊,是景王(司马师)的,我只是暂时代管罢了。等我死后,应该由司马攸来继承。”再说,司马攸对长辈孝顺,对哥哥尊敬,多才艺,性格温和,是个“五好青年”。司马昭封王这一年,司马攸年已17岁,作为继承人也完全没什么问题了。但是,长子司马炎也非寻常之辈。他毕竟比司马攸年长12岁,也就多了12年的学习实践,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关系。
但是随着王莽、曹操等人先后加九锡,继而篡夺国家,渐渐的它就成了贬义的了。从对孙权加九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保国安民、教化人民,和睦百姓、忠于国家的人一种封赏。所以看问题要从多方面来看,不要忽视了他的美好的本质。
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譬如李严曾向诸葛亮试探劝进受九锡,诸葛亮回答要灭晋之后再接受。《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加九锡的名人有:
王莽被汉朝授九锡,后建新朝称帝
曹操被汉朝授九锡,其子曹丕建立曹魏称帝
司马昭被曹魏授九锡,后建晋朝称帝。
孙权被曹魏授九锡,后叛离魏朝称帝。
桓玄被东晋授九锡,后灭东晋称楚帝。
南朝四朝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的王朝宋齐梁陈。
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
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杨侗给予九锡成建立大郑。
“加九锡”是什么?为何他们都篡位了?是巧合吗?
加九锡,总的来说就是古代皇帝对一个大臣最高的政治认可,也是能够给予他们的最高的赏赐。而之所以获得过这个上位的人都选择篡位,应该说是历史必然。因为他们的权力已经到达了顶峰,除了想要更进一步只能篡位自己当皇帝,而能够得到这个荣誉的人基本上都是野心勃勃,所以说他们篡位是必然的。“加九锡”是古代皇帝赐予臣子的一种最高荣誉,他们登上权力的高峰之后,就会企及更高的地位,因此篡位并不是巧合,而是野心的膨胀!加九锡是古代对某个大臣的十分认可的一种标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篡位不是巧合是必然的。
九锡就是古代天子赐予给诸侯或者大臣特有的九种器物。而其实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的贵重,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政治意义,当皇帝赐予给你这些东西,就代表着。你和皇帝有着相差不大的权力以及地位。而历史上能让皇帝做出这样的退让的时候,就已经就不需要其他的认可了。因为可以说是天下都已经被这个人所掌控,而皇帝只是他所扶持的一个傀儡,加九锡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名正言顺罢了。
历史上获得过这项荣誉的人也很多,比如说王莽,曹操,司马昭,恒温等等。而他们这些人当中都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就是他们自己篡位,要么就是他们的后代完成了篡位。所以说在一定程度的上面,可以说为可以把加九锡作为背后人物想要夺权的一个前兆,目的就是用来试探是否会有朝廷大臣或者其他人来阻挠自己更进一步。
通过加九锡来取代原来的朝代,也是从曹魏开始,使得后世的野心家们一个个效仿。但是在加九锡开始之初,这些人往往是不敢直接自身篡位的,比如说曹操,他穷其一生,也只敢尊称为魏王,而始终不敢称帝,是他的儿子曹丕代汉。
加九锡就是一个帮助野心家们完成最后一步的政治流程,对于那些野心家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遮羞布而已。因此获得过这个荣誉的人基本上都会选择篡位,因为他们的权力地位已经到达了顶峰,除了自己做皇帝或者让自己的后代取代朝廷,别无选择。
历史上有几个加九锡而未称帝的?
加九锡是皇帝对大臣的最高程度的认可,是皇帝可以给予大臣的最高荣誉了,说明他们功劳很高,很多权臣要篡位都会以此作为遮羞布,这也象征着权臣进行了对篡位的初步试探。
加九锡而未称帝的并不多,就曹操等几人。
哪些人曾经加九锡(含被提议)?
