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_日本历任天皇一览表_EmperorofJapan
隋朝时日本推古天皇朝就派遣使节团到中国。当时圣德太子摄政,600年、607年、608年、614年四次遣使入隋。前两次使节为小野妹子。隋也曾派使臣裴世清赴日。圣德太子的意图是求取佛经,促进佛教的流通,和吸取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所以使臣之外,有学生和僧人随同前来。被选派的,多为归化汉人的后裔,以有利于学习。他们留居中国往往长达30余年。如南渊请安、高向玄理、僧旻等,回国以后,对646年的大化改新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营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从630年到894年,260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12次。
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500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从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以后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日本关系一度不甚融洽。
于是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这一百年间,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难以靠岸,危险较大。北路和南岛路都需航行30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8世纪70年代以后,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线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
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路相同。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营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桔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
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入唐留学生姓名可考的只有20余人,而随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见于文献的达九十余人。
他们在中国巡礼名山,求师问法,带回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同时传入与佛教相关联的绘画、雕刻等,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别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开创了日本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风气。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圆仁留唐十年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文艺批评、文字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见于日本史书的有十余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东渡传授戒律的鉴真。随遣唐使船到日本的,还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响的唐朝文物,也输入日本。丝绸之路东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还不掌握季候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也有人怕危险而畏缩不前。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12年半到20年一次。838年以后,经过55年才考虑派遣,最后终于停止。
这固然与日本吸取唐文化趋于饱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关,同时,也由于负担沉重和航行艰险。9世纪以后,往来中日之间的唐朝和新罗商船大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风规律,一般七月间乘西南风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东北风返回。这些商船航程需时较短,遇难可能较少,往来的间隔也较短。因此出现不少短期勾留的还学生,如日僧惠萼在9世纪中叶曾三次来往中日之间。遣唐使虽然停止,并没有妨碍中日文化继续交流。日本正是向中国学习、借鉴、吸收先进文明文化,促使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进步。
唐高宗李治,其头衔正是“天皇”,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称“天皇”,皇后武则天称“天后”。后来,日本的帝王自己也称起了“天皇”,一叫就是一千三百多年,不光之后的元首这么叫,还把前代故去的也称为天皇了,日本天皇山寨中国的。
历史上日本总共几次向唐朝遣派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遣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由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先进的、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所贡献的科学文化知识,不管是古今中外,也不管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都不应排斥。而应抱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善待善学善取善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光和襟怀,正确对待那无法避免的文化冲突问题。
