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实力最强的军阀。他出身名门,四世三公,“隐居洛阳”待时而动;谋诛宦官,讨伐董卓,意气风发干事业;励精图治,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最后兵败官渡,发病命终,随之一切烟消云灭。
袁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并立的格局中,能够完成统一河北,雄踞一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者,而且在社会上声望很高,治理下的百姓也感恩戴德,不愧是一时人杰。但是,其性格中的一些弱点如好谋寡断,没有决心,不果断从当世直至后世饱受诟病,认为是其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
袁绍麾下人才济济,这些人给他提了“一揽子”的政治军事建议,从我们现在的上帝视角看,尤其在完成统一河北地区之后,好像就完美避开了所以正确建议。这里面最重要的就包括“奉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从后面曹操迎驾许都,始终高举汉天子大旗,确实给曹操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比如政治上的主动,动不动就是奉诏讨你,你就是逆,汉天子的大旗也为安定民心做了背书,也更容易笼络更多的人才。袁绍被曹操这么一搞也后悔吃亏在眼前,所以他之后也有让曹操把天子迁到鄄城,打算偷袭许都等明显的意识到错误并想补救的行为。那么袁绍当时(献帝在洛阳时)为什么没有抢先去做呢?如果说他的性格想得多,不果断造成的,那么当时他究竟考虑到了哪些因素呢?
首先,当然是迎驾的的利弊分析
不管是袁绍集团明确主张迎驾天子的沮授献策中的描述,还是后来曹操实际产生效果,迎驾的好处一是占据大义名号,二是安抚民心,招揽人才。
一、先说大义名号,汉天子的名号如果没有强力的武力做后盾,恐怕也没那么好使,汉朝几百年,早就名存实亡,天子已经是吉祥物了。且不说脱胎于春秋时代的“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灵丹妙药,就拿眼前这个汉献帝来说,董卓、王允、李傕都曾掌握在手里。结果又有谁能号令诸侯?反之,后来的刘备,孙权即使没有奉天子,刘备居然可以扯出奉诏讨贼,兴复汉室的旗子。孙吴政权更是先以平定叛乱取江东,然后尊王攘夷打袁术,勤王讨逆讨曹操,后期直奔割据。当然刘备孙权是后话,袁绍看不到,但袁绍也是在手里没天子的情况下实打实拿下四州之地,轻视这个旗子也算情理之中。
二、安抚民心,招揽人才,这方面袁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帐下人才其实是非常多的,袁绍本人治下的河北四州之地也是很得民心。所以对当时的袁绍来讲,这一点恐怕不是很迫切的问题。
凡事都又正反两方面,因此即使是曹操集团,大多数也是反对迎驾天子,不过荀彧和程昱极力支持,才促成这件事,可见两个集团当时对这件事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两个首领最终的决断。那么反对者眼中的弊处又是哪些呢?
一、袁绍集团反对的主要理由是把天子弄在身边,办事不方便,是听天子的命令还是不听了,听的话就失去权力,不听的话反而有抗拒诏命的罪名。现在汉室明显已经不行了,“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正是放开手脚干的时候,不应该自缚手脚。
二、和曹操集团反对的人一样,还有的担心汉室太弱,外面群雄割据太乱了,汉室周围的小圈子又非常复杂,担心这个事本身操作上也有难度,弄不好适得其反。
三、大家都是军阀,半斤八两,闷声大发财就好了,太高调会不会反而成为大家的靶子,弄成董卓第二岂不自讨苦吃。以复兴汉室吸引过来的人,会不会和原来的班底鱼龙混杂,形成内耗,甚至反过来站在天子身边反对你(曹操后来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
其次,袁绍和汉献帝的个人恩怨
三国志原话,“天子之立非绍意”
汉献帝是董卓废少帝而立的,和袁绍商量,袁绍虽不像三国演义写的当场拔剑,实际也就是推辞出去商量就跑了,然后就有了起兵讨伐董卓,被推举成为盟主。
袁绍又曾和韩馥密谋立刘虞当皇帝,在书信中公开质疑汉献帝不是汉家血脉,遭到曹操,袁术等人反对,刘虞本人断然拒绝,这事可以说天下皆知。
所以袁绍一开始是不承认汉献帝的天子地位的,谋立刘虞这种事从汉献帝角度算是十恶不赦之一大罪。虽说政治人物翻脸比翻书还快,但袁绍这样外宽内忌的性格,这恐怕也是不容易过的一个坎儿。
最后,曹操的速度太快了
195年7月,汉献帝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没人搭理,吕布最讲究,说没粮,上表请罪,袁术给部下说要为称帝做准备了。
10月,汉献帝逃到曹阳,沮授提醒袁绍迎立天子,袁绍不为所动,当时曹操刚和吕布干完,被封兖州牧。
196年2月,曹操讨伐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军余部。封为建德将军
6月,曹操被封为镇东将军,袭了父亲的费亭侯。也就是这时,曹操不知道是不是八个月被加封了三次有点回过神了,决定迎立天子。派出曹洪率兵去迎接汉献帝,被董承和袁术的部下拦下了。
7月,汉献帝到达洛阳,秘密召曹操到洛阳去。
8月,曹操本人到达洛阳,杀了一批,封赏了一批,稳定了局势。
9月,迁汉献帝到许。
可见,在迎立汉献帝这个问题上,曹操的行动那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且地理上也有优势,所以在其他军阀还在观望犹豫的时候,已经把汉献帝弄回自己的地盘了。
总之、性格决定命运,袁绍还挺适合这句话的。沮授讲的时候提到一点,“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意思我们不及时行动,就要被别人抢先了。这话的另一层意思,我们有没有汉献帝不重要,别人没有汉献帝很重要。从后面的情形来看也是,如果抢不到汉献帝,曹操发展受多大影响,历史发展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但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做的决定,都是基于做决定的时候掌握的信息做出的最优的选择,事后当然可能后悔,不过那是掌握了更多信息之后的事情了。所以人生有得失,无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