九锡是中国汉朝、晋朝等朝代皇帝给臣子的九种最高赏赐。“锡”同“赐”。九锡包括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三百人的护卫军),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台阶),六锡朱户(朱漆大门),七锡弓矢,八锡斧钺,九锡秬鬯(音炬倡,黑黍所酿的香酒)。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又《后汉书》章怀注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顺序稍有不同。
纳陛:古代帝王赐给有殊勋的诸侯或大臣的“九锡”之一。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纳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韩诗外传》卷八:“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五锡纳陛。”《汉书·王莽传上》:“朱户、纳陛。”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纳,内也,谓凿殿基际为陛,不使露也。”一说,纳陛为致于殿两阶之间,便于上殿。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纳陛以登”李周翰注。后代亦以为对大臣的优遇。《宋史·吕端传》:“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此为木制者。【才疏学浅,搬运自百度百科】
以下内容由软件从主流史料检索关键字得到,欢迎补正:
西周:周文公旦(曹操认为周公是受九锡的第一人,“夫受九锡,广开土宇,周公其人也。”(《辞九锡令》,《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西汉:王莽
东汉:曹操、张津、士燮
(《晋书》卷一十五<地理志>下: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土燮交趾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建安)十五年,移居番禺,诏以边州使持节,郡给鼓吹,以重城镇,加以九锡六佾之舞。《艺文类聚·卷六·州部·交州》引苗恭《交广记》:“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
之前看朱子彦《九锡制度与汉魏禅代--兼论九锡在三国时期的特殊功能.pdf-全文阅读》等文,一直以为被加九锡的是士燮,现在看来又好像应该是张津。但建安十五年是210年,张津还在吗?还是两个都加了?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三》:津好鬼神事,常著绛帕头巾,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为其将区景所杀。《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津好鬼神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为其将区景所杀。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为刺史。《水经注·泿水》引王范《交广春秋》: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即此也。《三国志·士燮传》: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
鉴于刘表208年就去世了,张津应该更早去世才对,建安十五年的九锡加不到他头上,窃以为应该还是士燮受了。
另,本人在此虽然提到了朱某的文章,但并不赞同朱某的刘备诸葛亮宁可牺牲荆州也要坑死关羽的观点。)
曹魏:孙权、司马懿(辞)、司马昭(多次辞后接受)
蜀汉:李严建议诸葛亮受九锡,诸葛亮拒绝。
东吴:公孙渊(拒绝,杀使者)
西晋: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两次辞)、司马越、陈敏(自己加的)
东晋:桓玄、刘裕、桓温索求九锡,未果。
前赵:张茂、石勒
后赵:张骏(拒绝,扣留使者)、石虎、石遵
前秦:乞伏乾归
后秦:谯纵
南朝宋:萧道成
南朝齐:萧衍
南朝梁:侯景、陈霸先
北魏:冯熙(追)、刘昶(追)、胡国珍(追)、元澄(追)、尔朱荣(暗示索要,追)
东魏:高欢(辞,追)、高澄(追)、高洋
北周:杨坚
隋朝:李渊、王世充
唐朝:钱镠、朱全忠(多次辞,是否最终接受待考)
杨吴:徐知诰(辞,是否最终接受待考)
南宋:前后有人谋求为权臣秦桧、韩侂胄加九锡。
明朝:有人谋求为大宦官魏忠贤加九锡,且相关诰命皆拟九锡文。
加九锡当然是荣誉啊。怎么不是荣誉呢。一是表彰。二是安抚吧。但是正常情况,皇帝主动乐意给加九锡是没有的。不是加九锡就要造反,而是早就有不臣之心,大权在握了,才加九锡。
你看看后世有几个是皇帝自愿的?这些人加九锡的时候,皇帝还敢说个不字吗?固定操作而已,下一步就是封王,废皇帝搞禅让了。加九锡=即将篡位。加九锡就是签皇帝试用期合同,也有像桓温这样没转正的。
桓温是被谢安等几个耗死的,总说加九锡可以,我们支持你,然后不是今年日子不好就是什么东西没准备好,不是等宝物出世就是神仙祥瑞,总之到死都没加成功。
加九锡是用天子的用品了,九锡本来就仪类天子。非名与份不受于人。皇帝是不会愿意给臣子加九锡的,所以这玩意是人家自己要加的皇帝还不敢阻止。
这是给皇帝的温馨提示,你得准备好,把位子让给目标人物,自己拍拍屁股走人,别不识抬举。本身就是示威+测试反应。
这是按照法定程序来,一步步的做,是守法的表现。
之所以赐九锡是因为所赐之人已经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只能搞这种名誉上的赏赐。而一个权臣已经达到这种地步,又怎么可能不反?哦,曹操没有反。儿子帮父亲成就了。
魏文帝?你觉得孙权加九锡好嘛?