日本大量向唐朝派遣使者,从唐朝那里学到哪些?
日本仰慕唐朝,就像是朝鲜仰慕大明一样,中国历史上这两个强大的帝国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直到现在日本还有着非常浓郁的唐朝风格,那么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从唐朝学到了哪些东西回国呢?
唐代是中日关系史上最友好最亲密的时期之一,两国有正式的国交,政府互派使节往来,有些日本学者甚至称这个时期为“遣唐使时期”。
日本推古朝二十五年(公元617年),中国隋灭唐兴。此前日本派遣到隋朝的留学生福田等人先后返回日本,他们以自己的亲眼目睹大力宣扬“大唐国”的文化以及社会的繁荣、法律的完备等。这就引起了“遣唐使”的派遣。日本派使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输送留学人员去向中国学习文化、宗教、法制、教育等。说白了,就是要把中国好的东西都照搬到日本,包括中国生活食用的东西。
基本上只要是大唐帝国的东西,日本人都爱不释手,哪怕只是几卷经文,也能够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部史料,能够将遣唐使在大唐帝国时期的具体活动记载下来,哪怕是日本国内最为系统、完整且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史书《续日本纪》,同样也没有对遣唐使活动内容的详细记载。至于中国方面,由于遣唐使在当时并不是朝廷的主要关注对象,所以自然不会有史官专门为这批人作书立传。
遣唐使是日本派遣到中国唐朝的使节。自公元630年第一次派遣直到894年停止派遣,约270来年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总数为19次。但由于种种原因,据说遣唐使实际到达唐朝的共13次。日本派出的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随员等,每次人数往往多至数百人。
遣唐使所乘大船叫“舶”。在派遣遣唐使上,除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费用外,最使日本感到头痛的是经常在海上出事,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和物资损失。据说遣唐使船前后共派出不少于40艘,其中沉没在海底的至少在12艘以上;幸未沉没的,因受风浪打击而造成的破坏和死伤还不计算在内。
唐代对日本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政治法令、宗教文化、生产技术、社会风俗等等。有人曾经很概括地说:“日本中古的制度中,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固有的,然一翻开唐史,却发现好多是模仿唐制的。”这话并不过分。时至今日,日本仍有许多事物的名称,前面还冠有唐字,表明它的来源是中国。比如:唐辛子就是辣椒及唐餐、唐话、唐衣等。
唐主要是指唐代,可见唐代对日本的影响有何等深远。当时传播影响的渠道虽有几条,但担当这一任务的主要角色和专业人员,却是随遣唐使被派到唐代来学习的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可谓至关重大。
在交通困难、渡海十分危险的时代,日本为了学习中国,多次派使者,尤其是派遣唐使渡海到中国,牺牲很大,代价极高。但是,由于遣唐使带回中国唐代的文明,这就大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的“大化革新”,就是在中国的影响下由早期(隋代送来唐初回国)的留唐学生和学问僧直接参与策划下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在日本的重要性,只有19世纪的“明治维新”方堪比拟。由此建立起来的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即所谓律令体制,几乎无一事不效法唐制、以唐代为蓝本的。
经过学问僧、留学生的介绍,隋唐文化,尤其是唐代文化不断传入日本,中国的文学、天文历数、医学、儒学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等等,对日本产生的影响都极其深远。日本从中国受益匪浅。
中国唐代是个既繁荣昌盛又宽宏大量的时代,当时,只要日本的使者一踏上中国的领土,全由中国政府承担。遣唐使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中日人民的交往和友谊。在冒万里风波远走中国的留学生中,吉备真备、大和长冈、膳大丘、粟田饱田麻吕、藤原刷雄等都成了日本一代闻人。与李白、王维等诗人有广泛交游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终老中国,留下不少好诗篇。
日本在唐朝时大量派遣唐使,他们到唐朝都干些什么?
西元六百六十八年,齐明女皇的皇子中大兄正式继位,即天智天皇。在经过了之前与大唐帝国的白江之战,日本军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正是因为这次惨败,才使得天智天皇在登基后,开始重新对大唐帝国产生了敬畏之心,恢复了自隋末乱世以来,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的国策,并同时恢复与唐帝国的外交关系。而这些使节,便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本遣唐使。
根据现今中外史学界的一致观点认为,日本遣唐使前往中国,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几乎将大唐帝国各个方面的优势全部运回了国内,包括政治、军事、建筑、文化、思想等等,基本上只要是大唐帝国的东西,日本人都爱不释手,哪怕只是几卷经文,也能够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部史料,能够将遣唐使在大唐帝国时期的具体活动记载下来,哪怕是日本国内最为系统、完整且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史书《续日本纪》,同样也没有对遣唐使活动内容的详细记载。至于中国方面,由于遣唐使在当时并不是朝廷的主要关注对象,所以自然不会有史官专门为这批人作书立传。
