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绍——我都想到了,我还想多了

袁绍——我都想到了,我还想多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4734 更新时间:2024/5/1 13:33:57

袁绍,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实力最强的军阀。他出身名门,四世三公,“隐居洛阳”待时而动;谋诛宦官,讨伐董卓,意气风发干事业;励精图治,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最后兵败官渡,发病命终,随之一切烟消云灭。

袁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并立的格局中,能够完成统一河北,雄踞一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者,而且在社会上声望很高,治理下的百姓也感恩戴德,不愧是一时人杰。但是,其性格中的一些弱点如好谋寡断,没有决心,不果断从当世直至后世饱受诟病,认为是其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

袁绍麾下人才济济,这些人给他提了“一揽子”的政治军事建议,从我们现在的上帝视角看,尤其在完成统一河北地区之后,好像就完美避开了所以正确建议。这里面最重要的就包括“奉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从后面曹操迎驾许都,始终高举汉天子大旗,确实给曹操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比如政治上的主动,动不动就是奉诏讨你,你就是逆,汉天子的大旗也为安定民心做了背书,也更容易笼络更多的人才。袁绍被曹操这么一搞也后悔吃亏在眼前,所以他之后也有让曹操把天子迁到鄄城,打算偷袭许都等明显的意识到错误并想补救的行为。那么袁绍当时(献帝在洛阳时)为什么没有抢先去做呢?如果说他的性格想得多,不果断造成的,那么当时他究竟考虑到了哪些因素呢?

首先,当然是迎驾的的利弊分析

不管是袁绍集团明确主张迎驾天子的沮授献策中的描述,还是后来曹操实际产生效果,迎驾的好处一是占据大义名号,二是安抚民心,招揽人才。

一、先说大义名号,汉天子的名号如果没有强力的武力做后盾,恐怕也没那么好使,汉朝几百年,早就名存实亡,天子已经是吉祥物了。且不说脱胎于春秋时代的“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灵丹妙药,就拿眼前这个汉献帝来说,董卓、王允李傕都曾掌握在手里。结果又有谁能号令诸侯?反之,后来的刘备,孙权即使没有奉天子,刘备居然可以扯出奉诏讨贼,兴复汉室的旗子。孙吴政权更是先以平定叛乱取江东,然后尊王攘夷打袁术,勤王讨逆讨曹操,后期直奔割据。当然刘备孙权是后话,袁绍看不到,但袁绍也是在手里没天子的情况下实打实拿下四州之地,轻视这个旗子也算情理之中。

二、安抚民心,招揽人才,这方面袁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帐下人才其实是非常多的,袁绍本人治下的河北四州之地也是很得民心。所以对当时的袁绍来讲,这一点恐怕不是很迫切的问题。

凡事都又正反两方面,因此即使是曹操集团,大多数也是反对迎驾天子,不过荀彧程昱极力支持,才促成这件事,可见两个集团当时对这件事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两个首领最终的决断。那么反对者眼中的弊处又是哪些呢?

一、袁绍集团反对的主要理由是把天子弄在身边,办事不方便,是听天子的命令还是不听了,听的话就失去权力,不听的话反而有抗拒诏命的罪名。现在汉室明显已经不行了,“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正是放开手脚干的时候,不应该自缚手脚。

二、和曹操集团反对的人一样,还有的担心汉室太弱,外面群雄割据太乱了,汉室周围的小圈子又非常复杂,担心这个事本身操作上也有难度,弄不好适得其反。

三、大家都是军阀,半斤八两,闷声大发财就好了,太高调会不会反而成为大家的靶子,弄成董卓第二岂不自讨苦吃。以复兴汉室吸引过来的人,会不会和原来的班底鱼龙混杂,形成内耗,甚至反过来站在天子身边反对你(曹操后来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

其次,袁绍和汉献帝的个人恩怨

三国志原话,“天子之立非绍意”

汉献帝是董卓废少帝而立的,和袁绍商量,袁绍虽不像三国演义写的当场拔剑,实际也就是推辞出去商量就跑了,然后就有了起兵讨伐董卓,被推举成为盟主。

袁绍又曾和韩馥密谋立刘虞当皇帝,在书信中公开质疑汉献帝不是汉家血脉,遭到曹操,袁术等人反对,刘虞本人断然拒绝,这事可以说天下皆知。

所以袁绍一开始是不承认汉献帝的天子地位的,谋立刘虞这种事从汉献帝角度算是十恶不赦之一大罪。虽说政治人物翻脸比翻书还快,但袁绍这样外宽内忌的性格,这恐怕也是不容易过的一个坎儿。

最后,曹操的速度太快了

195年7月,汉献帝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没人搭理,吕布最讲究,说没粮,上表请罪,袁术给部下说要为称帝做准备了。

10月,汉献帝逃到曹阳,沮授提醒袁绍迎立天子,袁绍不为所动,当时曹操刚和吕布干完,被封兖州牧。

196年2月,曹操讨伐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军余部。封为建德将军

6月,曹操被封为镇东将军,袭了父亲的费亭侯。也就是这时,曹操不知道是不是八个月被加封了三次有点回过神了,决定迎立天子。派出曹洪率兵去迎接汉献帝,被董承和袁术的部下拦下了。

7月,汉献帝到达洛阳,秘密召曹操到洛阳去。

8月,曹操本人到达洛阳,杀了一批,封赏了一批,稳定了局势。

9月,迁汉献帝到许。

可见,在迎立汉献帝这个问题上,曹操的行动那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且地理上也有优势,所以在其他军阀还在观望犹豫的时候,已经把汉献帝弄回自己的地盘了。