吼啊!
魏国也支持他吗?
当然啊?
现在那么早就支持孙权,会不会给人内定,是硬点啊?
皇帝给权臣加“九锡”的恩赐,作为封建社会中帝王给予臣下的最高的礼遇,锡在古代通“赐”字。“九锡”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的使用意义,在不少的权臣中加“九锡”是他们迈向帝位的重要一步。那么九锡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九锡是指中国古代皇帝赐给大臣或者有特殊功勋者的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juchang)。车马是指金车大辂,衣服是指衮冕之服,乐县是指定音、校音器具,朱户是指红漆大门,纳陛是指登殿时特凿的陛级,虎贲是指守门之军虎贲卫士,斧钺是能诛有罪者赐之,弓矢是指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秬鬯是指供祭礼用的香酒,孝道备者赐之。被赐予九锡的诸侯在道德操行及文治武功上皆为楷模,受赐后即享有服饰、车马、仪卫、居所、祭祀等礼仪制度上的特殊礼遇,并执掌专杀征伐等大权。
古代“加九锡”是一种礼节,直白说一般是为“篡位”做准备!
锡,在古代汉语中通“赐”字。“九锡”就是皇帝赐给大臣的九种礼器。这九种礼器在东汉以前说法不尽相同,前后次序排列也不一样,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东汉末年,汉献帝给曹操加的九锡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定音、校音的器具)、朱户(红漆大门)、纳陛(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纳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虎贲(守门的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等)、斧钺、弓矢、秬鬯(音chàng,供祭礼用的香酒,用极其罕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以后历代相沿不变。
加九锡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特殊贡献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多授予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王族或大臣。加九锡前,帝皇一定要颁布“九锡文”,主要内容是叙述和肯定受礼者的丰功伟绩。
九锡最早见于《周官》、《礼记》等史书,“加九锡”之说最早见于《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说:“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汉武帝在这里说的是古代,他自己并没有真的给那位大臣加九锡,加九锡的始作俑者是西汉末年的王莽。
众所周知,王莽篡汉是一步一步实现的。公元前8年,大司马大将军王根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摄政,汉成帝升王莽为大司马。王莽摄政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很快便赢得了民心。史书上记载说,到王莽摄政的第四年,全国竟然有近50万人向太皇太后王氏奏请,说当初周公辅政七年,制度乃定。而如今安汉公辅政才短短四年,就大功告成了,应当把安汉公升到宰相的地位上去,列于诸王之上,并应加赐九锡。太皇太后见朝野上下如此拥戴王莽,也分不清真伪,只是下令加紧催办,给王莽行九锡之封典,赐给王莽衣服(包括佩刀、玉饰、色履)、车马、弓矢、斧钺、秬鬯、玉珪瓒、朱户、纳陛、虎贲。王莽受九锡之后,其德望权位、仪仗用度,已与皇帝不相上下。没过多久,王莽便推翻汉朝,建立了新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皇帝。
紧随王莽其后加九锡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曹操和王莽一样,随着他在东汉王朝的权力不断增大,地位日益上升,汉献帝被迫给曹操加九锡。曹操加九锡后虽未能称帝,但他儿子曹丕却废了汉献帝,推翻了东汉朝王朝,建立了魏国,当了皇帝,并下诏追封其父曹操为“魏武帝”。
王莽加九锡后称帝,曹操加九锡后儿子称帝以后,从此,加九锡便成了权臣当皇帝的一个前奏曲,一个公认的模式。想要篡权当皇帝的权臣,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为篡位换代做准备。如汉献帝建安25年(公元220年)11月,曹操的儿子曹丕登基时,孙权派人把被俘的魏将于禁送给魏国,并向魏称臣。曹丕非常高兴,当即册封孙权为吴王,并加受九锡。其后不久,孙权称帝,建立了吴国。司马昭被曹魏加授九锡,司马昭后来建立了晋朝。桓玄被东晋加授九锡后不久即正式称帝,国号为楚,改元永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后都被前朝加受九锡,然后建立新朝。唐武德二年(619)四月,王世充被割据政权的皇泰主越王桐加九锡,没过几天,王世充就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李渊被隋朝加授九锡,后来建立了唐朝等等。