而在日本拟派的这十八批遣唐使团中,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却是自西元669年至西元733年这近半个多世纪中,第七批到第十批的遣唐使。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第七批遣唐使之前,基本上每一批次的遣唐使规模都很小,船只最多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两艘,遣唐使的人数也主要控制在了一百余人左右。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鉴真东渡的前一年,也就是西元763年,朝廷刚刚平定了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的国运日渐衰类,各地藩镇割据,中央朝廷只能勉强支撑着统一大局。而日本朝廷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也就减少了遣唐使的频率和规模。遣唐使在唐朝的待遇说了那么多,大家不要以为遣唐使对于唐朝来言是多么稀奇的团体,而且,遣唐使在大唐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政策和待遇。
日本派遣的使节团的确是带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前往大唐,可对于大唐而言,就未必也是这个观点。所以,日本遣唐使在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得到朝廷最为优渥的政策待遇,实际上除了学费由翰林院承担一部分之外,想要住得更好,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去赚钱,走在大街上,便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除了口音较为特殊之外。
而至于日本遣唐使活动的第二个特点,则是相对于大唐而言的,那就是日本遣唐使的活动在唐朝国内受到了朝廷的严格监管。虽然日本方面口口声声自称遣唐使只是带着和平、友好、谦卑的学习态度和外交任务的友善使节,但最起码唐朝的统治者不这么想。正是基于第二个特点,可以看出,唐朝认为遣唐使的目的并不单纯。
至于其中的原因,也和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本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知道,自打当年日本因“日出处”和“日没处”的观点,与隋炀帝闹了不愉快后,虽然在之后有所收敛,但遣唐使仍旧以小帝国使者自居,对外广泛宣称自己为“小中华”。不过,日本遣唐使的出现,也的确在最大程度了建立并发展了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其中尤以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两人,堪称所有遣唐使中名气最大的存在,甚至在《续日本纪》中,对此二人都曾有过如下评价:
所以,综上所述,首先我们要明白遣唐使并非纯粹的友好使节,正如上文中说的那样,至少唐朝不觉得他们的目的单纯。其次,日本遣唐使既有归国者,也有留在唐朝的人,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外籍唐臣”阿倍仲麻吕。其三,遣唐使虽然全面学习了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制度,但却并没有完全照搬,尤其是政治上,在借鉴了唐朝的中央政治体制后,仍旧开创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古代政治体系,对日本之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日本12次派遣唐使,7次学走制度4次学走文化,最后1次唐朝已衰落
大唐盛世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和科学文化都非常先进,当时日本想向中国学习一些科学技术并且与唐朝修好,所以组织了前后12次使团前往中国。使团成员不仅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还有不少留学生同行,初期约有250人,之后越来越多,甚至高达600多人,居住时间也长短不一,有些是一两年,有些是二三十年。
他们在唐朝生活和学习,甚至在唐朝娶妻生子。这样一个次数多、规模大、时间久、内容丰富的,长达两个半世纪历史的学习使团在世界古代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他们将唐朝的制度、文化、科技带到日本,帮助日本强大起来,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上,从奈良时代到和平时代的日本朝廷总共派了19次遣唐诗,但是其中中止了3次,有1次走错,有2次是送唐客使,所以日本遣唐使在公元630~895年间,共有12次成行,其中7次学走制度4次学走文化。在不同时期,他们的组织和规模甚至交通路线都有所不同,所以根据不同时期遣唐使的不同特点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前期
前四次遣唐使的组织人员配备都不整齐,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当时世界航海史发展得还不成熟,日本朝廷选择从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最后在山东半岛登陆,被称为北路。这条路线比较费时,周折比较多,但是靠岸航行较安全而且花费的经费较少。前期遣唐使的规模基本只有两条船,共计250人左右,主要是学习文化,尤其是在音乐和医药方面且由于当时日本实力较弱不太受重视,遣唐使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比较多,甚至有发生大使被刺杀的意外。
中期