总之、性格决定命运,袁绍还挺适合这句话的。沮授讲的时候提到一点,“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意思我们不及时行动,就要被别人抢先了。这话的另一层意思,我们有没有汉献帝不重要,别人没有汉献帝很重要。从后面的情形来看也是,如果抢不到汉献帝,曹操发展受多大影响,历史发展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但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做的决定,都是基于做决定的时候掌握的信息做出的最优的选择,事后当然可能后悔,不过那是掌握了更多信息之后的事情了。所以人生有得失,无对错。

标签: 袁绍曹操汉献帝董卓袁术沮授

更多文章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盘,可惜其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袁绍,刘表,逢纪,刘备,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格局的关键一战,此战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集团交锋了一年多,最终以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导致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势击败了10万袁军,很多人传统印象里,袁绍此战之后,就彻底失败了,被曹操所灭只是时间问题,但其实袁绍是有翻盘机会的。《三国志》记载,袁绍此战是精锐尽出的,“众数十万,以审

  • 曹操突袭乌巢是冒险行动,袁绍只要换个打法,就能打赢官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袁绍,乌巢,张郃,曹洪,诗人,东汉,三国,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是火烧乌巢,这一点在《后汉书》和《三国志》、《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记载,但说法却并不一致,比如是谁先主张重兵拦截曹操,又是谁要进攻曹操比较空虚的老巢,就至少有三个版本。实事求是地说,火烧乌巢,对曹操和袁绍来说,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只带着五千步兵骑兵的曹操在返程途中被围歼,官渡之战

  • 审配:袁绍手下的守城名将,曹操久攻不下,还差点命丧其手!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袁绍,沮授,逢纪,许攸,袁尚,审配,曹魏,三国,汉朝,曹操手下

    曹操攻破邺城,俘虏审配。曹操屡劝不降,只能下令将审配处决。审配忽然挣扎着站起来: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曹操原以为审配改变主意,岂料竟是如此宁死不屈!不禁感慨审配之忠烈,令人予以厚葬!审配,字正南,出身河北豪族,曾与田丰、沮授一同在冀州牧韩馥手下任职,却因正直敢谏被冷落。而后袁绍入主冀州,审配被

  • 袁绍一手好牌打个稀烂,从袁绍手中流失的“好牌”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袁绍,曹操,荀彧,郭嘉,朱灵,张郃

    可能连袁绍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曾经的部下竟然帮助自己最大的对手曹操摆平了自己。东汉末年,袁绍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因袁绍算不得明主,很多大才都投靠了曹操,并辅佐曹操打败了自己的故主曹操。曹操的5大谋士,就有2位是从袁绍那里跑过来的,分别是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鬼才郭嘉。荀彧算得上是曹操的首席谋臣

  • 官渡之战看袁绍,历史袁绍一无是处的偏见,来源于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袁绍,曹操,沮授,张郃,汉朝,公孙瓒,官渡之战

    作为三国历史之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一度被认为是曹操的翻身之战,更认为这是曹操以少胜多取得的最大战果,结局上看曹操因为赢了官渡所以逐渐占据了河北,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但是事实和经不起推敲,首先就是以少胜多这一说法,《三国志》当中对这一次战役双方兵力的描述是袁绍十倍于曹操,也就是说曹操用着不到对面十

  • 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军事,有人和,还有叛卖

    历史解密编辑:每时刻史标签:袁绍,沮授,刘备,张郃,许都,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战役----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2万多军队,打败了袁绍率领的11万8千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里,袁绍率领优势兵力,却打了大败仗。因此,在历史上,对曹

  • 代表袁绍歃血为盟的张景明,为什么被袁绍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袁绍,张景明,曹操,太守,张邈,董卓

    袁绍有一个评价——外宽内忌,其实很多统治者都是这个样子,表面上做出一种宽厚的态度,实则猜忌心很重。曹操也是这样的。不过曹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里,主要说一说袁绍外宽内忌的一个表现。袁绍做出的人设以豪侠为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也算是一呼百应,人脉很广泛。然而他对一些部下的态度是非常猜疑且残忍。在臧洪与

  • 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为何曹操消灭袁术时,袁绍却坐视不理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袁术,曹操,袁绍,公孙瓒,东汉,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对于各个诸侯来说,虽然有不臣之心,但是,在汉献帝退位之前,却只有袁术这位诸侯僭越称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彼时,虽然汉室衰微,但是,汉朝数百年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曹操:你在开玩笑吗?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官渡,袁军,平定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首的“官渡之战”是决胜出北方归属权的一场重要战争,谁胜谁败基本奠定未来的结局,后来发生的历史的确是如此。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官渡之战的胜败对曹操至关重要,对袁绍却不是这样,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有人一直疑惑,官渡之战后,袁绍是否还有翻身的机会?其实这个定论是个伪命题,不成立的,

  • 曹操迎奉汉献帝前,有人劝说袁绍抢先迎接,他为何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曹操,袁绍,董卓,沮授,袁术,东汉,曹魏,汉献帝

    曹操在迎奉汉献帝之前,就是一个地方上的诸侯,实力算不上是最强的。可是在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东汉朝廷的名义征讨各地诸侯,并招揽天下的人才,从而迅速壮大了力量。不过在曹操之前,袁绍是有机会迎接汉献帝的。公元195年,汉献帝遭到李傕、郭汜等人追击,最终来到了洛阳。