说起加九锡,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及,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史书记载说,蜀国大臣李严曾劝诸葛亮“宜加九锡”,诸葛亮斩钉截铁地答道:“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达,若灭魏斩(曹)睿,帝(指刘禅)还故都,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很谦虚地说,功劳是大家的(诸子),等到统一中国的那一天,我和大家得到极高的赏赐是可以接受的。诸葛拒加九锡的高风亮节与那些篡权谋位的野心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恐怕是他死后几千来一直受后人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古代的“加九锡”是指皇权之下最高权力者的象征,是权臣篡权夺位的必要准备的意思。“九锡”就是“九赐”,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据古书《礼记》所载,这九件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jùchàng)、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乐县,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
《汉书》记载:“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这些都不是简单物件。车马在过去不仅是出行工具,更代表礼仪和地位。而九赐中的车马,必须是八匹黑色的公马。过去中原王朝一般都不产马,常常需要从边疆西域中购买。西汉初年,国库缺钱,天子出行都配不上颜色相同的马。
赏赐的衣服是衮冕和赤舄鞋,这是过去出席重大典礼场合穿的衣服。乐则就是乐器,这是从周礼中流传下来的。天子、诸侯、大臣都有各自的礼乐排场。
朱户是指朱红色的大门,纳陛是觐见时专门打造的台阶,秬鬯是指古代难得的御酒。这些也都是代表皇帝特殊恩赐的礼物。
虎贲专门守卫皇帝的勇士,让他们守卫诸侯大臣,就代表了皇帝的重视。斧钺也是周礼中流传来的礼节,象征军权。弓矢是特制的红、黑弓箭。这两种颜色过去都有很高的地位。
而且,每一样赏赐,背后又有各自的含义和品德,都是对被赏赐者的肯定。作为天子赏赐给功臣诸侯的“九锡”,几乎包揽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谓样样俱到。
也因为加九锡实在太重要,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出现很大变化。它原本是为了鼓励臣子忠心,后来却成了大臣篡位前的必要铺垫。
其实“九锡”这九种不同的赏赐,其中一种也是可以单独赏赐的,比如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能进善者赐以纳陛。能征不义者赐弓矢。能诛有罪者赐以斧钺等。在官职没法升,爵位没法升的前提下,拿这种礼仪用具,表示这位大臣的地位要超过其他文武官员,这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得到“九锡”的人,一般权力比皇上还大。
自汉武帝时开始议论过“九锡”之礼。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九锡的是西汉的王莽,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最终接受孺子婴禅让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开中国历史上以受“九锡”之礼作皇帝的先河。王莽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物品略有不同,它们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珪瓒。不同之处是“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是古代的玉柄酒器。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战功显赫,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献帝下诏允许操“赞拜不名同,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次年曹操即接受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接受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相同,但加了珪瓒,严格算起来是十件,但将珪瓒算作秬鬯的副品,就是说酒杯和酒算作一件,所以仍是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后世的人加九锡,也是依照曹操的例子。曹操虽加九锡,然终其身未敢称帝。操死后,其子丕逼献帝禅位。
有王莽和曹操的先例,在皇权衰微时,九锡就成了权臣要篡权的象征之物。权臣不好意思直接向天子开口索要九锡,通常是趋炎附势的下属揣摩主子的心思,然后向天子奏请。
三国时,曹操父子以禅让夺得皇位,完成家族的权力交替。在曹丕接到皇位以前,曹氏父子曾准备多年,加九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
其实,这并非曹操首创。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前,就曾以“加九锡”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极高的地位,借此造势。所谓的“九锡”,就是古代天子赐给功臣诸侯的九种物品,象征礼遇。“锡”通“赐”,顾名思义便是赏赐的意思。