第四、五次遣唐使的规模和航线和前期类似,但是这两次的政治意味比前期浓厚。当时唐日在朝鲜进行了白江口之战,大唐四次完胜日本,日本害怕被大唐灭国,于是唐朝使臣返唐时派出遣唐使送行,之后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关系裂痕有再次派出遣唐使。而且当时日本齐明女皇逝世,知道中大兄皇子即位,期间有7年左右的时间日本群龙无首,所以中期的政治意义明显加强,这两次派遣的遣唐使都有往大唐政治制度上侧重学习的趋势。
后期
后期日本朝廷派遣的四次遣唐使是遣唐使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所以这四次遣唐使的规模都有四条船,日本派遣人数逐渐增多,学习时间也逐渐拉长。为了更好更深入的学习制度和文化,日本还派遣了很多留学生和学问僧,这些人员一般都是日本有才华的贵族子弟和僧侣。
他们的学习时间长,和中国人一起生活,在生活习俗上都深受唐朝影响,甚至还有很多遣唐诗和唐朝诗人的私交都很好,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佳话。尤其是717年入唐的阿倍仲麻吕,取华名晁衡,在唐朝从官,工诗文,和李白王维的友情深厚。
末期
末期日本朝廷派遣的遣唐使的外观规模上依旧很大,但是自从875年大唐发生黄巢之乱以后便慢慢衰弱,遣唐使在精神上已经无法满足日本需求,而且可以学习的文化和制度也已经大体输入完毕,日本贵族也日益丧失了追求唐文化的热情,鉴于遣唐使也需要花费大量经费,于是日本停止了派遣唐使。
虽然日本遣唐使的历史长达250年,大多数遣唐使也不负众望,归国之后,为日本带去了唐朝的艺术、技术、文化、医药、制度等各种知识,为日本的经济社会繁荣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以至于现在的日本传统民俗文化中,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唐文化的烙印。
日本因他不再派遣唐使,他却被日本奉为学问之神
公元839年,最后一批遣唐使回到了日本,自此之后,日本文化开始自给自足。他们不再主动追寻中国大哥的节奏,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和风文化。文化的独立伴随着政治的平等,也让日本人进入第一次闭关锁国的阶段,表现之一便是打死也不向宋朝称臣。
文学、史学、佛教、科技、建筑……作为文化的使者,一船又一船的遣唐使们,从唐朝运回了无数的宝藏。日本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大唐的一切,甚至连自己国家的首都平安京,也是完全仿照长安和洛阳而建造。这种你情我愿一边倒的文化输出,历经几百年的甜蜜岁月,到了公元894年,也就是日本宇多天皇宽平六年,终于走到了尽头。
此时,距离上次遣唐使回国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时在位的宇多天皇琢磨着,是时候再派人去趟唐朝了。当年八月,他便组织选拔了新一批遣唐使,并任命一个叫菅原道真的人做遣唐使的领队正使。
这个菅原道真在日本有“学问神”的名号。这“学问”自然指的是中国的学问。据说他五六岁时就能写汉诗,中国的文史经典背得滚瓜烂熟,22岁时就已经技压群雄,成为“文章得业生”,这可算是日本科举制度里的最高学位了。这么看来,这位菅原道真确实是遣唐使正使的不二人选。
但是就是这个牛烘烘的汉学家,一个月后给宇多天皇打了个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是:唐朝快完蛋了,咱们还是别去了。
宇多天皇一听,觉得有道理,然后他们就真的解散了使团,不去了!菅原道真成为名义上的日本最后一位遣唐使。
看上去,菅原道真是凭借一己之力给中日关系画上了句号,但遣唐使的废止,是历史大势所趋。
俗话说盛极必衰,早在公元804年,遣唐使们已经看到唐朝的乱象和危机:“内疑节度,外嫌吐蕃,京师骚动,无暂休息。”对于这样一个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王朝,他们心中已默默滋生了嫌弃之情。
到了最后一次派遣遣唐使的时候,唐朝发生了朱全忠、李克用之乱,政治局势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时候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的盛世大唐了,它就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日本人犯嘀咕,到了这边,学不到东西不说,一不小心还容易搭上自己的性命。
当然这只是外因,而内因在于日本的国库也有些羞涩。宇多天皇任命的遣唐使,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了60多年。这是因为每派出一批遣唐使,要造船,要发学费,要准备贡品,搞这些事实在是花钱没数。此时的日本,地方庄园已经渐渐形成割据势力,钱不都交给天皇,朝廷财政收入困难,哪里还有闲钱跑去办公派留学呢。
而且遣唐使的很大一部分作用在于兼职代购唐朝奢侈品,那个时候海运能力十分低下,唐朝的珠宝玉器、佛教用品、绫罗绸缎这些珍宝能运到日本相当不易,都是王公贵族之间的抢手货。而每次遣唐使归来,都能运回大批的唐货。但是到了九世纪后半期,新罗商人和唐朝商人不时往返于中日之间,倒卖货物。这样一来,有了专业商人,日本朝廷也就不那么需要遣唐使搞代购了。
言而总之,这一项长达287年之久的公派留学制度,就这么无疾而终了。13年后,也就是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日本都没来得及跟中国说一声“撒油娜拉”,两国就此进入长达200多年的外交空白期。
对中华文化的羡慕,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不少倭国人领土扩张的狼子野心。特别是到了遣唐的最后阶段,倭国人已经感觉到了唐朝日趋显出衰落的迹象。而倭国经过二百多年对唐文华的吸引和移植,已基本完成改革,并且产生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
后来到了宋代,虽然民间交流比之唐朝更为发达和普遍,但官方交流已经大为减少。到了明清时代,倭国人更是打起了领土扩张的注意。丰臣秀吉甚至想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进军中国。而不断在东南沿海寻隙滋事的海盗倭寇,更是让大明王朝不堪其扰,最后索性闭关了事。
倭国初始是一腔热血,什么都爱学,到了后期看到唐朝的没落,主动停止。到明清时期,倭国已然羽翼丰满,竟然已经开始打侵略中国的主意。而到了晚清和民国,这个爱好学习的学生,竟然撕破脸皮,直接过来打老师了!老师确实已经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