曹操就利用“加九锡”的办法,为夺得皇权做了充足准备。
建安十七年,曹操迎来了戎马生涯的巅峰时期,此时的他意气风发,已经彻底统一了北方;另一方面又有汉献帝献出权力,此时的曹操离统一大业只有一步之遥。
心腹董昭建议曹操向汉献帝索要公爵职位与九锡,以昭示天下实权已被我军掌握。但没想到这一想法却遭到另一大臣荀彧的强烈反对,心高气傲的曹操怎能听进去他的意见,将荀彧调离许昌,后来荀彧自尽。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正式册封曹操为“魏公”,并以“魏公”的名义接受了“九锡”的赏赐,汉献帝亲自拟了《九锡文》一说,向天下昭示曹操的地位。
在《九锡文》中,汉献帝将十个郡县册封给了曹操,突破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来,诸侯不能分封多于一郡的规矩。并且允许曹操在自己的领土上册封百官,种种做法说明,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壳。
在曹操被册封魏公,受到九锡赏赐后,为了平息天下舆论,仍未敢称帝,害怕遗臭万年的曹操,就把称帝大业的心思放在了自己的儿子曹丕身上。
为了让儿子名正言顺地称帝,曹操也在找一个“天意”,以“抚顺民心”,让百姓心服口服。当时正盛行一种王朝更迭论,认为“土木金火水”,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
曹操身边有个叫做苏林的大臣,认为魏国是土,汉是火,“火生土”正好印证了东汉会被魏国取代的结局。当时又盛传“代汉者,当涂高”的说法,认为“当涂高者,即代汉者”。
而此时魏国大臣又拿“魏”字强行解释,“以魏代汉”已成了大势所趋。就这样,在父意与“天意”的安排下,再加上各种说法的强行解释,曹丕就成为了那个“以魏代汉”的天选之人。
从曹丕继承魏王之为到最后称帝,从“加九锡”到曹操“禅让”给曹丕王位,一路走得风平浪静,只用了数十月的时间。
之后司马昭被曹魏授九锡,后来其子司马炎灭亡曹魏,建立晋朝。“九锡”从这时起也就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之后的李渊、王世充都是如此,受九锡夺皇位。就这样,加九锡不仅成为了古达功臣的赏赐,是最高礼遇代表,又成了一种逼帝退位,权臣篡位的皮囊,逐渐成为历史的主流。
皇权强的时候,九锡是赏赐,皇权弱的时候,九锡就是野心了。加九锡的意思就是:你是皇帝他爹啦。就像楚王问鼎一样。
除此之外,尚有权臣想加九锡而未能如愿,当然也没有当上皇帝。如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年仅10岁的司马曜继位为帝,国家大权掌握在权臣桓温手里,野心勃勃的桓温上表要求孝武帝给他加九锡。孝武帝虽然年少,却知道桓温的野心,但他不敢不答应,只好让袁宏拟九锡文。袁宏的九锡文到了谢安手里后,聪明的谢安知道桓温已病入膏肓,遂借口袁宏的拟旨要修改,圧了下来。结果直到桓温死后也没有修改好,桓温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他加九锡的梦想,更别说当皇帝了。
皇权最盛的汉武帝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公元128年]颜师古注引应劭语,以车马、衣服、衣器、朱户、纳陛、虎贲百人、鈇钺、弓矢、秬鬯[chang,音同厂,乃春秋时盛谷物之用,后专为祭祀用品]为九锡。
说出纬书《礼·含文嘉》,见《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何休注。王不劳而获谋代汉室,先受九锡,使公卿大夫奏请,据“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
《周礼·春官·典命》与《礼记·王制》,意为官爵的九个等级,“上公九命”,为最高的等级。王莽将其与上述车马等牵合,受衣服(包括佩刀、玉饰、色履)、车马、弓矢、斧钺、秬鬯、玉珪瓒、朱户、纳陛、虎贲三百人,仅略异汉献帝建安末,曹操为魏王受九锡,顺序全依《礼·含文嘉》,惟虎贲三百,又以珪瓒为秬鬯之副,合为一种。后两晋、南北朝大臣谋夺帝位者,都照此例,先加九锡。乃以承天命之意。
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譬如李严曾向诸葛亮试探劝进受九锡,诸葛亮回答要灭晋之后再接受。《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最后一个没有加九锡,却超过之前加九锡的人。天祐二年(905年)九月以宫内出旨的名义加封朱温(朱全忠)的乳母为昭仪和郡夫人。其中乳母汉顺帝封乳母梁王的朱全忠加授相国,总百揆,又进封魏王,所担任的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的职务照旧,“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基本上超过了汉初相国萧何和汉末丞相曹操。朱全忠的身份是自两汉以来权臣篡位的重现,后建立梁朝。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锡制与禅代更为盛行。当时天下分裂,皇权衰弱,权臣在掌握朝廷最高权力后,以兵权作后盾,逼加九锡,禅代称帝。如南朝四朝(即宋、齐、梁、陈)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朝。之后杨坚从北周接受九锡,后建立隋朝。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
但自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为了防止武将专权,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武将的兵权,并用文官抑制武将,基本断绝了权臣拥兵自重的现象。有宋一朝有记载的被奏请加九锡的只有两处。在此后的明朝也只有魏忠贤一人被阉党奏请天子赏赐九锡。有清一代再也没有关于赏赐九锡的记载。纵观中国的改朝换代,无非两种方式:革命和禅让。而汉武帝推崇的九锡之礼,则变成了后来中国改朝换代禅让模式的固有流程:“清君侧-当权臣受九锡-受禅”三步曲。
九锡(xi,又通赐),是指皇帝赏赐给功勋大臣和诸侯的九种礼器或待遇,分别是:
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juchang)
其原型来源于周代的“九命之赐”,指官爵的九个等级,“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礼记·王制》)”,周以后,九锡似乎就变成国君赐予礼器以显示荣誉的象征了。尤其在汉代时,九锡之礼的发展逐渐成熟。
加九锡之礼后位在诸侯之上
第一个接受九锡之礼的就是王莽,当时他的权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巅峰,当时朝野上下无不以王莽马首是瞻,长安儒生学者极力拥戴王莽,因为他替这些人修建住宅,据说当时有四十八万人联名上书要求赏赐王莽,百官也联名上书要求赐予王莽九锡之礼。
五年正月,袷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礼毕,封孝宣曾孙信第三十六人为列侯,余皆益户赐爵,金、帛之赏各有数。是时,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圣帝明王招贤劝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忠臣茂功莫著于伊、周,而宰衡配之。所谓异时而兴,如合符者也。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臣请命锡《汉书·王莽传》
当时王莽的地位已经被加封到前所未有的“宰衡”,即“咸曰,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大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汉书·王莽传》)”,意思指王莽功劳可比周公、伊尹,所以合称太宰,此时王莽的地位已经在百官诸侯之上,皇帝之下,权倾朝野。
但这不够显示对他这个圣人的尊宠,于是一群人又上书要求给王莽加封九锡之礼,以示尊宠,“宰衡位宜在诸侯王上”,因此王莽成为了第一个加封九锡之礼的人。这为他篡位夺权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舆论条件,其实这个九锡之礼并没有什么权力,它象征的一种无以复加的荣耀,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够加封九锡之礼的人一般多是权倾朝野的人物。
如后来的曹操,司马懿家族,都是加封过九锡之礼的人。拿曹操来说,汉献帝给他加封的特权从“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再到“加九锡之礼,封魏王”,曹操的权势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巅峰,没有办法再往上加封,也没有办法再赏赐了。
作为一个臣子,这是无以复加的荣誉了,再要有所进步,那就只能篡位自己当皇帝,享用天子礼仪了。这就像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样的,他功劳很大,但是李渊不愿把他册封为太子,所以封他了一个天策上将,还让他自己开设天策府,自置官署,且兼太尉、司徒、尚书令、秦王等等身份于一身,已经达到封无可封的地步。
加九锡之礼是权臣的标志
但是一般来说,皇帝不会轻易的加封臣僚九锡之礼,因为皇帝知道对臣子太过尊宠,这只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历史上那些接受过九锡之礼的基本上都是权臣。从王莽开始,一直到杨坚、李渊这些人,无不都是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如杨坚篡位之前就控制了朝政,被加封九锡之礼,然后顺利的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丁未,发丧。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隋书·高祖》
当然,历史上也有加九锡之礼而未称帝的,如曹操就是其中一个,曹操迈不过心里的那道坎,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不敢称帝,只能遗憾的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另外就是司马懿父子,司马懿是直接拒绝了曹芳加封给自己的九锡之礼。
十馀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汉魏春秋》
此外他的儿子司马昭也被加封九锡之礼,但是他也学到老子的那一套,也玩起了不接受的态度。
夏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晋书》
其实这就很尴尬了,也是一个信号。一般来说,这种至高荣誉臣子做梦都想要,但是司马懿和司马昭两人都不接受,这其实象征着臣子的权力已经凌驾于皇帝的权力之上。以前是皇帝想给就给,在司马家族这里是,你给我我还不想要。
更有趣的是司马昭还上演了九次推让的典故,曹髦不得已之下九次加封他,这不是让曹髦难堪吗?其实说明九锡之礼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司马昭通过拒绝九锡之礼的方式宣告了曹魏皇帝被彻底架空了。
不然皇帝给的赏赐你敢不要,而且还是反复九次,这不是让皇帝脸上一点面子都没有吗?
封帝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焉。九让《晋书》
但是司马昭的权力虽然达到了巅峰,却并没有做皇帝的命,直到司马炎时才成功篡位。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曾拒绝过加封九锡之礼,那就是诸葛亮。李严曾经建议诸葛亮加封九锡,但是被拒绝了,他认为应当消灭曹魏以后在加封。
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集》
九锡之礼主要流行于汉代到唐代之间,唐朝及其以后,皇帝既没有兴趣加封九锡,臣子似乎也对九锡不感兴趣了。
古代的“加九锡”是指皇权之下最高权力者的象征,是权臣篡权夺位的必要准备的意思。“九锡”就是“九赐”,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据古书《礼记》所载,这九件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jùchàng)、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乐县,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
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第一个接受九锡的人,而王莽最终也篡汉称帝了。王莽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物品略有不同,它们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珪瓒。不同之处是“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是古代的玉柄酒器。
曹操接受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相同,但加了珪瓒,严格算起来是十件,但将珪瓒算作秬鬯的副品,就是说酒杯和酒算作一件,所以仍是九锡。后世的人加九锡,也是依照曹操的例子。
有王莽和曹操的先例,在皇权衰微时,九锡就成了权臣要篡权的象征之物。权臣不好意思直接向天子开口索要九锡,通常是趋炎附势的下属揣摩主子的心思,然后向天子奏请。
其实“九锡”这九种不同的赏赐,其中一种也是可以单独赏赐的,比如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能进善者赐以纳陛。能征不义者赐弓矢。能诛有罪者赐以斧钺等。在官职没法升,爵位没法升的前提下,拿这种礼仪用具,表示这位大臣的地位要超过其他文武官员,这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得到“九锡”的人,一般权力比皇上还大。
什么是“九锡”皇权最盛的汉武帝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不加九锡却想受十命,诸葛亮想要的第十种礼器,是皇帝专用之物?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是诸葛亮写给另一位顾命大臣李严的亲笔信中说的,这封信还被收进了《诸葛亮集》。
这段话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北定中原消灭曹魏,斩杀了伪帝曹叡,到时候咱们一起加官进爵,别说是九锡之礼,就是十种礼器,我也敢要!”
九锡中的每一种礼器都是皇帝应用之物,赏给大臣是表示格外尊崇。九锡之礼已经是人臣顶级待遇,表示该大臣的待遇仅比皇帝低一点点,再进一步,就跟皇帝肩膀头齐论弟兄了。这时候我们就要感到诧异了:九锡几乎已经包含了皇帝所有应用之物,九锡之外的第十种礼器是什么?
在诸葛亮所知道的后汉三国枭雄之中,只有两个人享受到了九锡之礼,一个是人所共知的曹操曹孟德,另一个就是孙权孙仲谋,但是这两位枭雄对九锡之礼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
可能有人认为董卓和袁绍也曾享受过九锡之礼,但是细看《后汉书》和《三国志》乃至《晋书》,我们就会发现不但董卓袁绍没有加九锡,就连司马懿也没要这个待遇。
按照《后汉书·卷六十四》的记载,九锡其实由皇帝赐给彰显尊贵身份的九种礼器,九锡实际就是“九赐”:“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红大门),五曰纳陛(据说就是贵宾专用通道),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祭祀用酒,原料中有郁金香和黑黍)。”
袁绍喜欢讲排场,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曹操把自己的大将军之位让了出去,并请大汉天子赐给袁绍三分之一的九锡:“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
袁绍有了面子,这才消停了一段时间。
这也难怪袁绍心满意足,因为像董卓那么豪横的枭雄,待遇也不如自己: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不在九锡之内,董卓只有“假节钺虎贲”这两种,没有弓矢。
董卓也觉得自己只有“两锡”不够体面,就照猫画虎自己瞎搞,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
曹操为了加九锡,不惜跟自己的老朋友荀彧翻脸,说明他对九锡之礼十分看重,同时也说明他并没有篡汉之心。如果曹操想当皇帝,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当了皇帝,那可就是“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曹操想加九锡,是因为他吃过手下没有虎贲侍卫的苦:“操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被吓得汗流浃背的曹操,心中肯定在许愿:“有朝一日,我加九锡有了自己的虎贲护卫,就不用这么担惊受怕了!”
跟费劲巴力讨要九锡的曹操不同,司马懿根本就没拿九锡当回事儿,皇帝主动送上门他都不要,《晋书·卷一》记载得很清楚:“嘉平元年春二月,天子(曹芳)以帝(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追尊其为高祖宣皇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
真正从天子那里得到九锡的,是吴王孙权,但是他心里却未必真把给他九锡的曹丕当作天子。
曹丕给孙权加九锡,是很郑重其事的,那份册封诏书很长,咱们只挑有用的说,如果把“锡”读作“赐”,可能会更通顺:“今封君为吴王,又加君九锡……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锡君朱户以居……锡君纳陛以登……锡君虎贲之士百人……锡君鈇钺各一……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孙权得到了九锡,却根本没把曹丕当天子,他想要的是九锡之外的第十种礼器玉玺。
曹丕想怀柔孙权,可以赏他九锡,却不会送他玉玺,于是孙权自己刻了一个,就这么自称起“吴大帝”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表示愤怒了:你说诸葛亮想要的第十种礼器是玉玺,岂不是说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不臣之心?
读者诸君切莫着急,如果看清了诸葛亮说这话时候的三国局势,就会理解他的苦心与无奈。
诸葛亮是没有半点取代刘禅自立的心思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对后世的安排上找到有力证据。
跟所有的三国枭雄都不同,诸葛亮并没有想过要让自己的子孙接掌季汉军政大权,他推荐的两个继任者,都是刘备刘禅的心腹近臣:“蒋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先主立太子,费祎与董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把权力移交给费祎蒋琬,却没有交给亲传弟子姜维,更没有传给诸葛瞻,这说明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汉室江山着想,诸葛家族的利益,并不在诸葛亮考虑范围之内。
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甚至没时间教导自己的子孙,以至于诸葛瞻诸葛尚忠心有余而能力稍逊,既不能制约姜维,也收拾不了黄皓。在社稷倾颓之际,诸葛瞻诸葛尚为汉室江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也成就了诸葛家族的千秋忠烈。
既然诸葛亮绝无二心,又怎么会说“十命可受”呢?他就不怕有人猜测他对皇帝玉玺感兴趣吗?
诸葛亮当然不怕,因为他不但对刘禅的权位绝无觊觎之心,甚至对能否兴复汉室也近乎绝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给刘禅上的《出师表》中窥见端倪:诸葛亮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天命不可挽回,所以他悲从中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就是一个绝望的忠臣的心声。
当时蜀汉形势危急,外有曹魏孙吴虎视眈眈,内有蜀中士族蠢蠢欲动,内外交困之下,诸葛亮只能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以鼓舞士气:灭魏国斩曹叡兴复汉室,到时候你们都加九锡风光无限,我把曹叡的玉玺拿回家去给孙子当玩具,我岂不是就能在九锡之外,又多了一种礼器?这岂不是“十命可受”?
十命可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以诸葛亮的聪明睿智,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人总是要希望的,诸葛亮内心绝望,但却不能不给季汉文武群臣一个人人加九锡的希望,这是画饼充饥,也是望梅止渴,更是诸葛亮的无奈与苦心。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想必对诸葛丞相又多了一分理解:仅看他不把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子孙,就足以证明他的忠诚与坦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别说加九锡受十命,就是把和氏璧刻成的传国玉玺摆在面前,也动摇不了诸葛亮辅佐刘禅兴复汉室的决心……
不看破,能力越强,面临的风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